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徐庶因为性格缺欠,成为一位悲剧人物,他的后代如今在哪里

徐庶因为性格缺欠,成为一位悲剧人物,他的后代如今在哪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农民小阿蟹 访问量:1374 更新时间:2024/2/12 2:11:25

小说《三国演义》是家喻户晓的古代名著,它也被翻拍成各类影视剧广受好评。《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多且杂,因此有些重要人物也容易被忽略,比如徐庶就是其中之一。在历史上,徐庶因为干了一件傻事,最终成为了悲剧人物,后代子孙也都变得默默无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您从头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虽然《三国演义》是文学小说,但它也有一定的历史史实作为支撑,比如徐庶就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魏国史书《魏略》中对徐庶有详细记载,他的本名为徐福,祖籍在豫州颍川(今河南禹州)。值得一提的是,徐庶在少年时是一位侠客,他最大的梦想也是“仗剑走天涯”。中平六年(189年),徐庶受人之托为其报仇,结果在逃走的时候被官府抓住了,后来多亏好友石韬等人暗中营救,否则徐庶早就被官府处决了。徐庶被救出来之后,他便痛定思痛,从此也不再习武练功,而选择了截然相反的路——读书求学。

徐庶天资聪颖,很快就学得满腹经纶,其才华也在圈子里流传开来。初平年间,董卓起兵作乱,徐庶为躲避战乱和好友一同到了荆州,在此他也结识了诸葛亮,并且二人关系甚密。到建安年间,徐庶得知刘备驻扎在新野后便前往投奔,于是就这样他成了刘备帐下的谋士……再后来,徐庶又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到此,后面的历史很多读者都很熟悉了,不过小编想说的是,徐庶为何会推荐诸葛亮呢?根据《三国演义》中的记载,原因是曹操抓住了徐庶的母亲以此要挟徐庶归降曹操,这究竟是真是假呢?其实,这还真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根据《魏略》中的记载,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徐庶带着家眷跟着刘备逃亡,结果在逃亡过程中徐庶的家眷被曹军拦住,于是曹操就写信给徐庶让他到曹营来见其母亲。

由此可见,徐庶为救母亲而归降曹操应该是事实,可是他的愚孝,却是他性格的缺陷,于是徐庶也就不得不离开刘备,同时他为了刘备能匡扶汉室,便推荐了好友诸葛亮。众所周知,徐庶到曹营后一言不发,因此他也一直没有得到曹操的重用,可见曹操要徐庶不是为了其才能,而是不想让其被刘备所用。自此,《三国演义》中就再也没有提到徐庶,因此人们都很好奇徐庶后来怎样。

在《魏略》中有记载,徐庶后来在魏国担任御史中丞,最后病死于彭城(江苏徐州)。可见,徐庶并没有被曹操杀害,我们可以推测出或许是曹操将其软禁起来了,一直到曹操病逝,曹丕建立魏国之后他才重获自由,并得到了曹丕的重用。然而,此时的徐庶也早已经垂老,他错过了对他来说能发挥其才能的盛世(三国乱世),甚至他就像是一个穿越时空的老人,面对乱世之后的和平也显得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是好。

现如今,我们再读徐庶也替他感到悲哀,原本他能成为第二个“卧龙”,但最后却变得默默无闻,要究其原因,或许只有一个字——孝。徐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救他的母亲,这也体现了徐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孝子,在古代以孝为先的社会中也完全合情合理,然而在当下来说或许就有点“愚孝”。徐庶救母亲无可非厚,但其实他可以兼顾,救了母亲的同时也要施展自己的才会,而不是为了刘备选择一言不发,因此他也有一些“愚忠”。总而言之,徐庶践行了忠孝二字,但却做得有点过头,因此导致他一生黯淡失色。

徐庶病逝之后葬于彭城,其后人在史料中也并未有多少记载,因此他的后代子孙也沉没在历史的浪潮中,寻找不到一丝一毫的印记。现如今,也更没人会自称是徐庶的后人,甚至有人即便真的是徐庶的后人,或许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值得一提的是,在如今的湖北南漳县,还有一座清代时期修建的徐庶庙,整体保存完成,如果徐庶泉下有知的话,或许也能感到欣慰吧。

读完徐庶的历史,我们也应当有所发,我们不能让徐庶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在新时代我们始终都要积极进取,不断发挥自己才能去建设美好家园,为我们子孙后代营造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

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作者:(明) 罗贯中 著,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更多文章

  • 程昱模仿徐母笔迹骗来徐庶,三国真的有笔迹模仿与鉴定专家吗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大学堂标签:程昱,徐庶,钟会,曹操,诸葛亮,孙权

    大抵是刘备的人格魅力与交友手段都非常出色,以至于与他有过往来的名士、才子,大多都曾被其折服。对比之下,徐庶的离开难免会让人感到有些“意难平”。对此,小说《三国演义》曾给出了一个恰当解释:刘备得到徐庶后,如虎添翼,屡次击败曹军;曹操手下的谋士程昱见状,便模仿徐庶母亲的笔迹给徐庶写了封信;后者收到信后,

  • 徐庶入曹营真是一言不发吗?真实历史并没有那么感人

    历史解密编辑:听说跟你说谈标签:徐庶,曹营,曹操,蜀汉,曹魏,刘备,三国,诸葛亮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对徐庶徐元直这个角色总是有一层非常美好的滤镜的。在小说中,他谋略过人,谈笑之间便破掉了大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又略施小计便攻下了樊城。可以说,在诸葛亮出场前,他几乎独领风骚。就连曹操身边备受倚重的程昱也这样评价他:“元直之才,胜我十倍。”更难得的是,徐庶不但才华出众,还至忠至

  • 三国时期,隐士徐庶在曹营真的“不献一谋”?你看诸葛亮怎么说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徐庶,曹营,刘备,曹操,魏国,诸葛亮,古装剧,天文学家,三国(电视剧)

    看过三国演义,大家都对其中的一个超级隐士非常感兴趣,这个隐士就是徐庶。他原本是刘备手下谋士,结果后来被曹操设计骗到了曹营,而他在曹营中,是真的做到了他所承诺的那样,不为曹操献出一谋一策吗?不献一谋“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歇后语大家都知道,除了指代关羽忠义,还有就是指代徐庶对刘备的忠心了。在演义中,徐庶

  • 三国时期徐庶母亲的墓在许昌, 徐庶进曹营为何一言不发?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徐庶,曹营,曹操,刘备,关羽,张飞

    有一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歇后语,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说的三国时期的颍川人士徐庶,他虽是曹操的谋士,却不在曹营出一个计谋。而徐庶之母高风亮节、深明大义的做法一直为后人称颂。徐母去世后,被曹操厚葬在今天的建安区蒋李集镇刘庄村,如今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那么,曹操是如何让人模拟徐母的字迹写信把徐庶

  • 诸葛亮北伐曹魏时,还在打探徐庶的消息,听闻后为何叹息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诸葛亮,徐庶,曹魏,曹操,刘备,魏国,三国,天文学家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典故出自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徐庶通过自荐的方式成为刘备的军师,但被曹操的谋士程昱设计骗到曹营。刘备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耻笑,又以刘备有诸葛亮辅佐为由拒绝,并告诉刘备,自己虽然身在曹操营,但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谋。在此基础上,“徐庶进曹营”后与“关羽降曹”事件演化为成语

  • 徐庶离开刘备是有原因的,并非他的母亲,原来他发现一个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扎姐时尚穿搭标签:徐庶,刘备,关羽,庞统,汉朝,三国,蜀汉,诸葛亮,曹操手下

    徐庶离开刘备是因为他母亲吗?事实并非如此,原来他发现了个秘密引言: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晏子春秋相信很多熟读三国的人,都清楚这样一句话“身在曹营心在汉”,原意是指处于对立一方,但是心却想着原来所在的地方,或许有人认定这话是出自关羽,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出自蜀汉一名谋士徐庶身上,那么问题

  • 徐庶:比庞统还让人惋惜的奇才,若能一直追随刘备,关羽就不会死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徐庶,庞统,刘备,关羽,三国,汉朝

    一、从豪侠到囚徒公元189年,以董卓专权为起始点,广义上的三国时期来临了。当袁绍、曹操等十八路诸侯起兵之时,豫州一座小县城内,也发生了一件事。一位囚徒被捆绑着,周围是一大波老百姓围观。原来是县吏正在让人当场指认:是不是这位囚徒杀了人?结果就算他喊破喉咙,也没人出来。县城不大,都知道这位囚徒是狠角色,

  • 他才是三国最牛谋士,诸葛亮、庞统、徐庶捆绑一起都不如他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诸葛亮,庞统,徐庶,刘备,曹操

    说到三国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有所了解,因为三国的历史在我国的历史长河里有着重要的地位。三国是一个纷争的年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东汉末年,王室颓废,宦官当道。各方诸侯纷纷割据称雄,各方势力暗流涌动,都希望在这个乱世之下能有一番作为。然而三国的历史故事在罗贯中的笔下的《三国演义》写着精彩绝伦。三国已经成

  • 诸葛亮比徐庶更聪明,为什么关羽喜欢徐庶,却没那么喜欢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诸葛亮,徐庶,关羽,汉朝,天文学家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刘备的军师是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在刘备夺天下的时候,给刘备出了不少主意。诸葛亮的人品、谋略,无不令人佩服。但其实在诸葛亮之前,刘备还有一个军师,而且关羽、张飞也都非常喜欢这个军师,就连诸葛亮也是他推荐给刘备的,此人就是徐庶。徐庶是何许人也?他仅是一名寒门出身的小家子

  • 刘备错过的四位谋士:除了徐庶,另外三人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刘备,徐庶,曹操,吕布,诸葛亮,陈群

    谋士,指设谋献计的人。古时的谋士:相当一部分“学而优”却不能“仕”的读书人,常以“门客”、“军师”、“幕僚”等身份,为自己的 “主公”出谋划策,排忧解难,有时甚至以死相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谋士这一群体就已经开始兴起了。比如张仪、苏秦、公孙衍等纵横家,也可以称之为谋士。到了汉末三国时期,谋士更是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