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选姜维接替诸葛亮的事物?能力不够吗?他才是蜀汉当家人
诸葛亮是蜀汉的实际当家人。作为当家人,考虑的是能找一个能平衡各方关系的人,能忠诚治理国家的人。显然姜维魏延杨仪都不够资质。姜维和魏延属于军事将领,领兵打仗没有问题。治理国家肯定不会的。至于杨仪虽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也通军事。只是气量太小,不够沉重大气。只有蒋琬费祎董允才干也够,忠诚也有,而且他们也通军事。只是没有诸葛亮那样厉害。所以一国托付,要考虑方方面面的。
这是资历问题,一来姜维是降将出身,虽然一直得到诸葛亮的培养,可到底是中途加入资历与信任度还不够,诸葛亮不可能一死赋予他军政大权这样不仅不会让蜀汉安稳还会引起新旧两派的动荡,二来交接需要时间,姜维资历不够
所以需要些时间,况且他还年轻,足够等到,加上需要和荆州派系打好关系,蒋婉费祎年龄都不小了,只要在过度几年,姜维逐渐成长资历够了,就可以慢慢接过位子,同时这段时间也好与荆州派系磨合时间,主要还是姜维年轻,年轻是好事,但有些事情无论在哪里还是要论资排辈的,况且他之前效忠的还是魏国,需要时间淡化他的身份
诸葛亮生性高傲孤独,时常号称自己有管仲乐毅之才,目空一切,看不起任何人,他不但没有接班人,连一个朋友都没有。
很多人是从演义小说理解,诸葛亮把一生知识传授给姜维和姜维的北伐是继承诸葛亮遗志。
姜维是北伐中投降入蜀的,一个刚投降过来的人,怎么马上就成为接班人呢?随后几年却北伐,四年后诸葛亮死了,那有时间真传?再者,诸葛亮是没有什么军事才能,内政能力也属一般公务员水平,没有什么东西传授他人。
至于姜维的北伐,已经相距诸葛亮死去三十多年了,性貭不同,诸葛亮是进攻的主动北伐。姜维是保卫国去的出境抗敌。谈不上继承遗志。
诸葛亮的选择其实代表了整个诸葛家族的悲剧。诸葛家族在魏蜀吴三国都能当上高官,特别是在蜀吴两国甚至可以取而代之了,为啥一手好牌最后打的稀烂呢?就是因为整个家族不齐心,各自为战,用人太刚愎自用听不得别人意见,最主要的还是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取而代之统一天下的雄心,甘于人下。
姜维是古今罕见的忠义之士,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代表人物,以姜维的的能力,就算投降了司马昭,你觉得他的职位会低于骠骑将军、车骑将军、或者卫将军?大概率会是钟会大司马、邓艾大将军、姜维车骑将军,因为司马昭会用他们伐吴。这三人死后晋用了多少年才灭了吴国,你就知道这三人的重要性了。
三国中三个丞相只有张昭不会打仗,司马懿大司马兼领丞相事,曹操汉丞相。唐朝狄仁杰,丞相,照样领军抗胡。宋范仲淹卫边阻寇。元朝脱脱不花丞相,亲自领军改宋。明代宗在位,于谦以太子少保领丞相事保卫北京。
周瑜死后,孙吴武将心灰意冷,渐渐一个个逝去,剩下甘兴霸几个人压不住阵脚,只适应冲锋陷阵。军师级人才凋零。孙权亲自上阵了,国家军事人才可见一斑。张昭纯粹是去打酱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