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吴使用反间计上瘾?陆逊略施小计除掉一个边境大患

东吴使用反间计上瘾?陆逊略施小计除掉一个边境大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乐计划儿 访问量:3261 更新时间:2023/12/29 20:07:11

反间计在战争史上非常的常见,是考验人心的一种手段。历史上的反间计数不胜数,基本上是针对敌方的高层的关系,往往用很小的代价就能达到很高的效果。在三国时期,在正面战争的交锋的背后,也不乏反间计的施展。

三个政权中都有反间计的影子,尤其是曹魏和孙吴,简直是你来我往,孙权使用反间计离间曹魏河北都督吴质与曹叡的关系;曹叡也派间谍隐蕃进入东吴搞破坏。除了这些国家层次上的反间计,还有一些局部地区的反间计。比如陆逊使用反间计去除曹魏江夏太守逯式一事。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陆逊离间逯式的历史背景

陆逊离间逯式一事的时间,是发生在东吴嘉禾五年、曹魏青龙四年(即公元236年)。这个时候相对于其他时期稍微安稳一些,战争发生的频率没有那么高。这个时候蜀汉丞相诸葛亮已经去世,蜀汉的北伐事业进入了一个停滞阶段。而在曹魏青龙元年(即公元233年),曹叡听取征东将军、扬州都督满宠的建议,把合肥从原先的位置向西移动三十里,远离水边向内陆迁移。

这个决策当然增强了合肥的防御能力,毕竟孙权再想进攻合肥就更加远离水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修筑合肥新城的同年和次年,孙权两次进攻合肥,都被曹魏击败。但是在增强防御能力的同时,也牺牲了合肥的进攻能力。也就是说曹魏在对淮南地区的争夺战中采取了守势。总体上来说,当时的三国的局势还算太平,蜀汉和曹魏、东吴和曹魏虽然还是有一些摩擦,但没有发生太大规模的战事。

虽然三国相对稳定,但是边境地区的摩擦当然还是存在的。比如说到对面屯个田;拉拢对面的人口到自己这里;或者干脆率领小股军队到对方边境守卫薄弱处进行突袭、劫掠人口和财产。曹魏的江夏太守逯式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江夏郡属于荆州,在三国时期被曹魏和东吴分为两个部分,荆州也是一样,曹魏占领北部,东吴占领南部。双方的战线非常的绵长,襄阳、江陵、江夏、合肥、濡须等地都是长期胶着的战场。东吴在江夏设置重要的镇戍夏口督、武昌督(武昌督后来又被分为左右两部),保护长江中游地区的安稳。

江夏虽然不是东吴北伐的最主要方向,但是却是东吴长江防线的重要一环。从曹魏黄初二年到东吴黄龙元年(即公元221年到229年),东吴(孙权还没正式称帝,但东吴政权的雏形已经形成)的都城就设置在江夏的鄂县,改名为武昌。这当然也是处于军事的需要。后来孙权称帝后虽然迁都回建业,但武昌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上大将军陆逊就镇守在武昌。逯式频繁进犯东吴的边境,于是陆逊决定除掉逯式,保证江夏的安稳。

陆逊的反间计

反间计为人所喜爱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成本非常低,如果成功的话起到的效果还比较显著,不成功也没有什么损失。曹叡试图离间东吴君臣关系,最后达到了一定的效果,郝普被逼死,朱据被禁锢一段时间,付出的代价仅仅是一个隐蕃而已。

东吴使用反间计的成本就更低了。孙权离间曹叡和吴质的关系的成本,是胡综伪造的三封吴质投降信,果然不久后吴质被调入朝中;后来老将丁奉也是通过通书信的方式离间晋武帝司马炎与西晋扬州都督石苞,险些引发''淮南四叛'',石苞也调入朝中。这次陆逊离间逯式的方式也一样,仅仅通过一些书信而已。

逯式在史料中的记载非常少,从有限的史料可知,逯式与一个叫做文休的曹魏将领不合。文休没有什么名气,文休的父亲就是曹魏名将文聘,不过是养父子的关系。文聘是从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加入曹操集团的老将,而且他的辖区就在曹魏所控制的江夏郡,在江夏待了几十年,''有威恩,名震敌国。''文休作为文聘的养子,他在江夏郡应当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逯式在曹魏大概没有多少根基,与文休的矛盾也很深。

在三国时期不乏因为与同僚不合而叛逃的人物,比如刘备集团的孟达就是因为与刘备养子刘封不合才反叛到曹魏的阵营。陆逊就利用文休与逯式的矛盾做文章。陆逊写了一封书信,是假装受到逯式来信的回信,其中内容是说:我知道你和文休关系差,甚至势不两立,打算归附我们吴国,所以给我写密信。我已经把密信上报朝廷了,咱们赶快把日子定下来,好来迎接你。大概是这样。

陆逊把这封书信放在边境上,故意让逯式的军队得到。逯式看到这封书信,非常惶恐,于是主动把家眷送到洛阳表示忠诚。但是猜疑这种情绪并不是那么容易打消的。逯式本人是泥菩萨过江,他的部下还怎么死心塌地跟他混呢?最后逯式本人也确实被曹魏罢免,陆逊使用一封书信就去除了这个边境大患。

裴松之对陆逊的批评

陆逊的这条反间计还算是非常的成功,成本也几乎没有。实际上这条反间计不立于不败之地,要么逼反逯式来投;要么破坏曹叡与逯式的关系。然而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却并不认可陆逊的做法。裴松之认为,边境的摩擦是常有的、几乎没有办法避免的事情。把逯式撤下去了,还会再来新的江夏太守。陆逊使用反间计,被评价为''亏损雅虑,尚为小诈'',没有什么大的作用。

不过从《三国志·吴书陆逊传》的所有裴松之的评价上来看,裴松之对陆逊这个人物似乎是有一些主观上的排斥的,基本上全部都是批评,从来没有正面评价。所以说至少裴松之对陆逊离间逯式的评价是不尽客观的。

诚然三国边境之间时有摩擦,但也有程度的区别。一个相对激进的人在边境地区作为军事长官,那必然要加大边境摩擦的程度,促进局势的敏感,甚至可能引发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比如东吴的诸葛恪,诸葛恪有一段时间做威北将军,在庐江一带屯田,又劫掠曹魏人口,又派斥候侦查淮南地区地理环境。司马懿打算大举进攻诸葛恪,孙权于是将诸葛恪调到柴桑,避免与司马懿的直接冲突。陆逊利用反间计把激进的逯式换掉,缓解了江夏地区的紧张局势,小编认为并没有裴松之说得那样不堪,还算是一次成功的计谋。

参考文献:《三国志》

标签: 陆逊曹魏东吴孙权诸葛恪曹叡

更多文章

  • 陆逊明明可以灭掉曹魏却为何不灭

    历史解密编辑:岛未晴心未眠标签:陆逊,曹魏,东吴,蜀汉,吴国,魏国

    引言:在三国时期北伐是一个十分熟悉的词语,关羽发动过北伐,诸葛亮更是四出祁山展开了五次北伐,而姜维更是对于北伐乐此不疲。貌似北伐是蜀国特有的一项活动,其实除了蜀汉进行过北伐,同处于南方的东吴同样也进行过北伐。东吴的陆逊同样也进行了四次北伐战争,对手同样是北方的曹魏。可以说当时在三国的国力对比中曹魏是

  • 夷陵之战后,陆逊等人劝孙权称帝,为何被孙权拒绝呢?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陆逊,孙权,蜀汉,刘备,曹魏

    三国(220年-280年)是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公元220年,在曹操去世后,汉朝丞相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汉朝正式结束。一年后,也即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由此

  • 陆逊具有很高的才华,曾经贡献过不少计谋,是怎样离世的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陆逊,孙权,东吴,刘备,关羽,曹操

    翻看历史的书籍就可以知道,在三国的后期,东吴和蜀国之间已经没有了联盟关系,而孙权在曹操的支持下,开始带着自己的军队去攻打刘备,想要把原来的荆州抢回来。那个时候关羽是这个城池的守将,所以想要攻打下来也是很难,后来孙权就派了吕蒙和陆逊一起去。陆逊是一个特别有智谋的人,他知道关羽的性格,所以就写了很多信,

  • 东吴将领为何瞧不起陆逊,除陆逊缺乏经验外,还有一个关键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陆逊,东吴,刘备,蜀汉,孙权,夷陵之战

    纵观历史,三国时代虽然战乱频繁,却也是名臣猛将辈出的年代。能臣谋士各投明主,导致魏蜀吴三方势力割据半个多世纪,一时间谁也无法征服谁。不过稍微了解历史的人就会发现,三国之间主要以魏蜀之间交战较多,大多数时候,东吴其实是偏安一隅的。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明知“益州疲敝”也要多次北伐,为此不惜耗尽心血,最终命

  • 兵法云:实则虚之,虚则实之,东吴陆逊深谙此道

    历史解密编辑:良家说说标签:陆逊,诸葛瑾,孙权,东吴,赵子龙,曹魏

    兵法云:实则虚之,虚则实之。其实古人在虚实之道上,早已玩得纯熟无比,而空城计作为最险的缓兵之计,深蕴虚实之道,很早以前就有人用过,并非三国时期才出现的。最早且有史可查的,应该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公子元,想要攻打郑国,好一博美人一笑,而郑国兵少力弱,公子元没几天便打到郑国都城,而郑国援兵未至,又无力

  • 孙权逼死了陆逊,曹操逼死了荀彧,刘备逼死了谁?

    历史解密编辑:和他去远方标签:孙权,陆逊,曹操,刘备,荀彧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很多功臣逃不掉的宿命,因为人是自私的,当别人威胁到自己的利益时,既得利益者会想办法除掉威胁者。在古代社会,皇帝占据着优势地位,所以当功臣威胁到皇帝的利益时,倒霉者也多为功臣。三国时期,曹操、孙权和刘备这三个枭雄,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也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一人逼死

  • 为什么孙权要除掉陆逊?由于陆逊的这四种身份,只能快点把他解决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孙权,陆逊,孙策,吕蒙,袁术,汉朝,三国,军事制度

    孙权此人的确特别有本事,不过,他也是个多疑的人,而且杀死了不少人,特别是在他晚年之时,这种情况就比从前更厉害了。(陈寿:性多疑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陈寿觉得,孙权此人和历史上的越王勾践十分相似。当然,孙权虽然在杀伐方面非常果断,但是他绝对不是一个残暴的君主,其实孙权杀了这么多人都是有原

  • 三国谜案:张飞之死是否与孙权、陆逊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张飞,孙权,陆逊,刘备,关羽,吕蒙

    张飞被部曲所杀关于张飞之死,小说《三国演义》与史书《三国志》给出了两个基本一致的答案。小说《三国演义》中对于张飞的死因描述较为详细,说他性格暴躁,平时行军打仗,一旦遇不顺心之事或醉酒就动辄打骂责罚士卒 。最终还是酒醉误事,被不堪忍受的部将张达、范疆(史书中为范强)砍了脑袋。勇冠三军、头顶无数光环的一

  • 陆逊取得夷陵大捷,刘备做到这三点, 或许能大败陆逊, 伐吴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陆逊,刘备,孙权,蜀汉,夷陵,三国,汉朝,赵子龙,曹操手下

    夷陵之战,发生在公元221年七月到222年八月之间,历经时长1年1个月。这场战争的主要挑起人便是蜀主刘备。发起这场战争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主要目的为荡平江东,次要目的则是为两个结义兄弟关羽、张飞报仇雪恨。作为老大,刘备他也不是想打就能打的,他必须征求蜀国各方势力的意见!益州派系、荆州派系、东州派系他们

  • 陆逊火烧连营800里,孙子却在自己成名之地成名,临终说了8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陆逊,关羽,刘备,东吴,孙吴,孙权

    从古至今,能够被记载在史册中的人大多有着胜过常人的能力。在古代,男人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家庭方面。所谓不负家也不负国,真正将家国一体装在心里的人都是大丈夫也。国强则家兴,在波澜壮阔的朝代更迭与民族兴衰中,也曾涌现过各种各样的英雄豪杰。他们或是一夫当关,或是才略过人,而在家国面前,能够既将家族事业巩固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