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周瑜陆逊谁的实力更强 周瑜陆逊两位大将对比

周瑜陆逊谁的实力更强 周瑜陆逊两位大将对比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美美魅 访问量:2489 更新时间:2024/2/13 22:18:45

周瑜和陆逊,都曾做过三国时期东吴的大都督,陆逊要周瑜小上8岁,两人同为东吴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都是战功卓著,声名在外。

一提到周瑜,大家首先想到了就是“即生瑜,何生亮”,在《三国演义》里,被诸葛三气周瑜,最后落得个吐血身亡的悲状结局,给大家的印象周瑜就是个虽然满腹将才,却心胸狭隘的自负之人,孰不知,不看《三国演义》的编写,历史上的周瑜,才情出众,江东一带流行的“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就是对他精通韵律的赞誉,而且周瑜少有将才,自21岁起便随孙策一起平定江东,为江东吴氏打下了大好江山,和孙策的关系一直非常好,若不是孙策遇刺身亡,软弱多疑的孙权继位,周瑜的下场也不会如此,三国鼎立的态势也有可能改写。周瑜生前一直推行两分天下,而不被孙权认可,孙权对周瑜一直怀有戒心,即使是父亲的知交,也不能完全信任。

陆逊,字伯言,他最著名的功绩当属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最后一战,夷陵之战大败刘备蜀汉大军,直接促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种平衡状态维持了数十年之久。这场战争让陆逊一战成名,走上了出将入相的光明仕途,陆逊一生谨小慎微,在政治态度上属于保守防御的一派,和鹰派主战的周瑜是两个派系,他在政务治理上面非常具有实干能力,但是在国家战略层面上,不如周瑜的眼光长远和深刻,刚开始时,非常受孙权的器重,一直能独善其身,但在晚年不幸卷入了东吴的立嗣之争,被孙权排斥责罚,一代良相,内心忧愤,不久便郁郁寡终。

周瑜弹琴

周瑜,字公瑾,三国时期东吴的大都督,在赤壁之战中联合刘备大军大败曹魏,是个极具个人魅力的历史人物,关于他的典故常见于后世的诗词中。

在老版的《三国演义》中,能看到很多次周瑜弹古筝的画面,对于周瑜精通韵律,工于作曲,这在历史上是不争的事实,有很多史书都有记载,而周瑜弹琴当然也是可能的,一个精通韵律的人怎么会不会弹琴呢,就像一个美食家光会吃不会做,哪有这样的道理。

对于周瑜精通音律,在当时的江东流传这样一句话“曲有误,周郎顾”,这充分说明了周瑜的音乐造诣是有多高,外表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周瑜获得了周郎这个称号,可见当时的人们对他是多么推崇,在三国时期,历经西汉东汉四百年的汉朝文化熏陶,当时的人们已经形成了崇尚忠义,讲究礼乐的传统汉文化,只要读过书受过教育的都会点音律,弹几曲古筝,而做为官宦人家出生的周瑜,自小受到教育比一般家庭的同年小孩,要更全面更周到了,他年少成名,气质不凡,而且还精通音律,果真是人中龙凤。

在周瑜二十五岁时,他遇见了小乔,并终其一身只娶小乔一人为妻,对待爱情的专一,让这个外表风流的大将之才更添传奇,自古都说英雄配美人,周瑜和小乔这样一对郎才女貌,名副其实,在《三国演义》里有这榜的画面,周瑜正在凝神弹琴,而小乔在旁边静心聆听,两人相知相惜,实在是后世夫妻相处的典范。

周瑜外号

周瑜,字公瑾,生于公元175年,是东汉末年东吴的著名将领,著名战例就是威震天下的赤壁之战,他的外号是和他的外貌有关系的,历史有记载周瑜,风流倜傥,谋略过人,而且还精通韵律,当时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的美谈,周郎就是当时人们对这样一个内外兼修,气宇轩昂的周瑜起的外号。

在古代的诗词中都能看到周郎这个别称,郎在古代是对青年男子的美称,还有丈夫之意,而周郎这个外号就是对周瑜最好的形容,他自从21岁时便跟随东吴的孙策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名副其实的青年才俊,而且他和三国的著名美女小乔的爱情故事,也是对郎才女貌最好的体现。周瑜还有好儿郎的英雄气概,为人重义重义,谦虚有度,他和孙策同年,听闻孙策尚义,和他结拜并辅助孙策建立了东吴政权,是东吴的柱国之石,而且他还积极推荐有才之人为东吴效力,鲁肃程普等人就是周瑜推荐的。

孙策遇刺后,周瑜悲痛万分,凭周瑜的实力和能力,他完全可以自立一派,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周瑜是一个忠义之人,连孙权都感慨,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如果不是器量大,是不会久为人下的!可见周瑜的气度非凡,可惜就是这样一个内外完美的人,英年早逝,在《三国演义》的误导下,被世人误解是心胸狭隘,气急攻心而亡,历史的真相却不是如此这般简单明了,后人研究,从周瑜的遗书来看,可能他的死是东吴内部政权斗争的一个阴谋。

周瑜妹妹

根据现今的历史文献可以考证,周瑜并没有妹妹这样的亲人,至多有一个堂兄弟,名为周晖,曾做过洛阳令。现在能考据的周瑜家谱中,并没有女性亲人,也许是历史选择的原因,或者真是没有妹妹,毕竟,年代久远,有用的信息已经很少了,而能让历史铭记的信息就更少了。

周瑜,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生年公元175年,卒年公元210年,东吴开国君主孙策的同窗好友,在孙策遇刺身亡后,辅助孙策的弟弟孙权,历任东吴的大都督,外貌英俊潇洒,身形伟岸,精通音律,后世流传很多关于周瑜的典故。

周瑜为庐江舒县人,高祖父周荣,官至尚书令,曾祖父周兴,官至尚书郎,他的堂祖父周景,堂叔父周忠,都曾官至太尉,而他的父亲周异,当时也是官至洛阳令,可以说周瑜是官宦世家子弟,出身优渥,从小就深受官场声色熏陶,他自己后来也官至偏将军,南郡太守,东吴最高军事指挥大都督之职,可以说时非常了不起,而他有一个亲兄弟,历史上却没有这个亲兄弟的丁点信息,名不详,经历也不详,他的父亲周异应该只有这两孩子,对于女儿一说,并没有现有的历史文献可以证明,但是也不能完全否任,毕竟,有记载的周瑜有兄弟一人,却再没有其他有关这个兄弟的信息息,所以,就算周瑜真有一妹妹,若无显要的重要历史事件牵涉,后世的史学家也有可能只言片语都不会记载。

周瑜官职

周瑜,世家出身,父亲是洛阳县令,祖辈多人官职太尉。

公元195年,周瑜帮助孙策赶走刘繇,周瑜一无所求回到丹阳,不久丹阳太守就被袁术的堂弟取代,周瑜跟随父亲到寿春,袁术听说周瑜很有才能,就派人来请他去做大将,周瑜看出袁术的狂妄和无能,又不好拒绝,只答应做居巢县长。所以周瑜的第一个官职是居巢县长,他一生为孙策和孙权效力,但是第一个官职不是他们封的。

公元198年,周瑜回到吴郡,孙策亲自出来迎接,授予他建威中郎,还赏给他士兵两千、战马五十,赐予府邸和乐队。之后孙策派他驻守牛渚,因受百姓和当地士兵信服,兼任春谷长。后来,孙策发兵攻打荆州,封他中护军,兼任江夏太守。战争结束后,周瑜驻守巴丘。

公元200年,孙策意外身亡,把军国大事交给孙权,周瑜从巴丘赶回吴郡,孙权任命他为中护军,孙权非常信任他,他和张昭一起掌握军事大权。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周瑜采用火攻之计,火烧曹营,曹操惨败,奠定三分天下的局面。之后他和凌统、甘宁等将领一同打败曹仁的军队。孙权封他为偏将军,同时是南郡太守。

公元210年,孙权准备攻打益州,周瑜的军队在江陵,他回到江陵,在出征的路上生了病死巴丘。

周瑜最后一个官衔、最大的官衔就是偏将军,这基本上是孙氏政权里最高的军衔。

周瑜成语

大家一提起三国的周瑜,首先脑海里想到的就是那句著名的“既生瑜,何生亮”了,但是,除了这句经过《三国演义》艺术加工的名句外,还有很多有关周瑜的成语,比如周郎顾曲,安营扎寨,不习水土,周瑜打黄盖等等,周瑜这样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历史人物,身上有太多的典故,在后代的诗词中经常能见到。

周郎顾曲这个成语,原本是从当时江东一带的民谚“曲有误,周郎顾”里提炼的,本意是指,周瑜的音乐造诣十分了得,精通音律,能听音辨曲,哪个曲调音节不对,他都能听出来,后来就用指对音乐十分精通的人,是个很有故事背景的成语。

安营扎寨,不习水土,都两个成语都是来自周瑜在领导赤壁之战中,遇到的实际情况,用语言精炼出来的,是来自于实战经验的语言理论化,安营扎寨,用来形容军队原地休整,建造营房,进行长期战斗的准备,而不习水土,是指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率领的北方将士,相比东吴的士兵,不善水战,就是不习水土,后世多指异乡人不习惯本地的风土习俗,这两个成语的使用率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高,非常实用。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是当时周瑜给曹操使的苦肉计,让黄盖诈降,打入曹操内部,和周瑜里应外合,非常出名的一个计策,后世多用来形容两相情愿的情景,对于成语的背景苦肉计到没有涉及。也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成语。

周瑜和鲁肃

周瑜和鲁肃都是东吴孙氏集团里极为重要的两个人。周瑜帮过孙坚,后来又帮助孙策夺天下,受到孙策的重视,孙策死后,继续辅助孙权,一生官至偏将军,掌握军队大权。

鲁肃性格豪爽,仗义疏财,当年周瑜受袁术之命,任居巢长,因缺少粮食,周瑜向鲁肃借粮食,鲁肃把一仓粮食全部借给周瑜,二人成为好朋友。

天下混乱,鲁肃带着乡亲到曲阿,本想投靠郑宝,周瑜劝他去投靠孙权,专门写推荐信,鲁肃初到孙权那里,就提出三分天下的言论,这种能看透事情本质的能力是无人能及的,孙权因此对他刮目相看,委以重任。

公元202年,曹操官渡之战大败袁绍,曹操势力非常大,鲁肃建议孙权把儿子送到曹操那里当人质,以求得平安。周瑜坚决不同意,认为送人质之后,只能受制于人。孙权听从周瑜,没有送人质去曹营。这其实是鲁肃想联合刘备,对孙权采用的激将法。鲁肃得到孙权的同意,亲自劝说刘备,陈述其中厉害关系,使得孙、刘能够联合,还和诸葛亮等人成为朋友,共同商讨打败曹军的策略,最终赢得赤壁之战。

战后,周瑜劝说孙权软禁刘备,鲁肃坚决不同意软禁刘备,反而同意借荆州给他,实现三国鼎立的局面。事实也证明,没有刘氏,单靠孙氏,根本抵挡不住北方大军。周瑜死的时候,临死还向孙权推荐鲁肃,他一直都认定只有鲁肃才能帮孙权稳定局势。

周瑜怕关羽

周瑜是世间难得的奇才,精通音律,“曲有误,周郎顾”说的是他酒醉还能分辨曲子;有调兵遣将之能,早年帮助孙策战胜刘繇,取得江东,后来辅助孙权,主持军中大事,多次帮孙氏稳定地方政权,最大的功劳就是指挥赤壁之战打败曹操,三分天下的局势由此奠定。遗憾的是,去世的时候非常年轻,可谓天妒英才。

关羽是刘备的结义二哥,也是刘备的大将,有万人不当之勇。随刘备打过很多次战役,赤壁之战后,关羽受刘备的委托,镇守情况最为复杂的荆州。公元219年,曹操命令曹仁和魏将庞德来抢荆州,关羽先是防守,后来主动出击,率领士兵,围住樊城,大败曹仁,之后曹操派出于禁增援,关羽采用水淹之计,打败于禁,斩杀庞德。后来曹操派徐晃、张辽等人增援,加上东吴吕蒙前来偷袭,关羽腹背受敌,退到麦城,逃到临沮,遇伏被杀。

周瑜和关羽的正面交锋只有一次,周瑜以和孙权妹妹成婚为由,骗刘备到东吴,打算将其软禁或者杀掉,后来刘备带孙权妹妹一起逃跑,周瑜亲自来追刘备,眼看就要追到的时候,突然关羽从山间跳出来,手持大刀,十分吓人,周瑜连忙拉转马头,向相反的反向跑去。世人都以为这是周瑜害怕关羽的表现,其实不是怕关羽,而是知道了刘备有埋伏,有防备之心。刘备有防备,周瑜当然不会追,肯定是往回走。

标签: 周瑜陆逊孙权孙策汉朝三国军事制度

更多文章

  • 刘备为何会败给陆逊,曹丕的评价很到位,但少了一点

    历史解密编辑:斯基栀子标签:刘备,陆逊,曹丕,关羽,诸葛亮,军事制度,国防政策,曹操手下

    随着关羽败走麦城,张飞于军营内被害,蜀汉的颓势已经开始显露了出来。后来虽然有诸葛亮多次北伐中原之举,但蜀汉人才凋零的局面,已是无法更改的大势。早期的刘备能够做到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其实是依赖于人和。张松送给刘备入川的地图,法正,黄忠等人相继投靠刘备。这才让刘备入川,将人和转化为了地利优势。关羽败走麦

  • 曹操逼死了荀彧,孙权逼死了陆逊,刘备逼死的人更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斯基栀子标签:曹操,孙权,陆逊,刘备,荀彧

    《三国演义》正是由罗贯中根据历史事实改编的长篇历史章回小说,虽然很多内容掺杂了作者的主观思想并非正史那般真实有依据,但是也让很多读者认识到了很多有名的谋士猛将,不过正是这样的动乱时期让不少人都惨死在命运之手上。荀彧荀彧是曹操的首席谋士,是曹操统一北方最大的功臣。他本和弟弟荀谌、郭图、辛评几人在袁绍手

  • 陆逊是江东名将,谋略出众,为何搞死关羽破坏吴蜀联盟?原因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侦查号标签:陆逊,关羽,刘备,孙权,吕蒙,三国,汉朝,吴蜀联盟,曹操手下

    公元219年,对刘备麾下的大将关羽而言,是人生的巅峰,这一年他被刚刚自立为汉中王的刘备,拜为前将军,并获得了假节钺的权力;这一年他发动襄樊之战,围曹仁、降于禁、斩庞德,战绩斐然;这一年他威震华夏,吓得曹操想要迁都。可公元219年,对于关羽而言,而是绝对的低谷,这一年他被魏将徐晃全面击溃;这一年他被糜

  • 曹操将荀彧逼死,孙权将陆逊逼死,刘备逼死的大家都认识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曹操,孙权,陆逊,刘备,荀彧

    《三国演义》作为名著之一,一直都很受欢迎,虽然书中也夹杂了很多创作者的主观看法,但是也是有着一定的历史依据的,通过这部书籍,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很多的猛将和优秀的谋士。然而,在当时的三国,毕竟是动乱的年代,很多人都惨死了!今天,我们来看看那些被逼死的人!第一个:荀彧提到荀彧这个人,大家应该是清楚的,他是

  • 陆逊亮剑,刘备终于明白了永安是永远安息的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刘备,陆逊,诸葛亮,曹丕,刘禅,永安

    稍微懂兵法的人都知道,用兵讲究变化无穷,虚实结合,有先锋,有后应,还有埋伏。刘备倒好,将全部军队规规矩矩整整齐齐地依次排列,一个营寨接着一个营寨,首尾长达七百里。这哪里是打仗?这好像是在巡游。刘备这样搞,远在邺城的曹丕说话了,他说,刘备不懂兵法,岂有连营七百里可以拒敌的?“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

  • 荀彧被曹操逼死,陆逊被孙权逼死,那刘备把谁逼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曹操,陆逊,孙权,刘备

    所谓伴君如伴虎,在君主身旁效力虽然光宗耀祖,但荣耀越大,风险越大。君主的个性就像老虎一般喜怒无常,如果稍加不慎便会遭到君主的反噬。自古以来,为君主竭尽全力最后却被君主斩杀的不计其数。在三国时期,战乱频发,一个君主想要建立自己的政权,就必须要广收人才。在三国时期也涌现了很多谋士和猛将,他们为了自己的理

  • 古代名人智慧:陆逊两面点火夺荆州

    历史解密编辑:闲读与苦读标签:陆逊,荆州,关羽,吕蒙,刘备,东吴,曹仁,三国,古代名人,曹操手下

    时光不会辜负读书的你——自从刘备乘吴、曹大战之机巧夺荆州(今湖北江陵)后,东吴一直耿耿于怀,伺机夺取。刘备也看透了这一点,他在夺取蜀川后,留下最得力的大将关羽镇守荆州。东吴一直垂涎于荆州,故派大将吕蒙驻在陆口(今湖北嘉鱼),以挡蜀刘进攻,以伺夺取之机。但关羽一向谨慎,不轻易对外用兵,保持军事优势,使

  • 《松江人文大辞典》精选|陆逊

    历史解密编辑:上海松江标签:陆逊,平定,太守,孙策,三国,松江人文大辞典

    陆逊(183年—245年),字伯言。三国吴吴郡 人。孙策之婿,善谋略,嗜弈。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以袭取荆州关羽之功,拜授抚边将军,领宜都太守,封华亭侯,“华亭”始见于史志。次年,平定房陵、南乡、秭归等地,升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吴黄武元年(222年),刘备率众数十万攻吴。陆为大都督,

  • 东吴使用反间计上瘾?陆逊略施小计除掉一个边境大患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陆逊,曹魏,东吴,孙权,诸葛恪,曹叡

    反间计在战争史上非常的常见,是考验人心的一种手段。历史上的反间计数不胜数,基本上是针对敌方的高层的关系,往往用很小的代价就能达到很高的效果。在三国时期,在正面战争的交锋的背后,也不乏反间计的施展。三个政权中都有反间计的影子,尤其是曹魏和孙吴,简直是你来我往,孙权使用反间计离间曹魏河北都督吴质与曹叡的

  • 陆逊明明可以灭掉曹魏却为何不灭

    历史解密编辑:岛未晴心未眠标签:陆逊,曹魏,东吴,蜀汉,吴国,魏国

    引言:在三国时期北伐是一个十分熟悉的词语,关羽发动过北伐,诸葛亮更是四出祁山展开了五次北伐,而姜维更是对于北伐乐此不疲。貌似北伐是蜀国特有的一项活动,其实除了蜀汉进行过北伐,同处于南方的东吴同样也进行过北伐。东吴的陆逊同样也进行了四次北伐战争,对手同样是北方的曹魏。可以说当时在三国的国力对比中曹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