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蒋介石认为淞沪抗战全面抵抗是“义和团救国”

蒋介石认为淞沪抗战全面抵抗是“义和团救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195 更新时间:2023/12/18 9:44:16

“九一八”后,占领东三省的日本人更猖狂了,竟然在1931年10月初把军舰开进了长江。

看到日本人在自己眼皮底下挑衅,蒋介石气炸了,当即命令淞沪军区长官严为防御,必要时与日本人干,他表示:“决心与倭一战” [1] ,命上海市市长张群:“日本军队如果至华界挑衅,我军应预定一防御线,集中配备,俟其进攻,即行抵抗。” [2]

10月16日,蒋介石以陆海空军总司令的名义发布首都战备计划,密令警卫军军长顾祝同、卫戍司令谷正伦、军校教育长张治中、警察厅长吴恩豫“遵照准备实施,其构筑工事之程序,第一期专筑交通要道,城内者限本月20日完成,城外及镇江者限本月23日以前完成。”[3]

一边是日本人进犯,一边是广东人对峙,蒋介石被弄得筋疲力尽,几近崩溃。

11月初,“宁粤对峙”大半年后,蒋介石终因日本问题与粤方达成和平协议:

“此次日本对我国并未宣战,乃系用强盗明火打劫办法,侵略我国领土主权,故即使我国对之极力抵抗,亦不必用宣战方式。此次日本暴行,乃绝对无理,我国有要求国联及非战公约各国主张公道裁制日本之权利,故外间团体有所谓退出国联之主张,乃系一时愤激之谈,宜设法劝止之;如果日军来攻,应该抵抗,用武力来对付它,不要不抵抗。” [4]

12月6日,南京政府提出“一面抵抗,一面交涉” [5] 的对日方针。蒋介石也提出了“和平未到完全绝望时期,绝不放弃和平,牺牲未至最关关头,绝不轻言牺牲” [6] ,对内则以安内攘外为基本方针,在策略上,争取准备时间,充实抗战国力。

没想到几天后,蒋介石就被迫第二次下野了。

蒋介石第二次下野,就象渡了一个小长假,在1932年1月25日再次回到南京。

蒋介石再上岗的凳子还没有坐热,更头痛的事情又来了,日军在上海挑起了“一·二八”。对日本人的狂妄,他在日记中写道:

“昨日对上海日领要求已承认,彼亦满足,傍晚表示撤兵。及至午夜,彼海军司令忽提要我方让出闸北,乃即冲突。及至今晚,战事未息。” [7]

日本人以为蒋介石也是另一个张学良!

对日军的无理,蒋介石当即表示:“决心迁移政府于洛阳,与之决战。否则,随时受其威胁,必作城下之盟。” [8]

1932年1月30日,蒋介石制订了京沪防卫计划“十九路军全力守上海,前警卫军全力守南京” [9] ,“命令谷正伦兼南京警备司令,贺国光为副司令兼参谋长,所有第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军官学校附以属部队及南京附近航空、宪兵、警察、要塞等部,统归其指挥,并即当日成立,明日就职。” [10] 。

2月4日,蒋又亲自划定全国防区,以军事委员会名义通电全国。 [11]

一切准备妥当,可就抵抗日本的方式上,蒋介石十分慎重,他要求不予以日军扩大战端的口实,对何应钦、陈铭枢重申“沪事和缓,勿使扩大,以保国家元气”的主张。 [12]

孙科、冯玉祥等人主张全面抵抗还击时,蒋介石指责他们:“内外联合,反对中央,且主张电令处处挑衅,与日军舰战斗,是义和团救国办法,可叹。”[13]

蒋介石在日本多年,日本人有多少能耐自然清楚,他知道中国军队当下根本不是日军的对手,十九路军之所以能暂时挫败日军的进攻,是日军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闻沪战事,倭寇攻击甚烈,我方尚能支持,而世人不测,以为真正胜利。其实,倭之海军陆战队在陆上与我军作战,其技自穷,而非我军之战斗力胜过倭。”

不够打并不代表不打!

再没有点动作,日本人还真咱中国是“东亚病夫”了!

1月29日,蒋命何应钦、朱培德令南京卫戍部队一部、十九路驻南京的部队开赴上海增援。 [15]

2月5日,他再次表示“如吴淞要塞陷落,日本陆军登陆参战时,则我飞机应即参加沪战。” [16]

随后,蒋同意由第八十七、八十八两师,以及中央军校教导团等组成第五军,以张治中为军长,率军参战。[17]

应陈铭枢之请,蒋同意“调山炮一营归十九路军指挥。” [18] 命上官云相、梁冠英、刘峙、韩复榘等部挑选二千余名士兵补充十九路军。 [19] ,在武器上,先后补给十九路军子弹800多万发、机关枪130挺、大炮50多门、炮弹7万余发、步枪2000余支。[20]

紧接着,蒋介石为防备日军侵略的扩大,决定从鄂、赣等“剿匪”区调劲旅增援。“如日寇深入封锁长江各埠时,我江西剿赤部队应另定计划,重新部署,主力可否移至赣东,俾得与苏浙联络策应。” [21]

“何部长谓日寇增援,我方为自卫计,欲调第九师由赣东经浙开京,希照调勿缓。”[22]

电刘峙、熊式辉等,要求“第一师速准备候令调遣”,“第九师迅速入浙驻防。”[23]

蒋介石一系列动作后,日方在2月18日对淞沪停战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还对蔡廷锴的第十九路军进行通牒。对日方在自家地盘上蛮横,蒋介石很恼火,坚持“双方撤兵以前,不能有任何条件” [24] ,并要求朱绍良、熊式辉:“昨电谅达,第十与第八十三师令其星夜开浙。” [25]

除了必要的正当防卫,蒋介石还表明:要和日本人干!

当时,蒋介石刚下野归来,地方军阀也都各怀心思,他希望能有多点时间,养兵蓄锐,积攒实力,待他日一报“济南事件”之耻。正是这个态度,蒋介石对上海的援助是有限度的,他从江西、河南等地抽调部队,目的不是参加淞沪抗战,只是在防备日军侵略的扩大。因为敌强我弱,注定的“淞沪抗战”的失败。

[1] 《蒋介石日记》1932年10月6日

[2] 台北“国史馆”藏,《蒋介石电张群日军如至华界挑衅我军警预定一防线进行抵抗》(1931年10月6日),《蒋中正总统·革命文献》第12册

[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九一八事变后陆海空军总司令部有关南京防卫的计划命令》,国防部史政局和战史会档案,卷宗号787-1996;肖如平《蒋介石与“一面抵抗,一面交涉”以“一·二八”淞沪抗战为中心》,《中外学者论蒋介石》,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65页

[4] 《上海“和平统一”会议记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第798页

[5] 《汪精卫接见首都各校代表》,《申报》1931年12月7日

[6] 转引自蒋永敬《国民党兴衰史》(增订本),台湾商务印书店,2009年版,第316页

[7] 《蒋介石日记》1932年1月19日

[8] 《蒋介石手书对日外交原则一面交涉一面积极抵抗(1月29日),“蒋中正总统文物·革命文献”,第15册

[9] “蒋中正总统文物·筹笔”,第63册

[10] 转引自《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3册,第102-103页

[11] 转引自《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3册,第141-42页

[12] 《蒋介石日记》1932年2月13日

[13] 《蒋介石日记》1932年2月16日

[14] 《蒋介石日记》1932年2月8日

[15] 《京卫戍军出动》,《申报》,1932年1月30日

[16] 《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3册,第122页

[17] 《蒋中正致何应钦齐电》,“蒋中正总统文物·特交档案”档号080103,第13卷,缩微号:08A-01122

[18] 《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3册,第165页

[19] 《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3册,第227页

[20] “蒋中正总统文物·特交档案”档号080103,第14卷,缩微号:08A-01126

[21] 《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3册,第154页

[22] 《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3册,第159-160页

[23] 《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3册,第173页

[24] 《蒋介石日记》1932年2月18日

[25] “蒋中正总统文物·革命文献”,第15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淞沪抗战淞沪会战民国

更多文章

  • 辽沈战役轶事:廖耀湘被包围急得用粤语下令突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辽沈战役,民国,廖耀湘

    锦州像是一根扁担,一头担着东北,一头担着华北。拔掉了锦州这个钉子,扁担一折两段,敌军一片慌乱。蒋介石认为,解放军攻锦之后至少要休整1个月,野司首长决定连续作战,“乘胜回头围歼沈阳西援之敌,同时以一部围歼长春可能突围之敌”。 此时,久困于长春的敌军出现变化。10月15日,

  • 松锦大战影响:一个王朝的灭亡另一个王朝的诞生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松锦大战,明朝战争

    松锦大战,这一场让明朝最终灭亡的关键战斗,到底是谁发动的呢?对于松锦大战是谁发动的的这一问题的答案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清朝皇太极多尔衮率先发动的。 在这一场战役当中,多尔衮可以说是做足了准备。一开始就在松山以及锦州之间专门修建了道路,道路修建好了之后,马上又开始命令锦州城附近的农民们不许耕田,开始

  • 平津路抗日游击队:颠覆日军军列配合正规军作战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平津战役,民国

    在1939年1月14日《新华日报》的第二版,曾刊有“廊房等地我游击队活跃”的通讯稿。内容如下: (中央社香港十三日电)津讯:由北平直达釜山之列车,于十一日晚在平津段张庄以北地方,因路轨被毁,全部列车均倾覆。此项列车,系最近由敌方新增添之联运车,由釜山开来,搭成者以日人为

  • 四平攻坚战林彪因为何事“败”走麦城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林彪,四平攻坚战

    夏季攻势第二阶段,我军集中力量进行四平攻坚战。四平守敌为国民党71军的87、88师,第13军54师,第53军的榴炮营以及71军直属特种分队,还有辽宁保安1团、辽北保安司令部2团、东北保安52团、第12保安区17团、步兵独立4团、装甲车第60团等,总兵力为3.5万人,由第71军军长陈明仁统一指挥。

  • 明朝的正规军,为何斗不过业余的农民军?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正规军,农民军,明朝战争

    崇祯八年(1635年),大队农民军兵临桐城,百姓箪食壶浆,以迎“义师”挣扎于死路的平民,以为这回看到了活路。一个老农拦住几名兵士,向他们倾诉自己的苦难,民军一个小头目说:“哎呀既然那么苦,何必活在世间?”顺手一刀,把老农杀了。置民于活路,又置民于死路,

  • 古代战争中,动不动就百万大军,几十万大军,那么古书中的这些数字都靠谱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百万大军,战争

    一声号令就百万大军,动不动就杀敌几十万,这个是绝对不靠谱的。要知道,在中国古代唐宋时期最繁荣昌盛的时候,人口才五六百万而已。 如果再碰上自然灾害、兵荒马乱什么的,人口数量又会降低一大半。如果真的发生战争,打起来的话,再去掉一些老人、妇女、小孩,或者身体素质不符合当兵的人之外,并没有剩下多少壮丁

  • 古代人,处理战场上尸体的办法“花样百出”,其中有一种非常恶心,想想都吃不下饭!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京观,火葬,军粮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在,只要一开战就会伤亡,古代的医疗水平不够发达,他们的士兵很多都是救治不及时,当场就死在了战场上。 一场战争下来,少说会有上千的士兵躺在战场上,多则几十万的尸体,那么他们都是怎么处理那些战士的尸体的? 第一种就是挖坑掩埋,也是土葬,这种葬法是对战死的士兵最常用、最普通的一种

  • 军分区干部杨上堃试图拉着部分不对叛逃,彭德怀主张击毙他,毛主席却放他一条生路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杨上堃,彭德怀,毛泽东,军分区

    1940年2月,正在办公室的彭德怀突然接到了一个消息,彭德怀听后愤怒不已,拍着桌子大声的说道“这个人胆子也太大了,必须枪毙了他!” 紧接着,彭德怀向毛主席请示,主席听后,点了一根烟思虑了一下说道“这个人不能杀,给他一条活路。” 这个人是谁?到底

  • 洪学智访美,面对嚣张的美军司令挑衅,说了这句话,对方无地自容!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洪学智,抗美援朝

    1986年10月,中国军事后勤部部长洪学智访美时,美军一司令挑衅地问洪学智是什么学校毕业的,洪学智的幽默回答令对方无地自容……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拉开序幕。中美双方火力悬殊,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小米加步枪”,美军是世界顶级的机械设备。

  • 抗美援朝战争“孤胆英雄”胡修道一人独守阵地两天两夜,自己毫发无伤!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胡修道,抗美援朝,孤胆英雄

    1951年,进攻上甘岭的美军突然撤退了下来,而且每个人的表情都极其恐惧,随行的美国的记者回忆:“山顶上只有一名中国战士,而就是这一个人吓得我军数十名战士不敢前进”。 这个以一人之力独守阵地,吓退美军士兵的人就是“孤胆英雄”胡修道。 195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