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三国时代虽然战乱频繁,却也是名臣猛将辈出的年代。能臣谋士各投明主,导致魏蜀吴三方势力割据半个多世纪,一时间谁也无法征服谁。不过稍微了解历史的人就会发现,三国之间主要以魏蜀之间交战较多,大多数时候,东吴其实是偏安一隅的。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明知“益州疲敝”也要多次北伐,为此不惜耗尽心血,最终命丧五丈原。相比蜀汉的国力,东吴据有江南富庶之地,人口有52万户,合计230万人,是蜀汉人口(94万人)的两倍还多,兵力自然也更多。至于将领方面,上大将军、丞相陆逊在智谋方面并不逊色于诸葛亮,那么东吴为何不效仿蜀汉,也搞个“北伐”之类的战争扩张其领土和势力呢?说起来,这主要有五点原因。
第一点就是陆逊实在太忙。陆逊长期肩负着镇守荆州的重任,而且直面曹魏方面的虎视眈眈。再加上东吴地形比较开阔,不具备蜀道之险,也就意味着没有防守优势,因此为了镇守辖境,陆逊已是耗尽精力,不敢有一丝懈怠。等到他后来升任丞相、荆州牧、右都护时,又奉命总领三公事务,更是忙得团团转,哪有时间去考虑北上征讨曹魏呢?
其次则是吴国内政不稳。东吴众人表面上看似一团和气,其实自从孙权称帝之后,政务方面日益懈怠,张昭虽然屡次劝谏也无济于事,内政不稳还想出兵,显然不太可能。值得一提的是,孙权的防备心很重,对江东本地大家族代表——陆逊很不放心,到后期虽予以其高位,却是连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陆逊想要带大军出征简直就是白日做梦。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为了报关羽被杀、荆州丢失之仇,刘备率七十五万大军东征伐吴。孙权任命年轻的陆逊为大都督,统领东吴大军抵御刘备。两军开战后,陆逊下令全军严守关隘,严防死守,避免与刘备决战。此举遭到众多东吴将领的嘲笑和讥讽。最终,陆逊拔剑在手,强调自己的责任,并警告众人若违反军令,必将受到严惩。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陆逊口中的“忍辱负重”,意为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暂时的屈辱。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三国志陆逊传》中的“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夷陵之战开战之处,陆逊一直受到东吴将领的责难,这是历史的事实。《三国志陆逊传》中说出了其中的一个原因:“当御备时,诸将军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恃,不相听从。”这种现象与以前在赤壁之战中程普为难周瑜如出一辙。究其缘由,主要是因为他缺乏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加上此时的陆逊只有三十九岁,算是东吴将领的年轻人。故此,东吴将领对其能力心怀疑虑也是在所难免。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个众所周知的原因之外,东吴将领责难陆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陆逊采取的战术。上面提到,夷陵之战开战后,陆逊选择的是不与刘备决战、大踏步撤退的战术,这一战术令不少将领非常不满。为何会如此呢?因为刘备参战的部队并非小说中所言的七十五万人之多,仅仅只有五至八万人。而东吴则是倾全国之力,总兵力尚在刘备之上。既然在兵力上具有优势,而陆逊选择的却是撤退的战术,也就难怪将领们纷纷不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