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国人物,很多人都会想起“卧龙,凤雏,得一者可安天下”这句话,“诸葛亮”和“庞统”这两个当世奇才最后也都被刘备收入麾下,同为“军师中郎将”;虽然刘备集齐了“卧龙”和“凤雏”,却终究未能统一天下,但是这二人的功绩却是不可磨灭的。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卧龙”诸葛亮实力强,还是“凤雏”庞统更厉害呢?
赤壁大战后,“刘备”实力大增,并有心夺取益州;但跟随并帮助刘备入川的却不是“诸葛亮”,而是“庞统”。刘备入川时,所有军事基本用的都是庞统计策,倒也算一帆风顺;可“庞统”最终被流弩射中,年仅36岁就去世了,也正是这个原因为后世留下了众多口舌争辩。有人说,如果不是“庞统”死的早,恐怕“诸葛亮”未必能当上蜀汉丞相的位置;以入川诸战来看,刘备一定会更加重用“庞统”,甚至最后会取代诸葛亮的地位。刘备入川,这一路上刘备不仅夺得了许多城池,而且通过招降等方式,还把自己的实力扩充了不少。公正的说,如果“庞统”不死,刘备根本用不着让“诸葛亮”入川;直到“庞统”身死,刘备痛哭流涕;这么看,“庞统”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但就此说庞统一定能顶替诸葛亮,甚至当上蜀汉“丞相”,似乎还还差那么一点点。
如果单纯的从军事能力来看,“庞统”获取胜利就是理所应当的,毕竟他是被大家公认的高人;当年“徐庶”还能帮刘备火烧曹仁,如今“庞统”的威名远超徐庶,所以获取军事胜利并不能完全的证明他肯定能超过“诸葛亮”。至于“庞统”能不能当上蜀汉丞相,其实最主要还是要看刘备的态度;但是综合来看,刘备肯定不会把“国之首相”交给庞统,因为在他心目中,“诸葛亮”仍旧是最佳人选。
能证明这一点的理由很多,首先,诸葛亮、庞统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就有着很大差距。虽然“卧龙”和“凤雏”齐名于世,但“诸葛亮”是刘备请来的,而“庞统”则是转投的;这两者的区别似乎并不影响什么,其实这一点才是主导因素。“诸葛亮”一直不曾为官,直到刘备三次相请才为其所用,也就是说,刘备是诸葛亮的第一个“君主”;但是“庞统”则不同,他本是东吴的“功曹”,直到周瑜死后,荆州被刘备借走,他才转投过去。
这份“履历”意义重大,换句话说,诸葛亮对于刘备来说,永远都是“自己人”;而“庞统”对于刘备来说,始终还有着曾经是“别人”的心结。这就像汉初刘邦帐下的两位重要谋臣一样,有“萧何”在,“张良”就是再有能力也不可能,更不会接受丞相一职;对于刘备来说,诸葛亮就好比“萧何”,庞统自然扮演的是“张良”的角色,当然,至于个人能力能不能跟“萧何”、“张良”比,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但不管怎么说,就算是庞统不死,只要蜀汉有诸葛亮,庞统就不可能当丞相;这也是刘备对待庞统“亲待亚于诸葛亮”的主要原因。
第二点,庞统的能力未必超过“诸葛亮”。刘备入川,很多人疑猜不带诸葛亮,是因为他的军事能力不行,或是刘备已与诸葛亮出现了隔阂;事实却并非如此,“诸葛亮”留守荆州,非但不是贬低,反而是刘备“重用”孔明的表现。试想当时局势,刘备征战半生始终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虽然赤壁之战中占了些许便宜,但始终还是“无立锥之地”,仅有的荆州还是从东吴借来的;换言之,如今的“荆州”可是刘备的容身之所,也可以说成是革命的本钱,而入川之事尚无定论,“守卫荆州”就成了远比攻取益州重要的头等大事。
这么说可能还有非议,但也有与此事相近的参照。当时留守荆州的可不是诸葛亮自己,还有关羽和张飞都留在了荆州,由此也可见刘备对“荆州”的重视程度;反观入川的主力,除了庞统,还有黄忠和魏延,难道说刘备对黄忠和魏延的重视程度会超过关羽和张飞吗?因此说,刘备让诸葛亮“看家”,非但不是二人有隔阂,反而证明了刘备最信任的名单里是有孔明的;同时也证明了“庞统”与刘备的关系,怎么说还是显得差了那么一层。
再者说,刘备入川的目的不仅仅是扩大地盘,他的终极目标可是要做皇帝的;但是对于任何一个皇帝来说,最主要的任务并不是攻伐四海,而是让自己的臣民能够安居乐业,过上好日子。简单的说,刘备迫切需要的并不是能攻取西川的“庞统”,而是能快速恢复国力的“诸葛亮”;至于“内政”这一点,诸葛亮的能力显然要强于庞统,当年庞统荒废“县务”差点被张飞拉下马就是很好的证明。
当然,这点或许也有人反对,说庞统能在半天时间内处理半年的政务,这一点足以证明他处理“内政”的能力。话虽说的有些道理,但这种“处事风格”却不是刘备所认同的,甚至是任何一个上级都不会认同的;难道因为官职小就可以荒废“县务”吗?如此说,是不是哪天打仗累了,就可以自己给自己放假了呢?当然,诸葛亮和庞统作为三国时期的知名人物,身上都有着恃才傲物的文人气质,但同样也有很大的区别;诸葛亮也很“傲”,隆中对时侃侃而谈,在刘备面前完全就是一副“运筹帷幄,指点江山”的口气。
可是到了后来,诸葛亮的身份变成了“臣”以后,态度和语气马上就发生了改变;就比如诸葛亮想要“过江说东吴”,他对刘备说“局势危急,请您下令让我去向孙权求救”,完全是一副臣子请求君主的口吻,甚至是一副“就是去送死,也要主公你同意才行”的样子。还有后来,关羽被东吴偷袭致死,刘备气的要率倾国之兵伐吴,此时诸葛亮虽然反对,但是一言不发;因为刘备与关张亲如兄弟,从情理上说“报仇”合情合理,如果此时诸葛亮真的发声劝阻,反而会让刘备对自己产生各种猜忌。
但是庞统的“傲”却注定了他做不了蜀汉丞相,因为他根本没把自己定位到“臣子”的身份上。比如刘备攻取涪城后大宴群臣,席上刘备说“今天的聚会,可谓享受啊!”结果庞统紧跟着来了一句“攻别人的城,占别人的地,还认为这是一种享受,这种行为妄称‘仁义’!”这话说得很不合时宜,大庭广众之下,一点面子都不给刘备;或许此时庞统的意思是想提醒刘备,益州还未完全占领,不要过早放松。但是在当时,那可是公众场合,刘备可是“君主”;最后气得刘备直接将庞统轰了出去。
后来刘备大概是醒悟了,又把庞统给叫了回来,还问他“这事是你的错,还是我的错?”如果庞统真把自己当作了臣子,就应该正视自己的身份,更应该懂得适度的圆滑;可他的回答是“你我都有错!”这话说得明显带有不服气,也就是碰到了刘备,如果换做“曹操”,恐怕庞统早已身首异处了。庞统和刘备,再怎么说仍旧是君臣关系,身份明显不同,如果庞统想要提意见,首先想到的就是给“君主”留有一定的余地;否则,臣子越有能力,反而会越遭到君主的猜忌,甚至会在和平时期惹上杀身之祸。
种种理由证明,庞统是肯定代替不了诸葛亮的,更不可能坐上蜀汉丞相的位置;至于卧龙与凤雏究竟孰强孰弱,想必心中也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