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那么魏延在历史上真实的为人又是怎样的,他是真的有反骨?今天就来探究一二!
魏延
1,得到刘玄德的重用和信赖
魏延跟随刘备的时间极为长久,具体是什么时候已不得而知,但是至少在刘备还在寄人篱下之时,已经效忠于刘备,一直是刘备的私兵。
直到公元212年,在刘备于刘璋分裂之后,刘备要真正的自立门户时崭露头角,被刘备封为牙门将军。后来大肆公元219年,当时刘备斩杀了曹军大将夏侯渊,打败曹军,从而占据汉中,于是刘备自立为汉中王。
汉中作为当时的军事战略要地,往北可进取曹魏,而南边则是蜀地门户,因此必须要派优秀大将带兵镇守,只是谁也没有想到,刘备把这个重任交给了魏延,并且封魏延为汉中太守,毕竟当时五虎上将都还在。
由此可见,魏延深得刘备的信任,同时也可以看出魏延对刘备的忠心以及能力都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后来魏延凭着自己的能力守御汉中,被刘备加封都亭侯,以奖魏延卫戌之功。
2,魏延为蜀汉建下的功绩
首先,根据史书记载,魏延是带着人马投靠的刘备,单凭这一点就是刘备成就蜀汉的功臣之一,在当时的环境下,魏延的人马不管多寡,都是属于雪中送炭。
其次,带领人马投靠刘备之后,并没有因此作为依仗而躺平,反而在刘备麾下表现得骁勇善战,屡建战功,更是在刘备占领汉中大战中,立下奇功,帮助刘备击溃曹军,所以才能受到刘备的完全信任,被提拔为镇远将军兼任汉中太守,并且在汉中尽自己所能,在魏延守护汉中期间,汉中固若金汤。
其三,在诸葛亮北伐之时,被刘禅封为凉州刺史和都亭侯,而且还向诸葛亮提出一个著名的子午奇谋,此计谋是指魏延请求诸葛亮给他几千精兵,从子午道奇袭关中,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师,但是遭到诸葛亮的拒绝。
公元230年,魏延率领大军与曹魏发起阳溪之战,这场战役是魏延一生中最为成功的一次大型战役,一举击溃曹魏的费瑶、郭淮,正因为此场战役的胜利,魏延继续高升,从而成为蜀汉军中仅次于诸葛亮的顶尖大人物。
魏延接着在公元231年,奉诸葛亮之命,与蜀汉的高翔、吴班两位大将暗中奇袭司马懿大营,让正在前线正面对抗诸葛亮的司马懿只得调转枪头,回援大本营,从而让曹魏大败。
综上所述,魏延的才能毋庸置疑,乃蜀汉一员顶级大将,对于蜀汉的忠心更是日月可表。
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不信任魏延吗
1,不仅相信还重用魏延
首先,在刘备死后,作为刘备的亲信也许和诸葛亮有着不为人知的政治分歧,但是不管如何,诸葛亮在自己的北伐中,魏延都是作为先锋大将,如果不信任魏延,诸葛亮岂会把三军先锋的重要位置一直给予魏延!
其次,通过前面对魏延功绩的简述,可以看出魏延一直在建立属于自己的功勋,既然一直有立功,肯定就会得到奖励,那么诸葛亮也没有吝啬,只要魏延立功就会为他请功并不断给魏延加官晋爵。
最后更是封侯拜征西大将军,并且成为蜀汉军中仅次于诸葛亮的二号人物,如此状况,若不是重用,那属于什么?由此可见,诸葛亮信任魏延。
2,不仅重用还保护魏延
在古时候的官场,不仅仅是有能力就万事大吉,还需要会做人,这个就是常说的为人处世之道,例如汉朝韩信之死多少是因为他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存在问题,用现在的话说即是情商太低。
那么蜀汉的这位大将魏延恐怕更是如此,虽然军事才能很强,但是不会做人,情商极低,特别容易得罪人。
因此在蜀汉官场得罪了很多人,所以很多官场敌人使用阴招在皇帝面前诋毁魏延,每次魏延能够安然无恙,都是因为诸葛亮在背后为他化解的,甚至有些时候直接出面维护魏延。
例如有一次蜀汉大臣刘琰向蜀汉皇帝告状,说了算魏延一堆的不是,最后因为诸葛亮的出现,才挽救魏延。因此,诸葛亮不仅重用还时常保护魏延,避免魏延遭受小人暗算。
3,虽有重用和保护但没有完全信任魏延
首先,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之时,蜀汉出兵顺利,一举拿下天水三郡,让曹魏开始重视蜀汉的北伐,于是派出当时曹魏的顶尖大将-张郃率兵打击蜀汉。
面对曹魏的大军压境,诸葛亮实行分兵应战,其中前往街亭的大将不是魏延而是纸上谈兵的马谡,对于马谡此人,刘备生前跟诸葛亮提过,说马谡不堪重用,但是作为史上有名的诸葛亮不可能连这点识人之能都没有,那为什么还要使用马谡?
只能说明诸葛亮当时还未完全信任魏延,而选择马谡导致蜀汉大败。而且后来在第四次北伐时,面对三国当时名将张郃再一次与蜀汉对战,这一次诸葛亮选择魏延,魏延很快打败张郃,用实际结果告诉世人他的能力,而张郃也死于诸葛亮的计谋之下。
其次,虽然魏延得到诸葛亮的重要和保护,但是并未完全得到诸葛亮的信任,因为诸葛亮对于曹魏过来的降将姜维予以重用。为何说重用姜维就代表不完全信任魏延?
因为一个降将都能得到诸葛亮的信任,而且还希望姜维延续自己的北伐目标,作为跟随刘备打江山的魏延,诸葛亮不跟他表达自己的志愿,跟一个降将表达。
这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加上姜维也是军事才能极其厉害的人,等于是魏延有力的竞争对手。因此说诸葛亮对于魏延存在些许不确定性,其实就是没有完全信任魏延。
为何诸葛亮一死魏延就被杀害
1,性格决定命运
这句话看似一句人生大道理,其实正是诸多人的人生真实写照,所以才会有这句至理名言的诞生。
众所周知,关羽是一个高傲之人,但是这个高傲只针对士大夫,对于军中的手下视如手足,所以关羽在军中威望极高,深得士兵爱戴;
而张飞恰恰相反,对于士大夫极为尊崇,但是对于军中手下极为严苛,特别是喜欢醉酒之后鞭打士兵,导致军中对张飞此人怨气冲天,所以张飞死于自己士兵的手中。
那么魏延,则是一个高冷性格,而且是对谁都是如此,所以在官场没有朋友,只有数不清的政敌,如此性格之人,能力再强也是无法得到真正的重用。
2,没有做到最基本的军事原则
什么是最基本的军事原则?即军令如山,作为一名军人最基本的军事原则就是要听命行事,而魏延在诸葛亮去世前的最后一次大撤退中,违背了诸葛亮的命令。
当时诸葛亮自知自己时日无多,选择退回都城,否则突然失去诸葛亮这位统帅的蜀汉大军恐怕会遭遇灭顶之灾。
而这次诸葛亮的决定安排魏延断后,但是诸葛亮料定魏延极有可能不会同意撤军,所以开军事会议时没有叫魏延,而且还叮嘱杨仪等人,如果魏延不听从军令,就不管他,军队照常行动即可(诸葛亮并没有留下要除掉魏延的遗命),诸葛亮在部署完之后很快就去世了。
最后杨仪去试探魏延,正如诸葛亮所料,魏延拒绝听令行事,所以才会遭到杨仪的算计,死于马岱之手。其实这样的结局,也是注定的,对于已经做出违抗军令的将领,即使他有再好的理由,但是统治者绝对不会再使用此人。
综上所述,魏延此人的确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而且也没有造反之意,但是他那极易得罪人的性格和他死前不听令的行为,决定他下场会很惨。
至于魏延的墓前跪着两石马,据说是在杨仪死后,蜀汉的蒋宛为魏延平反,在魏延墓前立下两个跪着的石马,两个石马象征马岱和杨仪,即表示这两位在魏延目前忏悔;而另一个石像据说是诸葛亮,说是诸葛亮向魏延道歉,后悔没有听取魏延的子午奇谋。
对于说诸葛亮是杀死魏延的真凶,其实可以理解,因为魏延的死最直接的导火线是诸葛亮临死前的遗言,虽然没有除了魏延的意思,但是诸葛亮的话对于掌握大权的杨仪来说就是祸根,因为杨仪压不住魏延,又不愿交出自己的权力,所以选择除掉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