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发生在公元221年七月到222年八月之间,历经时长1年1个月。这场战争的主要挑起人便是蜀主刘备。发起这场战争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主要目的为荡平江东,次要目的则是为两个结义兄弟关羽、张飞报仇雪恨。
作为老大,刘备他也不是想打就能打的,他必须征求蜀国各方势力的意见!益州派系、荆州派系、东州派系他们的意见,对于刘备来说也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荆州派系的代表人物诸葛亮、赵云等。他们的意见是一定要听取的,当时诸葛亮、赵云,都建议此时应该趁着曹操新丧之际,出兵伐魏。如果成功,那么吴国也就不战而降了…
但是刘备这一次却再也没有听取诸葛亮、赵云等诸多大臣的意见!这或许就是王者之风的表现,刘备他就是要证明自己。于是,他此次带兵,故意不让魏延、马超上战场。从这一点便可以看出,刘备此时是有些轻敌的。
自古就有“骄兵必败”之说。一个主帅抱着轻敌的心理,那么士兵呢?将军呢?恐怕也多多少少会被影响。为什么说刘备当时是轻敌的呢?很简单,从刘备当时所带将领便可以看出来,刘备当时让诸葛亮兼并刘禅守两川之地。
除此之外,还故意把骠骑将军马超及其弟马岱都支往了魏延之处,理由就是抵抗曹军。
虎威将军赵云为后应,兼督粮草;黄权、程畿为参谋;马良、陈震掌理文书;黄忠为前部先锋;冯习、张南为副将;傅彤、张翼为中军护尉;赵融、廖淳为合后。此乃是刘备所带之将,可以看一下,赵云统帅能力不弱,武艺更是人中之龙,但是刘备却安排他去督粮草,马超呢,更是被安排去了汉中。剩下诸将,张南、冯习、傅彤、吴班、陈式、张翼、廖化、赵融顶多算是一个二流的带兵将领。
当然了,上面说还有黄忠。黄忠可以是一员虎将,只不过他已经是一员过了70岁的老将了,如果刘备想让他打主力,就未免有些牵强了。除上面将领之外,还有一个就是南蛮首领沙摩柯了。在战将方面,刘备的配置大概如此。当然了,在刘备身边还有一员虎将,他就是陈到。当然,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护卫刘备的安全。
此战的当事人之一陆逊,也曾对此战进行了分析,开战之前他曾对孙权说:“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也就是说,在陆逊看来,刘备战败的最大原因,是没有水陆并进。然而水战是江东最擅长的战斗,彼时蜀汉的荆州地盘已失,士兵多为巴蜀人氏,外援武陵蛮人,最擅长的也是山地战,如果刘备水陆并进,估计会败得更快吧?
夷陵之战时,刘备手下的名将关羽已被东吴擒杀,马超、黄忠、霍峻已经病逝,赵云在江州,魏延在汉中,他唯一能够倚仗的张飞,则在战争前夕被部下刺杀。因此这一战中,他启用的将领,大多都是还未扬名之辈。这些人忠义有余,而勇武不足,威名不足,根无无法对东吴产生震慑作用。
那么刘备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早亡之人不可复活,留守他处的将领不能随意调动,那么他唯一能够做到的,便是设法保住张飞的性命。毕竟张飞的性格,他非常了解,张飞之死,他也早有预料。明知张飞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他完全可以早在张飞身边,安排一个德高望重之人,经常劝诫张飞,避免在战争之前出现这等状况,哪怕是在准备伐吴之前派去,或许都来得及。
与其说刘备此战败在了东吴手中,不如说他败在了陆逊手中。在对战过程中,他为求胜,多次设奇计,例如打算以武陵蛮人攻击陆逊侧冀,试图牵引吴军主力,例如命吴班于平地扎营诱敌等。吴军中大部分人都中计了,只有陆逊一人,识破了刘备之计。另外诱敌深入,火烧连营等,也全是陆逊的手笔。陆逊在败关羽之时,已经出过手,就算孙权和吕蒙等人,特意对其进行了保护,蜀汉不得而知,那么这次孙权放心派此人前来,刘备也该有所防备才是。可是刘备还是太过自负,并没有将陆逊放在眼中。
陆逊刚刚来到前线的时候,在军中并没有威望,这一点从,他选择固守的时候,“诸将不解,以为逊畏之,各怀愤恨”便可以看来。另外陆逊是孙策的女婿,孙权对孙策后人严防死守,对陆逊也不见得太过信任,如果刘备玩一出反间计,就算不能除掉陆逊,甚至不能让陆逊从前线回到后方,也一定能够限制他的发挥,这样刘备则又多了一丝赢夷陵之战的机会。
刘备出征之时,并未倾尽全力,被他留在后方的兵马和人才极多。这个时候,他的地盘只有益州和汉中,他的对手孙权不但据有江东,还拿下了荆州的大部分,曹丕则拥有整个江北,说白了刘备是以一己之力,与天下为敌。狮子搏兔,亦尽全力,何况刘备本是弱方呢?
如果他将所有的兵力,都投注在这个战场上,那么陆逊还能够如此从容吗?说到此处,也说有人会说,旁边还有一个曹丕虎视眈眈,后方必须有足够的人手留守。可是曹丕与孙权虽然暂时结为了同盟,但是他一直在打江东的主意,如果东吴与蜀汉全力开战,曹丕会放弃江东这块就是嘴边的肥肉,反而去攻找易守难攻的蜀汉吗?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夷陵之战中,刘备不是没有赢的机会,只是他该防患于未然的时候,太过疏忽;该小心防备的时候,太过自负;该拼尽全力,放手一搏的时候,又太过谨慎罢了。如果他能够看透这些原因,或许历史又会是另一番模样吧?不过历史没有如果,刘备也没有机会重新来过了。
本文所有史料均来自于《三国志》《吴书》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