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五虎上将”的身份相比,黄忠的前期事迹少得可怜,连出生年月也没有。不仅仅是《三国志》,诸如《三国演义》《华阳国志》《汉晋春秋》以及裴注里的野史、稗史、“非常史”,对这位将领的事迹也再无挖掘。
不匹配
在《三国志》里也直到跟了刘备,才大肆笔墨地描述了平定益州与汉中的两段。除此再无过人事宜。那么是不是可以猜测,在我们印象中那位白须老英雄,有可能年龄存疑。去世时(220年)正当年,还没来得及建立更多的基业而英年早逝呢?
一、年龄问题
其实从官职就可以大致推算出来。黄忠在《三国志》中的第一次出场。“初平二年,(公元192年),荆州牧刘表以(黄忠)为中郎将,与从子刘磐共守长沙。”什么叫“中郎将”?这几乎是汉末各诸侯能为手下向朝廷请封的最高官职。
很出名
董卓入京把持朝政,除弟弟董旻被朝廷封为将军外,吕布、牛辅、董越等心腹官职都不过中郎将。曹操迎献帝回许昌,夏侯惇为将军,仅曹洪1人被封为中郎将,其余再无高过此官职。张郃之于袁绍,高顺之于吕布,都是本阵营的主力将领。
这种官?
官职也是中郎将。对于偏远地区的诸侯,想要封官职更难。例如:中郎将赵韪扶持刘璋一路控制益州。诸葛亮入蜀之前,一直是军师中郎将。即使夺取赤壁大捷、立下不世功名的周瑜,也讨不到将军的封号。对比一下这些“名将“。
作为刘表帐下,一位不姓刘也不为亲贵的异姓武官,黄忠需要立下多少战功、历经多少曲折,才能在刘表的手下讨得中郎将?陈寿:(黄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这是一个靠战场厮杀积累军功的武人,即使天赋再好,约摸着也要35+吧。
中郎将起始于秦代,更多含义为内卫统领。到了汉代,逐渐演变为介于将军与校尉之间的通用武职,不再受限于范围,相当于现在的准将。东汉末年,为应对黄巾军,朝廷直接册封的最高武官是卢植、皇莆嵩和朱儁3位中郎将。
朝廷封的
是官方唯一指定的中央“剿总”指挥官,名义上可指挥协调全天下勤王部队,为强势续命汉朝、平定黄巾起义立下汗马功劳。其中,卢植生于139年。自出仕以来,文才武功无所不精,靠实绩在庙堂为官,曹丞相是他的铁杆粉丝。
这样一个人,在189年被任命为中郎将,比黄忠快了2、3年,你说黄忠多少岁?
确实老
二、战绩问题
事实上,官职并不决定影响力。魏明帝时,决定施行“罢州郡兵”政策。由于冀州人口最多,又不属荆、雍、凉前线,因此被考虑为先期试点单位。杜恕上书:诚不当复任以兵。当时负责冀州军政大权的叫吕昭,官拜镇北将军。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官居四镇的二品大员,在《三国志》里连立传的资格都没有。后人只能从别人的奏折里找到他的名字,你认为比黄忠如何?黄忠《本传》共计280余字。以跟随刘备为分界线,前半辈子几十年80字,后半辈子10年200字。
只是听说
单以战绩论,从来都是看你是否在主线剧情和历史主舞台。三国的主角是谁?魏蜀吴。主线是什么?探究三国兴亡的根本规律。在主要舞台,起主导作用,做符合规律的事才能当上主角,才会获得更多篇幅,才可以出名。
从公元192年开始,黄忠跟随刘表亲戚刘磐守卫长沙,主要负责东吴方向防务,打的仗肯定不少。如《太史慈传》:”(孙权)以慈为建昌都尉,督诸将拒(刘)磐。““孙权统事,以(太史)慈能制磐,委南方之事。”
配合这么多年
约摸着,刘磐能确保长沙17、8年不失,中间黄忠与太史慈的争斗也不会少吧?只是跟了一个“座谈客”的刘表。这些战绩也只能从别人的本传里找出来。刘表最显赫的战绩是什么?黄祖射杀孙坚,直到孙权继位才兵败身死。
比起这段涉及主题主线的战例,以刘磐在长沙被太史慈打得“绝迹、不复为寇”的战绩,真的不值一提。作为副将的黄忠就更没有记述的必要。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跟随曹操之前的五子良将们。张辽跟吕布的时候:从布东奔徐州,领鲁相。
小看黄祖?
张郃跟袁绍的时候:功多,迁中郎将。徐晃跟杨奉的时候:讨贼有功,拜骑都尉。这记录够精简吧?倘若后来他们没投男一号,估计也就跟颜良、文丑、高顺一样,连一个传也立不了。你说颜良就真不如张辽?高顺就真不如徐晃?不见得嘛。
三、人要出名得跟对人
即使是张飞,《本传》里开始详细描述也是从当阳开始。什么事先主,破吕布、丢徐州、战官渡、走江南,演义里那么多的精彩桥段,在正史里也就一笔带过,共计77个字。这样来看,黄汉升真的不吃亏。
而自跟刘备之后,黄忠就忽然从“默默无闻”的路人甲一跃而成“万人敌”。夺益州时:“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夺汉中时“推锋甚近,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胜渊,大败(夏侯)渊军。”
提高评价之战
你看看措辞。什么振天、动谷、勇毅、先陷,这哪里是陈寿的笔锋啊?活脱脱一副“演义”文笔,生怕形容词用得不够。同样是拔城掠地,和前边用“讨、多、走、领、迁”一个字就能概括一场战争相比,足足用了200余字。
因此,黄忠出名真的该感谢刘备。值得一提的是,刘备攻打益州时,黄忠的官职是裨将军,相当于现在的少将。就像我们现在很难想象,一位将军阁下会在战场上抱着炸药包去炸碉堡一样。黄忠是也在用生命来回报这份知遇之恩。
我还可以
我们知道,魏晋时期是没有科举的。别说普通老百姓,即使像黄忠这样身怀绝技的寒门将领,也只能以门客、部曲的身份加入世家豪门,以获得阶层的晋升。前半辈子30年,忠心耿耿替刘表看大门。不曾料到主子不中用,只知道守成,被曹操灭了。
谁知道又来了一个汉室宗亲,告诉自己:少将算什么,跟着我干?我们的志向是“星辰大海”——剿灭汉贼、一统天下。原来人生还可以有这般风景、原来王侯将相真的是宁有种乎、原来凭着我的能力也可以干票大的啊?
原来如此,我愿意
士为知己者死,你待我为国士,我必用性命来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