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谜案:张飞之死是否与孙权、陆逊有关?

三国谜案:张飞之死是否与孙权、陆逊有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鉴史官 访问量:1221 更新时间:2024/1/27 6:09:21

张飞被部曲所杀

关于张飞之死,小说《三国演义》与史书《三国志》给出了两个基本一致的答案。

小说《三国演义》中对于张飞的死因描述较为详细,说他性格暴躁,平时行军打仗,一旦遇不顺心之事或醉酒就动辄打骂责罚士卒 。最终还是酒醉误事,被不堪忍受的部将张达、范疆(史书中为范强)砍了脑袋。勇冠三军、头顶无数光环的一代骁将,竟以这种方式稀里糊涂的丢了性命。 身为一军主将的猛张飞,竟被自己部下暗杀 。不光死得有些窝囊,即便在古今中外也是十分罕见的低概率事件。

史籍《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中的记载,则有因有果,更耐人寻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矣,又日鞭笞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飞犹不悛。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权”。

张飞之死,是他咎由自取!

这段话的大意是:“关羽义字当先,善待下属,但蔑视权贵 ;而张飞则喜欢结交文人士大夫 ,却不体恤手下官佐士兵,经常因小事打骂虐待属下,不把他们当人看。刘备经常劝诫他道:‘你对部曲过于严苛,天天因琐事鞭笞凌虐帐下官兵,还把那些被体罚过的人留在身边继续效力,江湖险恶,人心叵测,万一有人被你打过而记仇,想寻机废了你,岂不易如反掌 ?你这简直是在引火烧身啊!’张飞却将这好意提醒当耳旁风,依旧我行我素。章武元年(221年),关羽被吴将吕蒙偷袭,失掉荆州,自己也被俘遇害。刘备兴兵伐吴,准备复夺荆州 。张飞率麾下万余兵马奉命开拔,从阆中进发准备与刘备大军会师江州(今 重庆)。就在大军准备出发的前夜,张飞又喝的酩酊大醉,果然被帐下军官张达、范强谋杀 。随后二人提着张飞的首级做“投名状”,连夜乘船顺水东去 ,找孙权邀功请赏去了。

由此看来,张飞在蜀军伐吴前夜被心怀不满的手下偏将杀害,而且尸首分离,死状极惨。这桩历史公案早就有了定论。

自古名将都是爱兵如子之人,否则别人怎会舍命为你在战场上抛头洒血、马革裹尸?而张飞性烈如火,对部下刻薄寡恩,且手段戾狠,一不如意,动辄棍棒皮鞭伺候。他的死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也从一个侧面应证了 那句尽人皆知的西谚:性格决定命运。张飞死在自己人手上,和他凶戾、跋扈、不知爱护士卒的强势性格有直接关系。

张飞的死,迷雾重重,似乎另有蹊跷

张飞之死,既然已经板上钉钉,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细细搜寻,这桩早已盖棺定论的突发事件似乎另有玄机。

三国时期,是一段军阀混战、动荡不宁的黑暗岁月。在彼时,军队中上级打骂下级的事司空见惯 。即便到了近代,在民初的军阀队伍中,打骂责罚士兵的事仍然存在,似乎已成旧军队中见惯不怪、稀松平常的“潜规则”。既然年轻时的张飞脾气就不好,又经常杖责、鞭打士卒,如果有人挟怨报复,恐怕他早就成了部下的刀下之鬼了,心怀不满的部曲们又岂会让他活到五十余岁、苦等大军即将伐吴之际再痛下杀手?

而张飞恰巧死于伐吴战役爆发之前夜 。按史料记载,此时的他已年过五十,脾气应远不如当年那般火爆,性格也变得平顺舒缓了许多。此时关羽已经遇害,张飞当仁不让地成了蜀国军队中的二号人物,仅次于一哥刘备。加上他传奇般的经历与盖世武功,让他的威望如日中天,无以复加。声名赫赫的他在人生的巅峰期却因打骂部下而引来杀身之祸,而且死在伐吴大战即将爆发的前夜,如此巧合,怎不让人心生疑窦 ?张达、范强本为蜀军中的无名之辈,却敢于以下犯上、铤而走险,在戒备森严的军营中将以勇悍绝伦著称的主将杀害,还能全身而退,让人感觉此事确实有些蹊跷。

张飞的死疑似由东吴策划

既然陈寿评价张飞“爱敬君子不恤小人”、经常“鞭笞健儿”,那么被挟怨报复的部下所杀似乎在情理之中。然而,历史的复杂性远超人们的想象 。张达、范强之所以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对主将痛下杀手,其幕后绝非表面这样简单 。种种事实告诉我们,想取张飞性命的似乎另有其人。

表面看张飞是被张、范二人所杀,但二人显然并非能因张飞死而成为最大、最直接的受益者。身为讨伐东吴的主将,张飞以勇猛无畏、剽悍能战名噪天下 ,他的死,似乎对此战的攻击对象东吴最为有利。 因此,吴主孙权与吴大都督陆逊都难脱干系 。孙、陆二人疑似以离间计谋杀张飞的幕后策划者。

当初关羽大意失荆州后不幸遇害,刘备为报东吴杀羽夺地之仇,不惜举全国之力,大举兴兵伐吴。孙权与刘备本是盟友,因此他对西蜀的国情与家底一清二楚。孙权知道刘备之所以能够由弱变强,纵横捭阖,最终占据益州,靠的是诸葛亮的精准谋划与战神关羽的盖世神勇。如今,关羽已除,猛张飞便成为刘备手下最可依赖的第一勇将。张飞身经百战,粗中有细,军事经验丰富,假如战端一开,对东吴威胁最大的必是此公。为彻底剪除刘备羽翼,除掉张飞这个令东吴害怕的心腹之患,孙权与陆逊必会绞尽脑汁,用甘词厚币收买张飞手下,然后利用其本就有的怨怒、恐惧之心,唆使他们在大军准备拔营进发的前夜将张飞谋害致死。

杀掉张飞,为东吴除一劲敌,孙权、陆逊何乐而不为?

当年刘备与孙权结盟,然后乘机占据荆州,手下荆州籍官兵很多,荆州是刘备得以做强做大的福地。东吴与荆州隔江相望,一衣带水,两地渊源很深,人员来往密切。后吴将吕蒙偷袭关羽夺回荆州,虽然两国反目成仇,但双方的人员特别是荆州同乡间的交往似乎并未断绝 。东吴与张飞的手下拉上关系、彼此暗通曲款也并不是啥难事。吕蒙袭取荆州后,在陆逊的授意下,先用甘词厚币收买意志薄弱、心怀不满的张达、范强, 然后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再许以高官厚禄与锦绣前程,最后抓住二人私通东吴的把柄,逼迫他们除掉张飞 。这种可能性应该很大。

至于小说《三国演义》中说张达、范疆(强)之所以谋杀张飞,祸起张飞严令二人必须在三日之内准备三千副白盔白甲,以便大军出征之日给亡兄关羽披麻戴孝。张、范二将辩解说三日之内无法制作出这么多白衣白甲,张飞暴跳如雷,鞭打并威胁二人,说完不成任务就严惩。张、范因无法完成任务而心急如焚,却又无计可施。 二人逼不得已,这才被迫铤而走险,杀死喝高了的张飞,并拿着他的头颅顺流而下,投了东吴。这个说法似乎不足为信。须知关羽兵败身死是在公元218年12月,而刘备起兵东征是在章武元年也即公元221年7月,此时距关羽被害已过去两年多 。时间已过了这么久,张飞还有必要命令 大军出征前为他二哥披麻戴孝吗?

吴蜀从未真正结盟过,大战前夕, 孙权有除掉张飞的动机,获利最大的也是他

吴主孙权与用兵诡诈的陆逊联手做掉了张飞,似乎已毋庸置疑。大军未发,先折主将,古人视为大不吉,抛开这有些迷信的说法不论,这突发事件对军心与士气的影响显然是很严重的。然而,这只是这个庞大阴谋的一小部分 。在整个吴、蜀战争(夷陵之战)期间,孙权似乎在下着一盘大棋。为避免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孙权主动向曹丕上表称臣,并派一能言善辩之士赴许昌展开游说,他成功地说服曹丕保持中立,没有了来自北方的强大威胁,吴军遂得以全力以赴,静待蜀军的到来。

刘备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对敌方间谍的诡计毫不防范,加之失去了张飞这位勇猛绝伦的悍将 、可以倚恃的左膀右臂,其失败的种子似乎早已经被埋下。不知为何,失去张飞后,刘备并不使用赵云魏延黄忠等名将作伐吴先锋,而是依靠吴班、黄权、冯习、陈式、马良、傅彤等一些资质、实力与经验均不足的年轻将领 。与足智多谋、极善用兵的东吴大将陆逊比,这些人简直不堪一击。

刘备虽然气势汹汹,志在必得,然而在战略上已先输一局,在战术运用上也畏首畏尾、顾虑重重,因而彻底失去了沿长江飞流直下直捣吴都建业的时机与豪气。刘备十分惧怕大军倾巢而出后被吴军断了退路,因此耗费巨大人力物力沿江摆了个一字长蛇阵。陆逊深谙刘备的顾虑所在,于是利用蜀军连营布阵、兵力分散、将领不得力的弱点,在地势险要的夷陵布下天罗地网,将蜀军分割包围,然后施以火攻,各个击破,毫不留情地予以歼灭。

张飞一死,刘备伐吴已无胜算,东吴遂成最大赢家

而刘备煞费苦心经营的一字长蛇阵,也被陆逊一把火给烧了。这就是陆逊火烧连营典故的由来。

夷陵之战,以刘备惨败告终 。七万蜀军大败亏输,伤亡惨重,军资器杖的损失更是难以计数,蜀汉国力大损,从此只能偏安西南僻地,再也无力东犯。在赵云的接应下,刘备率少数残兵败卒狼狈逃回蜀中白帝城永安宫 。由于悔恨加自责,不久就病重而死。

假若兵出西蜀之日时张飞不死,这场伐吴战役的结局会是怎样呢?张飞并非有勇无谋的莽夫,而是一员可以在“乱军中直取上将首级”的虎贲之士,有勇有谋,有他在,犹如军中中流砥柱,或许胜利的天枰会倾向蜀国也未可知呢!然而历史不容假设,是怕什么来什么,抑或这结局就是刘备、张飞乃至蜀国的宿命吧?

时势造英雄,反过来英雄也造时势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虽然历史不能假设,更不可推倒重来,但种种若隐若现之迹象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使迷雾重重的历史真相变得渐渐清晰:张飞死于曾经的盟友东吴人之手 。虽然都是推理,仍然缺乏直接证据,但抽丝剥茧,你会发现这推论也绝不是空穴来风的谬传。

【插图源自网络】

标签: 张飞孙权陆逊刘备关羽吕蒙

更多文章

  • 陆逊取得夷陵大捷,刘备做到这三点, 或许能大败陆逊, 伐吴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陆逊,刘备,孙权,蜀汉,夷陵,三国,汉朝,赵子龙,曹操手下

    夷陵之战,发生在公元221年七月到222年八月之间,历经时长1年1个月。这场战争的主要挑起人便是蜀主刘备。发起这场战争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主要目的为荡平江东,次要目的则是为两个结义兄弟关羽、张飞报仇雪恨。作为老大,刘备他也不是想打就能打的,他必须征求蜀国各方势力的意见!益州派系、荆州派系、东州派系他们

  • 陆逊火烧连营800里,孙子却在自己成名之地成名,临终说了8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陆逊,关羽,刘备,东吴,孙吴,孙权

    从古至今,能够被记载在史册中的人大多有着胜过常人的能力。在古代,男人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家庭方面。所谓不负家也不负国,真正将家国一体装在心里的人都是大丈夫也。国强则家兴,在波澜壮阔的朝代更迭与民族兴衰中,也曾涌现过各种各样的英雄豪杰。他们或是一夫当关,或是才略过人,而在家国面前,能够既将家族事业巩固又

  • 三国名将之后,赵云之后垫底,陆逊后代所向披靡

    历史解密编辑:空城忆梦泪无痕标签:赵子龙,陆逊,诸葛亮,钟会,曹魏,名将之后

    三国时期对我们后人来说并不陌生,这一乱世出现了很多英雄豪杰。最厉害的当属魏蜀吴三国的英雄豪杰,曹操、刘备、孙权三人三足鼎立,争天下。除了这三人之外,三国时期同样出现了很多厉害人物。被誉为三国第一武将的就是吕布,小说三国演义中对吕布有非常高的评价,正所谓三英战吕布。那么作为三国名将之后,他们的后人都在

  • 关羽被擒,拿下荆州,陆逊功劳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关羽,陆逊,吕蒙,刘备,孙权,荆州

    出将入相之人,在小编这里,陆逊必须榜上有名,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大家看,自从他平定了费栈被策反的事情以后,开始正式接触朝堂政治的核心,当然,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今天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陆逊的才能吧。荆州地区在三国地区的重要性,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水路,可谓是四通八达,谁的到这个地方,就占据了军事要塞

  • 东吴的一位猛将,俘获关羽,跟随陆逊大败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关羽,陆逊,刘备,潘璋,孙权,东吴,军事制度,汉朝

    提到汉末三国时期的著名武将组合,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蜀汉五虎上将和曹魏五子良将。对于蜀汉五虎上将来说,指的是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这五人,而曹魏五子良将则聚焦了张辽、张郃、乐进、于禁、徐晃这五位名将。实际上,对于东吴来说,也有自己的名将组合。按照介绍,江表之虎臣,是三国时孙吴十二位将领的合称,

  • 刘备和陆逊是情敌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刘备,陆逊,孙权,赵子龙,孙尚香,关羽

    刘备的夫人是孙尚香,这是孙权的妹妹。后来回到了东吴,孙尚香回东吴,兴师动众,三国演义里这样写道:赵云弃槍在小船上,掣所佩青釭剑在手,分开槍搠,望吴船涌身一跳,早登大船。吴兵尽皆惊倒。赵云入舱中,见夫人抱阿斗于怀中,喝赵云曰:“何故无礼!”云插剑声喏曰:“主母欲何往?何 故不令军师知会?”夫人曰:“我

  • 孙桓是东吴宗亲,陆逊为何力排众议见死不救?

    历史解密编辑:告诉航海家标签:孙桓,陆逊,刘备,东吴,孙权,夷陵之战,军事制度,三国志战略版

    夷陵之战被蜀国大军围困,陆逊为何不发兵救援孙桓?孙桓是东吴的宗亲身处险境,诸将都主张救援,陆逊为何不去救援呢?我们依据正史来分析下孙桓是东吴孙权的宗亲,也是一位擅长领兵的优秀将领孙桓是孙河(与孙坚是同族子弟)的第三子,孙桓长相仪表堂堂,器怀聪朗,读书博学强记,被孙权称赞为"宗室颜渊”,是东吴年轻二代

  • 夷陵之战,刘备兵败,赵子龙一到就吓退了陆逊吗?

    历史解密编辑:三煎客标签:刘备,赵子龙,陆逊,夷陵之战,关羽,东吴

    刘备为给关羽报仇,率军伐吴,就是三国历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战”,东吴陆逊抵挡刘备,战争相持阶段,刘备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移营到山林中,结果被陆逊一把火,烧了个精光,全军覆没,刘备败逃,陆逊率军追击,紧急时刻,赵云接应刘备,一合刺死了东吴大将朱然,陆逊退兵,是赵云吓退了陆逊吗?刘备兵败,仓惶逃命,吴军追

  • 东吴陆逊的才能和蜀国姜维才能相比,谁更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陆逊,姜维,蜀汉,东吴,蜀国,曹魏

    姜维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年轻将领的代表人物,更是诸葛亮看重的接班人。陆逊是三国时期的东吴的著名将领,曾一度任东吴的大都督一职,掌管东吴军政。在当时这两人是没有直接交锋的因此很难判断他们两个人的实力,这只能从侧面去推测一下。陆逊和姜维两个人他们属于两个国家的重量级人物,他们的处于环境都是不一样的,发展方向

  • 孙权为何对大功臣陆逊那么无情?皆因世族大家妨碍皇权至上

    历史解密编辑:旋风故事标签:孙权,陆逊,孙策,周瑜,东吴,鲁肃,皇权至上,三国,军事制度,汉朝

    孙权对陆逊残忍吗?什么叫残忍?古代只要不在肉体上折磨那就不叫残忍。精神上残忍算什么?夫妻冷战、领导没事儿找下属麻烦、被同事(小区、村民)孤立,这些都是精神残忍,陆逊所受的待遇不过如此。后人评价对陆逊残忍、对寇准残忍、对戚继光残忍等等,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在封建社会,臣子的功劳在皇帝、同僚眼中是在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