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蜀汉中期仅有的一位作战经验丰富、能够独当一面的军事人才,却死在权斗之中,无不令人悲叹!
1.魏延何许人也
魏延字文长,蜀汉中期继“五虎将”之后杰出的军事将领,荆州义阳郡人。他勇猛善战,多次立下战功,深得刘备的信任。
诸葛亮北伐,他曾建议突袭长安的子午谷,但未被采纳,因此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无法得到发挥,心怀不满。
此外,他与丞相府长史杨仪关系不好,二人势同水火。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之后,杨仪暂管军务,至此两人矛盾彻底爆发。在退军途中,魏延烧断了栈道,想要反击杨仪,但他的部下不听命令,只好带着他的儿子和几个人逃回南郑。途中,他被马岱斩杀,后被杨仪诛灭三族。
2.魏延开挂的人生
《三国志》记载,魏延是以部曲的身份随先主刘备入蜀的。那么何为部曲?部曲本意就是代指国家军队,但是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分崩离析,世家大族和各路军阀开始组建自己的私人武装,最终导致了割据局面的形成。军阀采取“部曲”这种军事建制来组织自己的军队,于是部曲便成了私人武装的代名词。史书记载魏延以部曲身份随刘备入蜀,可以得出他是刘备军的嫡系,而并不是《三国演义》里边那位脑后有反骨的降将。
既然魏延出自刘备嫡系,那么他以后的开挂人生也就很正常了,我们先看看他的升迁履历。
公元211年,刘备应刘璋邀请入川,魏延因多次立战功而升为牙门将军。
公元219年,刘备攻下汉中,汉中重要程度与荆州相当,魏延出人意料地被任命为镇远将军和汉中太守,成了一位独当一面的大将。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魏延被拜为镇北将军。
公元223年,魏延被封为都亭侯。
公元227年,诸葛亮准备北伐驻军汉中,魏延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公元230年,魏延率军西进羌中,大败魏国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等人,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晋封为南郑侯。
公元234年,魏延为军界一把手,其地位仅次于军政一把抓的诸葛亮,如若刘备在世,必为大将军人选。
自从魏延跟随刘备以来,他的职业生涯一路飙升,仅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就从一个小兵登顶军界一哥。
然而,魏延的职场并不是一帆风顺。
3.魏延为什么会死
《三国演义》里边介绍刘备收魏延时,诸葛亮评价魏延:“食其禄而杀其君,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城,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虽然这是演义的内容不可全信,但是演义也不是凭空捏造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应该不是很和谐,很可能就是二人之间糟糕的关系“促使”魏延被杀。
尽管先主刘备很看重他,但是他的顶头上司诸葛亮一直都对他不满。刘备去世以后,魏延实际的上级就变成了诸葛亮,本来大家都是刘备的心腹,身份平等,但是一下子变成同事的小弟,他的心态岂能平衡。
诸葛亮对待前竞争对手也颇有提防,因此魏延在诸葛亮手下工作并不顺心,魏延感觉自己被利用、被提防、被排挤,尽管他战功累累,地位显赫,对蜀汉忠心耿耿,但也很难融入决策层,不是能力不行,而是有人故意阻拦。
诸葛亮病逝前的军事会议很能说明问题,会议安排也体现出诸葛亮对魏延态度:魏延作为蜀汉二号人物,军事会议排挤在外,还要服从丞相府长史的命令,这简直就是对魏延的人格侮辱,所以魏延必定会反抗,但是绝对不会反蜀。
作为刘备的嫡系,魏延养成了骄傲自负、目中无人的性格,因为他可以直通天庭。
诸葛亮深知他的性格,因此利用了他的弱点,激起了他的过激言行,最终将他处决。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明明知道魏延和杨仪不和,却还是把指挥前线部队撤退的总指挥权交给了杨仪的原因。
因为诸葛亮非常了解魏延的性格,他让魏延担任杨仪的后卫,预料到魏延不会听从命令。他安排了“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结果大军离开了魏延,利用魏延的性格逼迫他采取行动,最终导致他被杀。
可以说,诸葛亮即使没有杀害魏延的意图,但是他的实际行动直接导致了魏延被杀。
4.魏延给我们的警示
魏延的职场生涯原本应该是一个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但是却不幸成了悲剧。人们经常将魏延被诛杀三族的悲剧归结于诸葛亮的用人偏见,但是作为一位对蜀汉赤胆忠心并且能力出众的人才,魏延真的需要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在老板刘备去世以后,魏延已经没有了靠山,他需要依靠新领导赏识、依靠同事支持来巩固自身的地位,然而他“性格高傲,性情极恶”,对待新领导诸葛亮颇有微词,与同事丞相长史杨仪关系更是势同水火。
如果魏延懂得隐忍,能做到“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那么凭借他的军事才能,蜀汉的北伐大业可能会是另一种景象。
可悲!可叹!
魏延对蜀汉忠心耿耿,却被诛灭三族。
实属“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