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设立锦衣卫监察百官,却依然遏制不了贪污

明朝设立锦衣卫监察百官,却依然遏制不了贪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59 更新时间:2024/1/1 22:21:50

明朝在古代朝代中可以说是对贪官整饬最严酷的朝代了,朱元璋从元朝的黑暗统治中一步步走来,从平民,到和尚,再到起义军,他看到了太多的因官员昏庸无能、贪污腐败导致百姓家破身亡、穷困潦倒。所以自他当上皇帝后,他为了防止官员贪污腐败,想了很多办法,其中设立锦衣卫便是其中的一个办法。

在洪武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82年,朱元璋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设为锦衣卫。组成人员一般是皇帝最亲信的武将,并且锦衣卫直接向皇帝负责。也就是说锦衣卫是皇帝的直属机构,除了皇帝他们谁的都不听,并且他们的权利极大,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

既然朱元璋对贪污腐败这么深恶痛绝,并设立锦衣卫及各种监察制度来进行反腐,为何明朝的贪官还层出不穷?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明朝官员的俸禄太低,甚至可以说是低到荒谬可笑的地步。朱元璋时期就规定朱元璋时期就规定了官员的薪酬,从最高的正一品月俸米八十七石到最低的从九品五石。此规定中将粮食作为俸禄单位,以及用纸币“大明通行宝钞”作为补充,这种俸禄方法一直用到了明朝灭亡。

最开始的时候这个俸禄是没问题的,连县令每个月都有七石米的俸禄。但是这是最开始,因为当时的首都在南京,江南鱼米之乡,交通便捷,粮食富足,每月工资发放的也及时。但是在将首都迁至北京后,北方的粮食就没那么富足了,需要从南方通过大运河运往北京,导致粮食变得更加宝贵,光给明朝的各位大头头的不够,更别说下面的官员了,所以就出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发生。

到了朱棣时期,因为朝廷实在发不下去工资了,顶层的头头们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馊主意,官员的工资能变相发放。朝廷将外邦进贡和郑和下西洋带来的香料折成官员的工资发放下去。众官员捧着一手的香料面面相觑,有点懵,这东西又不能吃,卖又没人要,这还让不让人活?所以在之后官员们反对郑和下西洋,跟朝廷用香料抵工资有一定的关系。“月用之资不过十日”——天顺年间的内阁首辅李贤,一个月的薪酬只够用十天。

还有更过分的,朝廷发放大明通行宝钞作为工资,大明通行宝钞是明朝发行的货币,因为政策不完善,导致大明通行宝钞一直在贬值,也就是通货膨胀。到了万历年间已经到了“百贯宝钞不值数十文钱”的地步。而且这个宝钞的票幅面积是33.8*22厘米。官员们手里拿着这一大堆废纸一样的“巨款”去消费,卖东西的都不认这宝钞,估计也就在皇帝与官员之间流通了。

人是不满足动物,尤其是有钱了还想更有钱,“千里做官只为财”、“纱帽下面无穷汉”这些理念一直成为朝廷上下为之奉行的人生准则。别的朝代不愁吃喝的官员都想着贪污,更别说明朝这些都为温饱发愁的官员了。每个官员都快饿绿眼了,还有什么两袖清风,费这么大劲考上官员不是来挨饿的,所以都绞尽脑汁的去增加灰色收入。

再者,当时的制度方面有很大的问题。主要是朱元璋亲手扶植起来的“亲信直辖监察员”——锦衣卫,严重掣肘和阻碍司法。此外都察院,刑部,大理寺等多个监察和司法部门并立,且明代审理判刑的程序繁多,拖时较长,难以有效科学合理和及时决策。还有,明代党争强烈,师生关系,裙带关系等等诸多“特殊关系”都可以成为一个人入士的渠道,并以此为纽带结党营私,组成政治小团伙。而且极具明代特色的宦官政治也是导致吏治败坏的重要原因之一。明代有不少出名的太监(王振,刘瑾,魏忠贤等等),在这些人当政时朝局乌烟瘴气,溜须拍马之风盛行,贿赂拉拢之事层出不穷,吏治败坏自在“情理之中”。

但是确实有两袖清风的清官,比如弘治、正德年间的内阁首辅李东阳,他的三个儿子死的早,他一直靠死工资度日,平时卖卖字画、写写诗文来补贴家用,到死的时候家里也没有一点积蓄,还是他的学生和朋友出钱给他办的葬礼。还有有名的清官——海瑞,死的时候更是连办葬礼的钱都没有,全靠朋友帮忙。

当然,也有活的比较滋润的,比如嘉靖年间的内阁首辅——徐阶,他坐拥地产二十多万亩,他是当时江南最大的地主,在加上平时的收受贿赂、情面往来,他比以往的内阁首辅过得滋润的多。还有戚继光,作为抗倭英雄,戚家军在抗倭中立下的战功无数,另一名抗倭英雄俞大猷就过的没戚继光滋润,原因就是戚继光在当时会上下打点。

之所以锦衣卫遏制不住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前文也说了锦衣卫负责监督之职是不错,但是只服从于皇帝,只认皇帝这个领导,他们也是打工的,皇帝下达什么命令,他们按照皇帝的意思去执行,哪怕皇帝下达了一个错误命令,就算这个命令错的离谱也没关系,锦衣卫照做就行了,毕竟皇帝掌握着生杀大权,你不听话,皇帝是要斩你的。说的高大上一点,腐朽的封建制度下出现贪腐现象实属正常,但在那个社会了,似乎所有人都不会往这个方向想,更不会想着去推翻它。

最后,古代的官员是什么阶层?是特权阶层,他们不用纳税,还有权力,但是这种权力缺少制约,想运用权力为自己谋点好处实在不是件难事,而且并非人人都是像海瑞那样的高风亮节、甘守清贫、一心为民的好官,那么多人十年苦读考个科举不就是为了进入这个特权阶层发家致富,难道都是奔着为人民谋幸福去的?

锦衣卫?锦衣卫也是官员体系,只要别太过分,皇帝没发火指名道姓要谁好看,锦衣卫干嘛成心和那些官员过不去,树那么多敌,自己还混不混了。

标签: 明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吴王阖闾和燕昭王为何没能攻下楚国齐国?败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春秋,阖闾,历史解密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亲自担任统帅,率领吴军和唐、蔡两个诸侯国的联军讨伐楚国(吴国第一谋臣伍子胥和兵圣孙武俱在军中),吴军从淮水流域西攻到汉水,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都城郢都,楚昭王仓皇出逃,楚国境内没有了成建制大规模的军队抵抗,于是吴军分兵掠地,准备长期占领并进而将楚国吞并。然而,楚国臣子申包胥入秦

  • 艾克托尔·路易·柏辽兹的作品有什么特色?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艾克托尔·路易·柏辽兹,法国作曲家,历史解密

    “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在法国比任何其它地方都更为尖锐,艺术家的困苦和孤寂也更加悲惨!有一次,柏辽兹曾这样写过:“我感到我要大叫,为了拯救自己而大叫,…… 哦,残酷的病(我把这种病叫做道德的、神经的、虚构的、一切人们都可能有的孤立病)总有一天它少不了要把我弄死。……”柏辽兹深刻地感到一个事实,如果说梅

  • 古代故事:能忍自安为善最乐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能忍自安,历史解密

    几个惊人的古代故事是关于忍和善的,很实在,只要想做,谁都能做的到,做到后才能知道它的妙处所在。能忍自安 为善最乐唐朝时代有个叫张公艺的人,家里九代人都同住一块儿,没有分家,并且大家都非常友爱和睦。唐高宗十分惊奇,便问张公艺:「你们家有何特别的治家之道?」张公艺便请求拿纸笔写答案。待人拿来纸笔,只见张

  •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灭亡商朝的是?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商朝,历史解密

    商朝多少年公元前约1600年汤建立了商朝,公元前1046年商朝灭亡,所以大约经历了554年。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商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是谁?帝辛,是中国商朝

  • 刘璋手中有三万精兵,为什么却投降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璋,三国,历史解密

    刘备派遣李恢前往马超营寨劝降,马超当即应允,并将张鲁的部将杨柏斩杀,之后与李恢一起来到葭萌关面见刘备,刘备大喜,待以上宾之礼。马超表示,自己愿意亲自赶往成都城下,劝说刘璋投降。没过几天,马超率部来到成都城下。刘璋还以为马超是来援救自己的,便亲自来到城头。当得知马超已经归顺刘备后,刘璋面如土色,晕倒在

  • 古代端茶送客到底是什么样 为何端起茶杯就是送客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清朝,送客,历史解密

    “客官,来了,请喝茶”,先将茶上起,客人请上座,今天小编聊聊“端茶送客”这件事儿。端茶送客最早源于官场。——一巡茶官场上等级制度森严,讲究礼仪规矩是最基本的为官之道。清朝时,下级拜见上级,上级都会叫人奉茶,这是待客之道。下属呢,不能真的拿起来就喝,应该在落坐之后,等上级做出摆手请茶的姿势后,上级先尝

  • 三国特种部队陷阵营简介 该部队在文献中的记载是什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三国,陷阵营,历史解密

    陷阵营是东汉末期一支独特的部队,人数不多,但作战极为勇猛,它的指挥官是吕布手下的大将高顺。人称高顺“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全军仅有七百余人,个个骁勇善战,装备配制精良。吕布逃出长安包括一干将领,才百余骑兵。加上后勤军工补给问题,能让吕布放手高顺

  • 宋朝经济实力最强,为何被历朝历代称为“弱宋”?没有武功哪来文治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朝,宋朝经济,宋朝,历史解密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宋朝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算是最为发达的了。仅从铸币数量就可见一斑。据史籍记载,自宋太祖时代开始,铸币数到了每年五百万的数量。其两年的铸币数就要超过四百年后明朝二百七十六年间所铸造的总和。中国的四大发明有三项在宋朝,唐宋八大家也有六位在宋朝。然而匪夷所思的是,这样一个社会、文化、

  • 曹操杀吕布的时候,为什么先勒死再砍头示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曹操,三国,吕布,曹操,历史解密

    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可谓是家喻户晓,曾被多次拍成影视作品,也有很多评书大家进行过播讲,里面的很多桥段也多次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出现过,即使你没看过《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完整版,但你一定知道《桃园三结义》是怎么回事,《刘备三顾茅户》的目的是什么,以及《草船借箭》有个什么背景,这就是经典名著的

  • 揭秘:李隆基被夺妻的儿子后来怎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瑁,唐朝,历史解密

    一、李瑁其人唐玄宗第十八子叫做李清,后来改名为李瑁(720年-775年),。 开元13年,5岁的李瑁被封为寿王。开元22年 ,李瑁的姐姐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时,14岁的李瑁遇到了15岁的杨玉环, 李瑁一见倾心,于是求自己的母亲找唐玄宗赐婚。武惠妃当时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唐玄宗当然对此事言听计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