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辽沈战役轶事:廖耀湘被包围急得用粤语下令突

辽沈战役轶事:廖耀湘被包围急得用粤语下令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405 更新时间:2024/1/10 19:34:11

锦州像是一根扁担,一头担着东北,一头担着华北。拔掉了锦州这个钉子,扁担一折两段,敌军一片慌乱。蒋介石认为,解放军攻锦之后至少要休整1个月,野司首长决定连续作战,“乘胜回头围歼沈阳西援之敌,同时以一部围歼长春可能突围之敌”。

此时,久困于长春的敌军出现变化。10月15日,蒋介石飞抵沈阳。当日,二局侦获沈阳的东北“剿总”致驻守长春的“剿总”副司令郑洞国的电报,电报是用东北“剿总”与驻守长春的第一兵团的一个专用密码发的。据当时破译这份密码的孙世聪回忆:“由于这个密码是刚刚突破的,我们尚不能译出这份电报的全,但从片言只字中知道这是一份命令长春守敌撤退的电报。曹局长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来到现场,和我们一起逐字逐码地进行破译研究,当电文中出现‘立即沈阳转进……违者军法从处……中正手谕这样一些段落后,曹详仁顾不上吃晚饭,拿上这份电报,坐上通信员开的摩托车,赶到牤牛屯向首长报告。”东野首长当即下令位于彰武地区的第6纵队,以急行军速度,日夜兼程开赴沈阳长春之间的昌图地区,阻击并聚歼长春南撤之敌。

在我军的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之下,10月17日曾泽生的60军起义,19日郑洞国和新7军放下武器,长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18日,位于后方的东北军区第一副政委高岗和东北军区副参谋长伍修权及时建议,应抓住时机,迅速解放东北全境。在此形势下,经请示主席同意,林、罗、刘命令,东野主力立即回头,歼灭在辽西平原的廖耀湘兵团。

野司首长要二局查明廖耀湘的指挥意图。曹祥仁感到压力很大。我军攻克锦州后,廖耀湘率领援锦的西进兵团,正在辽西的彰武、新立屯一带,而这几天廖兵团的无线电几乎是完全静默,侦察台无报可抄。但曹祥仁凭着多年的战场经验,经过分析、思考,向林彪刘亚楼报告:“大兵团作战离不开无线电联络,没有无线电联络就可以判断,廖兵团肯定是在原地按兵不动,犹豫不前。”后来披露的文献表明这一判断是正确的。蒋介石其时要求廖耀湘继续西进,收复锦州;卫立煌要廖退回沈阳;廖自己则想向营口转移,从海上撤离东北。三级指挥意见各异,廖耀湘举棋不定,痛苦难言。一向对二局极其信任的林、罗、刘首长,接受了二局的判断,于10月20日定下了在野外围歼廖兵团的作战计划。

锦州战役后仅仅休整了三天,东野10个纵队和数个独立师就迅速集结,从四面八方向廖耀湘逼进。10月22日,黑山阻击战打响,堵住廖耀湘向南退却之路。10月23日,各纵队大体完成对廖兵团的合围。东野首长下达命令:敌正向南总退却,我军要“乘敌撤退之中,与敌决一死战”,务求“歼灭全部敌人”。

要在野战中歼灭敌人10万精锐部队,在我军以往的历史上还从未有过。大平原上廖兵团如行动,二局严密布控。廖部两广籍的官兵很多,战事紧急时常使用广东话通联。为适应此情,二局早已训练了一批能听懂广东话的侦听员。当廖兵团在黑山遭到我10纵顽强阻击,面对我大军包围之时,廖耀湘再也沉不住气了,情急之下操着广东话通过无线报话机命令所部:“向东突围,如不成,转向东南”。二局当班侦听的二股股长黄振堂就是广东人,把廖的命令听得真真切切。事关重大,曹祥仁立即找到黄振堂,放出狠话,“这件事太重大,报错了可是要杀头的。”黄振堂答:“杀不杀头也就是这么回事。”一问一答,寥寥两句,凸显技侦工作的压力。

这一时期敌人主要使用话报,所以二局情报的时效特别快。林彪抓住廖兵团动摇的大好战机,在10月25日打响围歼廖兵团的战斗,26日,双方在野外展开大混战,二局侦悉廖耀湘的兵团司令部已撤到胡家窝棚,总部即令各部迅速向胡家窝棚进击歼敌。当晚三纵发起攻击,敲掉了廖兵团的指挥部。由于去营口的路被我军阻断,26日下午廖耀湘下达向沈阳撤退的命令,又被二局截获。27日,大混战继续,我军各部对敌实施迅速的包围、穿插、分割。在我军机动、勇猛的打击之下,廖兵团溃不成军,5个军12个师全部在野外被歼。廖耀湘化装潜逃,11月6日在黑山以西被我军俘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辽沈战役民国廖耀湘

更多文章

  • 松锦大战影响:一个王朝的灭亡另一个王朝的诞生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松锦大战,明朝战争

    松锦大战,这一场让明朝最终灭亡的关键战斗,到底是谁发动的呢?对于松锦大战是谁发动的的这一问题的答案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清朝皇太极多尔衮率先发动的。 在这一场战役当中,多尔衮可以说是做足了准备。一开始就在松山以及锦州之间专门修建了道路,道路修建好了之后,马上又开始命令锦州城附近的农民们不许耕田,开始

  • 平津路抗日游击队:颠覆日军军列配合正规军作战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平津战役,民国

    在1939年1月14日《新华日报》的第二版,曾刊有“廊房等地我游击队活跃”的通讯稿。内容如下: (中央社香港十三日电)津讯:由北平直达釜山之列车,于十一日晚在平津段张庄以北地方,因路轨被毁,全部列车均倾覆。此项列车,系最近由敌方新增添之联运车,由釜山开来,搭成者以日人为

  • 四平攻坚战林彪因为何事“败”走麦城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林彪,四平攻坚战

    夏季攻势第二阶段,我军集中力量进行四平攻坚战。四平守敌为国民党71军的87、88师,第13军54师,第53军的榴炮营以及71军直属特种分队,还有辽宁保安1团、辽北保安司令部2团、东北保安52团、第12保安区17团、步兵独立4团、装甲车第60团等,总兵力为3.5万人,由第71军军长陈明仁统一指挥。

  • 明朝的正规军,为何斗不过业余的农民军?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正规军,农民军,明朝战争

    崇祯八年(1635年),大队农民军兵临桐城,百姓箪食壶浆,以迎“义师”挣扎于死路的平民,以为这回看到了活路。一个老农拦住几名兵士,向他们倾诉自己的苦难,民军一个小头目说:“哎呀既然那么苦,何必活在世间?”顺手一刀,把老农杀了。置民于活路,又置民于死路,

  • 古代战争中,动不动就百万大军,几十万大军,那么古书中的这些数字都靠谱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百万大军,战争

    一声号令就百万大军,动不动就杀敌几十万,这个是绝对不靠谱的。要知道,在中国古代唐宋时期最繁荣昌盛的时候,人口才五六百万而已。 如果再碰上自然灾害、兵荒马乱什么的,人口数量又会降低一大半。如果真的发生战争,打起来的话,再去掉一些老人、妇女、小孩,或者身体素质不符合当兵的人之外,并没有剩下多少壮丁

  • 古代人,处理战场上尸体的办法“花样百出”,其中有一种非常恶心,想想都吃不下饭!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京观,火葬,军粮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在,只要一开战就会伤亡,古代的医疗水平不够发达,他们的士兵很多都是救治不及时,当场就死在了战场上。 一场战争下来,少说会有上千的士兵躺在战场上,多则几十万的尸体,那么他们都是怎么处理那些战士的尸体的? 第一种就是挖坑掩埋,也是土葬,这种葬法是对战死的士兵最常用、最普通的一种

  • 军分区干部杨上堃试图拉着部分不对叛逃,彭德怀主张击毙他,毛主席却放他一条生路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杨上堃,彭德怀,毛泽东,军分区

    1940年2月,正在办公室的彭德怀突然接到了一个消息,彭德怀听后愤怒不已,拍着桌子大声的说道“这个人胆子也太大了,必须枪毙了他!” 紧接着,彭德怀向毛主席请示,主席听后,点了一根烟思虑了一下说道“这个人不能杀,给他一条活路。” 这个人是谁?到底

  • 洪学智访美,面对嚣张的美军司令挑衅,说了这句话,对方无地自容!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洪学智,抗美援朝

    1986年10月,中国军事后勤部部长洪学智访美时,美军一司令挑衅地问洪学智是什么学校毕业的,洪学智的幽默回答令对方无地自容……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拉开序幕。中美双方火力悬殊,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小米加步枪”,美军是世界顶级的机械设备。

  • 抗美援朝战争“孤胆英雄”胡修道一人独守阵地两天两夜,自己毫发无伤!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胡修道,抗美援朝,孤胆英雄

    1951年,进攻上甘岭的美军突然撤退了下来,而且每个人的表情都极其恐惧,随行的美国的记者回忆:“山顶上只有一名中国战士,而就是这一个人吓得我军数十名战士不敢前进”。 这个以一人之力独守阵地,吓退美军士兵的人就是“孤胆英雄”胡修道。 1951年1

  • 抗美援朝战作战胜利后,130万志愿军如何回国?中央采纳杨勇上将建议!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抗美援朝,杨勇,志愿军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后,130万规模的志愿军该以什么方式回国,回国后又该如何安置?这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对此,杨勇上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并获得了中央的同意。 并不轻松的撤军 1953年,中国、朝鲜、美国的代表在板门店正式在停战协议上签字,虽然韩国代表由于种种理由不肯出席,但在中美两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