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们应该都很熟悉姜维、钟会这两个历史人物,蜀汉大将姜维假意投降钟会,怂恿钟会自立,最后还成功了。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足智多谋的钟会,怎么会对姜维言听计从,还对这个看着就不靠谱的计划付出了生命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姜维、钟会都是出身名门,久负盛名的“小神童”,彼此惺惺相惜
钟会的父亲是曹操时期的重要谋士——钟繇,后来做官更是位极人臣,成为曹魏政权的“太傅”。钟会作为钟繇的小儿子,才思敏捷,足智多谋,是有名的少年神童。老来得子的钟繇十分宠爱钟会,会见宾客经常带着他。钟会就是在一次宴会中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他遇到了——司马懿,更重要的是实权人物司马懿对他赞不绝口。
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家成了掌权人,钟会也受到了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的青睐和信任。淮南毋丘俭声势浩荡的淮南动乱,钟会作为司马师首席谋士出征。之后魏国曹氏宗亲联合发动的政变也被他识破,谈笑间粉碎阴谋。之后淮南诸葛诞动乱,也是钟会出谋划策平定的,那时他有个风光的名号“在世张良”。这也是他身为谋士,可以在至关重要的灭蜀之战单独率军出征的原因,他用行动证明过自己的才华。
姜维虽然家室没有钟会显赫,但也是实权人物中排的上号的。父亲是天水战将,虽然功绩不大,但却是战死沙场的烈士。所以年少聪慧的姜维也是有名的“天水麒麟儿”,排的上号的地方豪族。更重要的是两人都喜爱经学,是大儒郑玄的铁杆粉丝。所以两人相遇后,有共同话题,很快就熟络了。
二、姜维在剑阁的表现赢得了钟会的尊重,更多偏向谋士的钟会需要这么一位善战名将
姜维受到刘禅宠信的宦官黄皓诽谤,不敢回成都,于是率军前往沓中,屯田维持军需。收到消息邓艾、钟会双双入川时,向刘禅上书:让老将廖化、张翼各带一支强军,进驻关隘要道,阻挡魏军。可刘禅相信黄皓的,黄皓告诉他没事,他就认为没事。
直到魏军即将到达的消息传到成都,刘禅才急匆匆的派廖化、张翼率军出战,可连绵的蜀道,进也难,出亦难。等到廖化他们到汉中地区的时候,阳平关已经沦陷,汉中已经丢失大半了。邓艾都在沓中和姜维交上手了,姜维见到兵败如山倒的场景,急忙撤退。
可惜钟会虽然足智多谋,终究缺少独自领军的经验,对战机不敏感,没有趁机截杀姜维。如果钟会经验老到一些,派出重兵阻截姜维,等到邓艾追来,一战可定蜀军主力。就这样姜维秀了钟会一波操作,钟会深深的佩服上了久经沙场的姜维,同时也认清了自己终究缺乏实战经验的事实。所以在后来,邓艾奇袭阴平,姜维率军从剑阁归降之后,钟会十分礼遇姜维,对他言听计从。
三、姜维复汉、钟会自立虽然目的不同,但有利益的契合点——驱逐司马势力出蜀汉
准确点说不是姜维说服了钟会反叛,而是钟会本来就有自立的野心,姜维发现后煽动了钟会自立的野心。不管是姜维想兴复汉室,还是钟会想自立为王,他们都要做同一件事——赶走或收编司马家的军队。因为他们两方代表的利益集团,和司马家势力比起来太微不足道了,必须抱团取暖。
事实上他们也那么做了,在成都钟会和姜维最忌惮的就是坐镇雍凉多年的邓艾。邓艾不仅本人能征善战,而且手下一群铁血之师。钟会第一件事就是联合大将胡烈以及买通的邓艾心腹师繤,联合上书指责邓艾谋反,司马昭命令押送邓艾回京处置。
在钟会、姜维欣喜之时,噩耗传来了。在江山面前,多年陪伴确实算不了什么,钟会图谋自立了,司马昭也怀疑他了。司马昭派人占据了汉中入蜀的要道,自己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到了长安。
钟会听了大吃一惊,和姜维商量之后决定提早发动叛乱。在钟会召集部下商讨反叛之后,胡烈做出了大胆的决策:散布言语说钟会,要杀害所有中高级将领,掌控军队反叛。一下子把钟会弄到了全军的对立面,就这样发生了哗变,姜维、钟会在坑害邓艾之后,也死于乱军之中。
“在世张良”钟会和“天水麒麟儿”姜维确实都很聪明,硬是利用计谋差点使蜀地翻天。可他们最终功亏一篑的重要原因是互相忌惮,貌合神离。在谣言传出后,姜维主张中高级曹魏军官全部杀害,钟会则迟疑了好几天,直到兵变也没做出决定。
究其原因是此时两人利益不再契合,姜维希望处死全部魏将,自己发挥主场优势,重新掌握军权,兴复汉室。钟会迟疑根源也在这里,几十万魏军的中高级将领如果全部处死,自己就再无依仗,应对司马昭的长安大军必须临时选用大量蜀军降将。可那时就算保住了川蜀,自己最多就是蜀汉大臣,和在魏国没有两样,弄不好颍川钟氏还会因此覆灭。
这就是降将姜维为何深受钟会信任的原因,两个聪明绝顶的当世奇才有着各自的盘算。一步步合作算计了邓艾,最终在真正考验到来之时,也因为各自利益盘算,意见不合,兵败身死。“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性的脆弱一面,在钟会、姜维身上暴露无遗。纵使天纵奇才,始终难逃“欲”之一字。
参考资料:
《三国志》
《晋书》
《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