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没有对马超得到的封赏表示过什么不满,实际上,关羽除了对黄忠得到的封赏随嘴说了一句不满的话外,他对蜀汉众人得到的封赏全都沉默不语,包括张飞、赵云、诸葛亮以及他不怎么放在眼里的糜芳、士仁、刘封、孟达等等,并不只是魏延。不是吗?反正《三国志》没写,一律都可以看作沉默不语。
关羽对黄忠得到的封赏表现出不满,不出现在《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中,而出现在《三国志·霍王向张杨费传》。
当时,刘备取得了汉中,信心爆棚,心情大畅,狂封群臣,拔黄忠为右将军,与关羽、张飞、马超同列。益州前部司马费诗奉命到荆州宣诏。关羽有些忿忿然地说了一句:“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什么意思呢?
《三国演义》里给出的解释是关羽嫌弃黄忠太老了,老不中用,一把老骨头,两只脚都快要跨入棺材了,日薄西山,风烛残年。
这其实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脑洞大开,忽发奇想。
关羽骂黄忠是“老兵”,并不代表黄忠老。
因为,有时候,仅仅一个“老”字,并不是表示年纪大。
我们知道,当了几年兵,是可以冠以“老兵”之名的。
实际上,整本《三国志》,除了关羽骂过黄忠一句老兵,再也没有任何其他地方提到黄忠老。
查《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可知,黄忠原本是跟随刘表的侄子刘磐守长沙攸县的随从武官,级别很低,寂寂无名。刘备平定荆州南四郡时,黄忠投入了蜀汉集团军中,以一个普通随从的身份跟随入蜀,在攻打刘璋时,表现抢眼,“常先登陷阵”。这里的“先登”,指的是抢先攀登城墙。
由此可见,黄忠不可能是《三国演义》里写的那个已经年近六旬,暮气沉沉的糟老头子,他应该是一个立功心切,急于表现自己的年轻人。
就因为表现抢眼,而且又在定军山灭夏侯渊立了大功,得刘备封为后将军。
关羽在刘备入蜀后,一直镇守荆州,没有亲眼看着黄忠建立奇功,以为黄忠只是一个无名小卒,当他听到这个无名小卒与自己平起平坐,并列为四大将,当然不高兴了。于是就骂黄忠一介“老兵”,自己羞于与之同伍。
也就是说,关羽骂黄忠为“老兵”,并不是埋汰黄忠的年龄太老,而是埋汰黄忠的身份太次。
实际上,关羽在骂黄忠为“老兵”时,他自己也老大不小了——年纪差不多接近六旬了。
一个老年人去骂另一个老年人是“老不死”,可能吗?
反过来说,关羽是倚老卖老,骂黄忠这个年轻人,倒是说得过。
但有人可能会奇怪,说关羽为什么不骂黄忠是个“小兵”、“小卒”呢?
道理也好理解。
“小兵”、“小卒”身份是低,但并不可耻,因为“新兵蛋子”,前途充满变数。
但是,“老兵”指的是在军队中混了很多年、仍然毫无起色,就是一个兵痞、兵油子,不值得尊重。
一句话,关羽对黄忠不满,不是嫌黄忠太老,而是觉得黄忠这样一个无名之辈,仅仅几年时间,就与自己平起平坐,太荒唐,太可气了。
关羽对马超得到的封赏没有表示过不满,只是在马超初降刘备里提出过质疑。
《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里面的原文说的是:关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于是传书与诸葛亮,询问马超人才可谁比类。
关羽对马超的质疑,也很好理解。
马超这个人物,远没有《三国演义》里面写的那样“高”、“大”、“全”。
首先,他的人品就很低劣。
在《三国演义》中,马超反西凉是因为父亲兄弟被杀,悲愤中举旗兴兵报仇的。
事实上,马超的父亲马腾一家老少还好端端地生活在许都,他之所以造反,是不许曹操染指于他的地盘,由此激怒了曹操,枉送了马腾和两个儿子马休、马铁以及全家两百余口的性命。
最让人恶心的是,他为了拉拢韩遂,曾然厚颜无耻地说自己已经放弃父亲,要求韩遂也放弃掉他的儿子而把自己当儿子。
马超还有两次舍弃妻儿独自逃生的劣迹,可谓不忠,不孝,不义,不智,既自私,又狭隘。
马超来投,关羽作为蜀汉集团的擎天大柱,多过问了一两句,奇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