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成也凉州,败也凉州:诸葛亮收姜维背后,隐含怎样的政治意图?

成也凉州,败也凉州:诸葛亮收姜维背后,隐含怎样的政治意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史坛典故 访问量:3844 更新时间:2024/2/15 17:39:56

“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罗贯中

这位被誉为“天水英俊”“凉州异才”的人物,就是姜维。姜维(202-264),字伯约,天水冀县(甘肃甘谷县)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姜维本魏将,官天水郡中郎。建兴六年(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中原,姜维归降蜀汉,任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侯,时年26岁。诸葛亮称赞他 “忠勤时事,思虑精密,乃凉州上士”。姜维缘何被称为“凉州上士”,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姜维成长之地来探寻答案。

一、天水英俊

姜维,天水冀县(甘肃甘谷县)人。冀县,属渭河上游河谷盆地,地势平坦开阔,先秦时期为冀戎地。秦武公十年(前688),秦伐冀戎,以其地置县。治在今甘肃甘谷县东。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县名为伏羌,现名甘谷县。姜维就出生在甘谷城东5公里处的姜家庄。姜维是冀县人,为何历史上常称其为天水姜维呢?

古冀县城、天水郡治、凉州治及姜家庄位置图

天水郡,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置。郡治起初在平襄(今通渭县城)。辖县十六,大致即今甘肃省定西、天水两地市。东汉永平十七年(74)改为汉阳郡,并移治冀县(今甘谷县东)。三国魏复改为天水郡,辖天水市及礼县一部分。天水郡治大概在今甘谷城东2公里处,由此往东2公里,就是姜维的家乡姜家庄。所以,我们常说天水姜维,这里的天水即指天水郡所在冀县。

三国魏天水郡、冀县位置图(采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姜家庄,在甘谷城东5公里处,南依鼍峰(秦岭余脉),北濒渭河;东侧有水自山谷流出,《水经注》称为“托里水”;西面村庄毗连,遥指县城。在这里姜维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清志载:“姜家庄,在县城东南,黄羊堡正西。(距县城)十二里。三十八户。一百九十九人。庄内有姜公祠一所,蜀汉武襄侯故里。井二口。”可以看出,清代姜家庄人口并不多,或因战争、迁徙等原因所致。 今天姜家庄人口是清代人口的几倍,姜氏族人自姜维以下已传63代,庄南设有姜公祠,以纪念姜维。

甘谷姜家庄姜公祠

姜维之父姜冏(?—214),字仲奕,官天水郡功曹。姜冏不能常伴妻儿左右,只能将姜维交由其母抚育。姜母教姜维识字,并请师傅授其武艺。南山山麓有姜维洞,传说为其习武之所。就这样,年幼的姜维在姜家庄度过了他快乐的童年岁月。

姜家庄山麓姜维洞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姜维9岁,尚在读书习武。姜家庄看似宁静,而几里之外的冀城,却是风起云涌,山雨欲来。一场有名的战役即将鸣锣开战,这就是“冀城之围”,或“凉州之战”,潼关之役后,马超试图复夺凉州的一场战役。这一年,姜维9岁,马超35岁。马超冀城之围名垂史册,姜维命运就此改变,戎马生涯即将登场。

潼关战后,凉州别驾杨阜就劝曹操曰:“超有信(韩信)、布(吕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若大军还,不严为其备,陇上诸郡非国家之有也。”(陈寿《三国志》)杨阜是冀县(甘谷)人,深知马超在在羌胡之中威信很高,所以劝曹操严防马超进兵陇右。果不其然,马超率羌胡之众发击陇上郡县,陇上郡县皆响应马超。建安十七年(212年)马超围攻冀城,攻破城后,杀凉州剌史韦康,占据冀城,自称征西将军,领并州牧,督凉州军事。此后,杨阜联络凉州旧部于建安十八年(213年)一同反抗马超。次年,马超败走,逃离凉州。在这场战役中,姜维之父姜冏战殁。

姜维丧父,与母相依为命,坚持读书习武,尤好郑玄之学。年少的姜维才兼文武,以父功赐维官中郎,参天水郡军事,官位八品,内掌宿卫,外参军事,又被凉州辟为州从事。姜维继承父志,意气风发,一时为天水英俊。

二、凉州上士

谈及凉州,人们通常会想到河西之凉州,姜维是天水人,为何获誉“凉州上士”?

1、凉州在哪里?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全国分13个刺史部,陇右设凉州刺史部,治所在陇县(天水市张家川县),天水郡属凉州。陇右“地处陇坂下,势如西方常寒凉,故名凉州”。陇山以西气候寒凉,故称为凉州,凉州之名最初是指陇右地区,即今甘肃天水。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凉州治所由陇县迁至冀县(今甘谷县境内)。曹魏黄初元年(220),“魏文帝即位,分河西为凉州”(《晋书·地理志》)。凉州治在冀县(甘谷)存续52年,在姜维18岁时,凉州治所迁至武威。可见,当时冀县县城、天水郡郡城、凉州州治都曾在甘谷县。

2、但有远志,不在当归

建兴六年春(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军向祁山,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震动。适时天水太守出行在外,姜维等随行。太守闻蜀军到天水且诸县响应,怀疑姜维等有异心,于是连夜奔赴上邽(天水市秦州区)。姜维等察觉太守离开,追至上邽城下,闭门不纳。姜维等又返冀,冀城亦拒其入城。姜维只得归降蜀汉。此时正逢马谡败于街亭,诸葛亮迁西县千余家及姜维等退还蜀中,姜维遂与母分离。诸葛亮任命姜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虽因马谡失街亭而遭致失败,但得到姜维,却是这次战争的重要收获。

收姜维(越剧)

姜维归蜀后,魏人让其母手书召回姜维,并送当归与之。姜维回信:“良田百顷,不计一亩,但见远志,无有当归。”(房玄龄《晋书》)这充分说明了姜维的远大志向。徐勉就曾劝元彧说:“昔王陵在汉,姜维相蜀,在所成名,何必本土?”(魏收《魏书》)姜维相蜀成为远大志向的典故,而被人们引证。

3、凉州上士

诸葛亮认为姜维“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其人凉州上士也!”姜维之才能在三国时期处于什么位置呢?

诸葛亮评价姜维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永南、季常即李邵、马良,均是蜀汉官员,皆有才华名气。李邵,字永南,广汉郪人也。诸葛亮辟为其西曹掾。马良(187-222年),字季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马谡之兄。任荆州从事。姜维曾任曹魏凉州从事、蜀汉西曹掾,与李邵、马良官职相同,三人皆以才气闻名。诸葛亮将其与此二人相较,突显出姜维才能更胜一筹。

同在蜀汉为官的费祎,对姜维说:“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资治通鉴》)这句话代表了费祎对自身的认识和对姜维的定位,也反映出蜀汉官员对姜维的总体评价。

从诸葛亮和费祎的评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姜维在蜀汉人才体系中的定位,即远不及诸葛亮,但比同职的李邵、马良等高出许多。在蜀汉之外,曹魏官员对姜维也有评价,如钟会对长史杜预言:“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太初是夏侯玄,而公休就是诸葛诞,是反对司马氏的急先锋,钟会把姜维与诸葛诞相比,是为说明姜维之胆识过人。他这里提到“中土”二字,是首次明确将姜维与中原人士相比,更加清晰地凸显出姜维人才定位的凉州属性。

《三国志》作者陈寿对姜维也有评价:“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言语中隐含讥讽,透露出对其“玩众黩旅”,损耗国力的不满。

姜维故里人对其又如何评价呢?清伏羌县令蒋薰认为,姜维“岂才不若魏操,智不若吴权与,亦阨于时屈于势也,然而伯约为更难矣。”(《伏羌县志》)蒋薰认为姜维才智不输曹操、孙权,只是其所面临的形势更为艰难。显然,蒋薰的观点代表了姜维故里人对其评价,赞誉怜惜之情溢于言表。

甘谷姜维雕像

文史君说

姜维成长于陇右天水,自幼勤奋好学,才兼文武,事亲至孝,志向远大,以父功在天水郡、凉州任职,可谓少年得志的青年才俊,实为凉州之翘楚。归蜀以后,又深得诸葛亮器重,继承遗志,力撑危局。郤正论维曰:“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陈寿《三国志·蜀书》)姜维身居高位,却家资弊薄,淡泊明志,足见其廉洁自律,守志笃行的崇高风范。但是,诸葛亮器重姜维并不止是看着其才华,“凉州上士”的背后,还隐含着另一层意图,那就是姜维“练西方风俗”。

姜维世居陇右,深谙羌氐风俗,每次用兵都能得到响应,故能九次北伐轻兵深入。可见,“凉州上士”是诸葛亮对姜维的极高评价,也是对姜维的期望与嘱托。事实证明,这一评价是非常确切的,姜维成于此,败亦于此。凉州是姜维的发迹之地,也是他一生用兵的重心所在,但凉州并不是天下之重心,姜维以蜀国尽耗于此,难挡天下大势归于一统。

姜维出凉州、战凉州,毕生事业都与凉州有关,“凉州上士”或许是对其最准确评价和人生设定,也牵动着蜀国的国运。

参考文献:

(西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

(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82年版。

(清)巩建丰:《伏羌县志》

(作者:浩然文史·冀城晨光)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标签: 诸葛亮姜维凉州蜀汉马超曹操

更多文章

  • 为何选姜维接替诸葛亮的事物?能力不够吗?他才是蜀汉当家人

    历史解密编辑:皮皮侠说历史标签:姜维,蜀汉,丞相,魏延,三国,诸葛亮,司马昭,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为何选姜维接替诸葛亮的事物?能力不够吗?他才是蜀汉当家人诸葛亮是蜀汉的实际当家人。作为当家人,考虑的是能找一个能平衡各方关系的人,能忠诚治理国家的人。显然姜维魏延杨仪都不够资质。姜维和魏延属于军事将领,领兵打仗没有问题。治理国家肯定不会的。至于杨仪虽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也通军事。只是气量太小,不够沉重

  • 刘备、关羽、姜维的后代当上唐朝大臣,其中1人后代沦为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刘备,关羽,姜维,蜀汉,唐德宗

    关羽是三国时期出类拔萃的风云人物,但史籍中对他的妻室和子女情况,均语焉不详。《三国志》中提到,魏国灭掉蜀汉后,庞德之子庞会将关羽的子孙灭族。但事实上,关羽的后代并没有被灭绝。到唐朝时,关羽的后代关播,还曾当过唐德宗时期的宰相。《旧唐书·关播传》中说:“关播,字务元,卫州汲人也。天宝末,举进士。”刘备

  • 姜维二十余年间先后发动十一次北伐,盘点每次北伐的背景和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香茗史馆标签:姜维,蜀汉,魏国,邓艾,司马懿,诸葛亮

    当“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于五丈原病逝后,姜维开始于蜀汉军界崛起,逐渐执掌蜀汉军事,并在延熙元年(238)至景耀五年(261年)间,先后发动了十一次北伐。那么,姜维为何会发动这么多次北伐,每次北伐的结果又是如何呢?第一阶段:受命朝廷,多为奉命出征诸葛亮去世之后,姜维升任右监军、辅汉将军,晋封平襄侯

  • 姜维大战邓艾,姜维兵败退守剑阁,钟会处置诸葛绪结怨邓艾

    历史解密编辑:还文楼主标签:姜维,邓艾,钟会,三国,诸葛绪

    魏国名将钟会在攻阳安关时,邓艾引军对阵姜维,牵制姜维援助阳安关。魏将天水太守王颀、陇西太守牵弘大战姜维,被姜维打败,邓艾亲自领军与姜维对战,十余回合不分胜负。姜维听到甘松诸兵寨被金城太守杨欣烧毁,令副将虚立旗号,与邓艾对峙,自引军来救甘松兵寨,行军至山岩下,遭魏军在岩上推下木石,蜀军不能前进,回到半

  • 刘禅投降后,蜀汉君臣大都得以善终,为何姜维却遭遇灭门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吴刚故事汇标签:刘禅,姜维,蜀汉,邓艾,魏国,三国,诸葛亮,曹操手下

    东汉末年张角黄巾起义后,天下战火纷飞,群雄逐鹿。经过不断的合并和激战,曹操、刘备和孙权成为最后的赢家。 .三国之中,刘备集团最为弱小,开国国号为汉,又称季汉,为第三大汉政权。有人说,如果刘备是三人中最后的赢家,那么汉朝就会在人们心中形成天命观念,后人也很难取代自己做皇帝。但是历史上没有如果。季汉也在

  • 甘谷:讲好姜维故事 促进民族团结

    历史解密编辑:信息新报标签:姜维,甘谷,民族,诸葛亮,蜀汉,霍去病

    中华5000年的历史长河,孕育了孔子、老子、孟子、苏秦等有博学广才的文人,卫青、霍去病、韩信这样能征善战、勇猛的武将,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唐太宗、勾践等英明的皇帝,吴起、姜维、诸葛亮等足智多谋的、忠心耿耿的谋士,这些历史伟人为民族的发展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秉承着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彰显着以爱

  • 姜维假意投降意图复汉,为何钟会对他信任有加,言听计从?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姜维,钟会,邓艾,司马昭,刘禅,蜀汉

    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们应该都很熟悉姜维、钟会这两个历史人物,蜀汉大将姜维假意投降钟会,怂恿钟会自立,最后还成功了。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足智多谋的钟会,怎么会对姜维言听计从,还对这个看着就不靠谱的计划付出了生命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一、姜维、钟会都是出身名门,久负盛名的“小神童”,彼此惺惺相惜

  • 姜维有钟会的支持,为什么还是没能恢复蜀汉呢?

    历史解密编辑:百味生活聊史标签:姜维,钟会,蜀汉,曹魏,邓艾,刘禅,诸葛亮,书法家,史说三国

    公元263年,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主力。对于蜀汉来说,虽然竭力抵抗,但是,邓艾的大军突降,还是迫使后主刘禅放弃了抵抗。在蜀汉灭亡后,姜维试图恢复蜀汉。姜维投降钟会后,知道钟会有谋反之心,于是劝

  • 葬送蜀汉的千古罪人哪位,关羽,刘备,还是诸葛亮和姜维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关羽,刘备,诸葛亮,姜维

    蜀汉成于刘备,也败于刘备。关羽,诸葛亮,姜维都不过只是刘备的手下而已,按照我们现在说的话就是替老板打工的人,一个企业真正的衰败在于老板。蜀汉是刘备的天下,最后造成蜀国的衰亡,也只有刘备一人而已。关羽为蜀国披荆斩棘,最后却丢失性命关羽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在桃园的时候,他和关羽三人就拜过天地。誓死要同生共

  • 魏延据守汉中10年,防卫固若金汤,为何姜维连30天都守不住?

    历史解密编辑:枕桃花时节标签:魏延,姜维,汉中,蜀汉,邓艾,刘备

    大家知道,在三国时期,刘备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拿下汉中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在刘备攻打东吴准备为关羽报仇的时候,他需要留下一位实力雄厚的武将来镇守汉中,防止曹操趁机从北方偷袭自己的大本营。最终刘备选择让魏延镇守汉中,毫无疑问,魏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他在汉中镇守10年,击退了魏军的多次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