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浪漫主义的长篇小说。它不但具有进步的、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优美的、完整的艺术形式。作者采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充分发挥了幻想小说这个样式的特点,写出丰富多彩的生动有趣的故事,塑造了光辉夺目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无论就所达到的思想高度或艺术水平来看,它都可以和以前出现的《三国志演义》及《水浒传》比美。
《西游记》以神魔为主要描写对象,它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幻想的世界。尽管带有很大的神奇性,这个幻想世界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所构造的。神魔的性格也都是现实生活中人的性格的概括和升华。由于作者在孙悟空和猪八戒这两个人物身上概括得很深很广它们已成为我国古典小说所创造的杰出的典型。
孙悟空这个形象集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一些优秀品质,同时也表现了人民对英雄人物的理想。猪八戒这个形象集中反映了小私有者的一些缺点,同时也表现了人民对落后性格的嘲笑。作者经常是使这两个人物形象形成鲜明的对照。在具体描绘的时候,往往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他们性格本质的其实。比如猪八戒虽是力大无穷的天神,也常发牢骚,嫌他抗的担子大重。
吴承恩善于通过故事来描写人物,组织故事及安排情节均甚见机杼。他在处理这些幻想的故事的时候,以突出孙悟空的英雄形象为中心,尽量作到使其矛盾尖锐,情节紧张,生动有趣,富于变化。很多故事写得精彩,如大闹天宫、收猪八戒偷吃人参果、义檄美猴王、智擒红孩儿、过火焰山、过盘丝洞、路阻狮驼、无底洞遭困等。其中好些虽来自传说,而一经吴承恩创造性的改编,就面目一新,大放异彩。
以“过火焰山”为例,它《西游记杂剧》里的处理就有很大不同。杂剧是以自然矛盾为主,把取经人和妖魔的矛盾放在次要的地位。孙悟空和铁扇公主恶战一场,结果孙悟空败走,转而求告观音,观音差水部诸神降雨灭火。这实际上是以解决自然矛盾的办法来达到目的,孙悟空和铁扇公主的矛盾没有展开,这一线索在情节中显得游离。吴承恩采取了另外一种处理办法。他一方面固然也强调自然矛盾,并不放松对火焰山的描写,另一方面则把矛盾中心转移到取经人和妖魔之间的矛盾上。孙悟空只有战胜铁扇公主取得了那柄芭蕉扇之后,才能保唐僧通过火焰山,这个根本性的变动有利于正面展开对孙悟空斗争精神的描绘。在杂剧中,铁扇公主没有丈夫,因为孙悟空无礼对她调戏,她才不肯借扇,这样的处理损伤了正面人物的性格。吴承恩则把铁扇公主的身分处理为“牛魔王的妻,红孩儿的母”;因为要报“害子深仇”,才坚决不肯借扇,这样矛盾就更为尖锐。
吴承恩的这样描写更使孙悟空的这一人物形象的英雄品质得到了光辉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