基督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早已成为现今拥有最多信徒的教派,在许多国家特别是欧洲都享有殊荣。
像欧美人相当热衷的圣诞节、复活节等节庆也多与基督教息息相关。
从历史角度看,基督教在几千年前的罗马帝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并因其被确立为国教而享有崇高的地位。
不过,当时罗马国王在宣布其为国教时一定不会想到,在数百年之后,基督教会发展壮大到足以与皇权抗衡,甚至在中世纪某些时期权力还要凌驾于封建皇权之上,这是为什么呢?
要论教权为何能在中世纪走到那样的高度,就有必要了解一番基督教的重要性了。
在罗马帝国末期,这个曾经强大无比的国家最终被分裂为西罗马帝国与东罗马帝国,即后来的拜占庭王朝两个国家。
被分裂的罗马帝国一直处于动荡局势中,不断有外敌觊觎着这曾经强大的帝国并想要趁机掠夺它、吞并它。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民众也很难过上稳定安全的生活。现实情况越是痛苦,他们便会越发需要精神上的寄托以寻找到活下来的希望。
加上在东罗马帝国时期,教皇曾凭借高超的话术劝退了妄图入侵的匈奴王。
这一光辉壮举也让教廷的声望上升到相当的高度。于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信仰基督教的人数不断增加,几乎达到顶峰。
非但如此,在多年的声望积攒与规模壮大下,基督教也随之敛收了大量的土地与财富,在某些朝代里甚至达到富可敌国的程度。
再加上当时欧洲局势诡谲,不仅时常面临日耳曼等民族入侵,本身内部政局也不够稳定,皇权要么摇摇欲坠,要么国家四分五裂地演变成好几个新国家。
这种情况下,一直凭借教义与教条统一下来的反而是存在许久的基督教,且外族人要取得本土人民的信任与拥护,也需要借信仰基督教包装自己,借助教皇的力量佐证自身权力的合法性。
这便为罗马教皇教权的扩大奠定基础。
拥有土地与财富,又备受民众崇敬的教会,不仅在权力集中下野心膨胀,甚至渐渐不满足于仅仅在精神世界予以引导,还渴望在世俗权力上对君主也有同样的压制。
恰是这时候,罗马主教格里高利抓住一个机会
当时拜占庭将军福卡斯野心勃勃,于是这位主教便大力支持、拥护其通过政变即位。
福卡斯上位后果然予以主教更高的权力,并称其为“普世牧首”。
罗马教皇便是自此有了正当权力,并因这一事变也有了左右君权的趋势。
到了中世纪的加洛林王朝,甚至权力已经大到主持皇帝丕平的加冕仪式,并亲自为他戴上冠冕,象征着“君权神授”。
而在中世纪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丕平献土”,实际也是即位的丕平皇帝为酬谢教皇而主动将侵占的部分土地为教皇奉上。
在这一教权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时代,毫无疑问教皇所拥有的威慑力与实权已经远超王权,渐渐成为王权的一大威胁。
不过,这种局面也仅出现在中世纪的欧洲,在那之后,随着各国王权的逐步强盛,加上接连几场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后来教皇的地位便渐趋式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