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其实是两码事。
刘表控制着除宛城外的荆州大部分地区。麾下带甲之兵十余万。治下百姓,不说敢说有两三百万吧,至少也有一百多万。
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馀万。——《三国志·刘表传》
荆州这么好的资源。再加上刘表年迈,活不了几天了。他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也都不是能守住基业的人。
刘备要是取了荆州,以之为立业之本,东联孙权,西吞巴蜀,完全可以与曹操一战。
可以说,这是当时那个时间点,最符合刘备的战略规划。
而到了庞统给刘备提出战略规划时,情况大不一样了。
首先,因为战火,荆州已经残破不堪。
用庞统的话说“荆州荒残,人物殚尽”。
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九州春秋》
可以说,荆州因战火被打荒废了,就是庞统建议刘备取益州的首要原因。
第二,刘备没能全据荆州。
赤壁之战后,曹操占据荆州北部的南阳郡。
据《后汉书》记载,荆州人口顶峰时,有六百多万人。其中南阳郡就占了三分之一,大约为243万人。
所以别看南阳郡面积不大,但其实这个地方是荆州的经济核心。战略地位很重要。
这么重要的地方,刘备没占住,这就注定了刘备在荆州的发展上限不会很高。
而且没能占据南阳郡,这还不是最致命的。
最致命的是,南郡还被周瑜夺了去。江东势力掌握了由荆州入蜀的水陆通道。
众所周知。荆州本就是四战之地,荆州的北大门宛城、襄阳,刘备没能控制住;入蜀水陆通道,他也没能拿下。
他在荆州还有什么发展前途?
这等于,刘备的发展下限也变得也低。
幸亏,刘备靠联姻从孙权手里借到南郡。周瑜又恰逢其时的病死了。刘备这才重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但结合前面提到的“荆州荒残,人物殚尽”。
刘备坐守江凌,有四个半郡地盘。看似有立身之地。但实际上,还是没多少发展潜力。
他要想彻底扭转战略不利局面,必须马上吞并益州,摆脱曹操、孙权对他的钳制。
这个时候,庞统建议刘备入蜀,自然也是当时最符合刘备的战略规划了。
需要强调的是,庞统不是让刘备放弃荆州。
他是建议刘备尽快吞并益州。不要因为有了荆州,就停止扩展步伐。
对于庞统的建议,刘备是怎么想的呢?
刘备在听到庞统怂恿他取益州时,内心是纠结的。身为一代枭雄,他当然想取益州,复制高祖之业。但是,他有顾虑。
顾虑一:实力不够。
刘备在取得荆南四郡与南郡之后,算是继承了刘表三分之一的势力。但是,他的兵力仍不过四五万。而益州刘璋有十万大军。他担心自己全力相争也打不过刘璋。
顾虑二:口碑问题。
一直以来,刘备都以仁义形象面对世人。现在庞统让他抢刘璋的地盘,他担心自己的人设会毁掉。
刘备是有大志向的人。就算要毁形象,那也得等夺取天下后再毁。取一个益州,就把形象毁了。刘备担心这会对事业有影响。
所以当庞统劝刘备取益州时,刘备表示:
我不是不想取,但我担心这会得不偿失。
"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九州春秋》
听了刘备的顾虑后,庞统说了一句改变刘备余生的话。
"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於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九州春秋》
大概意思是说,现在这乱世,弱,就是一种原罪。你得懂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从前你没地盘,所以要仁义。如今有了一块地盘,咱们要发展壮大,那你就得展现霸气的一面。不吞并弱国,咱们怎么发展?历史上哪来的春秋五霸尊王攘夷?你要是觉得对不起刘璋,以后可以封他一块地,再补偿他不就好了?你就别犹豫了,再犹豫,让别人占了益州你就后悔莫及了!
为什么说庞统的这句话改变了刘备余生呢?
因为,从这之后可以明显看出,刘备的道德观与思维方式变了。
在这之前,刘备言必称仁义,动不动说我不忍心。诸葛亮让他挟持刘琮,拿下荆州,他说我不忍。导致刘备集团差点被曹操团灭。
那时候的刘备,似乎有种道德洁癖的感觉。
而这之后,刘备就变得非常现实与功利了。
可能,刘备的本性就是如此。
但不能否认,是庞统把刘备内心最真实的欲望给勾了出来。
刘备想什么,庞统一清二楚。这方面,诸葛亮明显不如庞统。
庞统做战略规划,可能不算顶级。但他说话和揣摩他人心理的本事,绝对是三国时期的顶级水平。
个人觉得。如果说诸葛亮是政治家,那么庞统就是所谓的“策士”。
后来辅佐刘备的法正,还有早年辅佐曹操的郭嘉,也都是“策士”。
历史上的“策士”,有个显著特点。那就是看问题只论利弊,不讲仁义;只讲成败,不讲所谓的立场。
后来面对夷陵惨败,诸葛亮曾长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诸葛亮说这话,不是说刘备更信任法正。
而是指法正这类策士更懂得语言的艺术。
诸葛亮、赵云劝刘备,只懂得说立场。都是大道理,刘备肯定听不进去。
但如果是庞统、法正,他们就会从利害角度劝阻刘备,让自愿刘备入套。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
刘备和刘璋翻脸后,庞统给刘备出主意。
上策:阴选精兵,昼夜兼程,偷袭成都;刘璋军事能力很差,又对我们没有防备,可以趁机干掉他。
中策:让刘备给刘璋带信,假意说荆州老家有事,自己要回荆州。待刘璋见信,令沿途的官员送别刘备时,建议刘备趁机干掉蜀中名将杨怀和高沛,并吞并他们的部队。然后再围攻成都。
下策:先退到白帝城,再想办法徐图益州。
这所谓的上中下三策,看似是三选一。
其实,上策和下策烂透了。全是废话。完全没有可行性。
这里面,只有中策有可行性。
因为中策最为详细,有具体操作建议。相当于庞统手把手的教刘备,你第一步应该怎么干,第二步应该干什么,第三步应该怎么干。
刘备又不是傻子,他自然会对比。
只要刘备对比了,他就入套了,入了庞统为他设计的心理套路。
实际上,庞统早就把刘备的心思摸透了。
他知道,刘备并不是不想拿下益州。刘备犹犹豫豫,是他下不定决心跟刘璋翻脸。总是担心自己的形象毁了。
所以这个时候,对庞统而言,难点,不在于他怎么出谋划策,而是另外两方面。
一,怎么让刘备下决心跟刘璋翻脸。
二,怎么让刘备感受到决策成就感。
毕竟,庞统只是参谋,只是在幕后提建议供刘备参考的人。
如果他只提一条建议,让刘备没得选。
这个时候,他们的角色就会发生互换:庞统成了实际决策人,刘备反倒成了陪衬。
刘备缺乏成就感,肯定不会爽快的在建议书上签字。
结果,庞统只用一个小套路就解决问题。
而且还让刘备很高兴,很有决策成就感。
网上常有人问:
庞统和诸葛亮谁更厉害?
法正和诸葛亮谁更厉害?
郭嘉和诸葛亮谁更厉害?
这种问题不好回答。
因为诸葛亮不是策士。很难直接对比。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诸葛亮、庞统等人,虽然擅长方向不同,但他们都是有不俗本事的人。
论守家,论发展,论政权建设,诸葛亮肯定强于他人。
但我们也不能小看了说话艺术,心理揣摩方面的本事。
因为我们平时是在与人交流,而不是冷冰冰的机器。在人与人交流过程中,会说话真的是一门学问。有大用的大学问。
如果“卧龙”、“凤雏”都健在,他们肯定有办法劝阻刘备东征。即便不能劝阻,也有办法把损失降到最低。而刘备的发展前途,也必然比历史上要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