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主张必须占荆州,为什么庞统却认为荆州要不得?

诸葛亮主张必须占荆州,为什么庞统却认为荆州要不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揉碎夏的诗 访问量:3604 更新时间:2024/2/8 19:53:04

这个问题,其实是两码事。

诸葛亮建议刘备取荆州时,曹操还没南下。

刘表控制着除宛城外的荆州大部分地区。麾下带甲之兵十余万。治下百姓,不说敢说有两三百万吧,至少也有一百多万。

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馀万。——《三国志·刘表传》

荆州这么好的资源。再加上刘表年迈,活不了几天了。他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也都不是能守住基业的人。

刘备要是取了荆州,以之为立业之本,东联孙权,西吞巴蜀,完全可以与曹操一战。

可以说,这是当时那个时间点,最符合刘备的战略规划。

而到了庞统给刘备提出战略规划时,情况大不一样了。

首先,因为战火,荆州已经残破不堪。

用庞统的话说“荆州荒残,人物殚尽”。

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九州春秋》

可以说,荆州因战火被打荒废了,就是庞统建议刘备取益州的首要原因。

第二,刘备没能全据荆州。

赤壁之战后,曹操占据荆州北部的南阳郡。

据《后汉书》记载,荆州人口顶峰时,有六百多万人。其中南阳郡就占了三分之一,大约为243万人。

所以别看南阳郡面积不大,但其实这个地方是荆州的经济核心。战略地位很重要。

这么重要的地方,刘备没占住,这就注定了刘备在荆州的发展上限不会很高。

而且没能占据南阳郡,这还不是最致命的。

最致命的是,南郡还被周瑜夺了去。江东势力掌握了由荆州入蜀的水陆通道。

众所周知。荆州本就是四战之地,荆州的北大门宛城、襄阳,刘备没能控制住;入蜀水陆通道,他也没能拿下。

他在荆州还有什么发展前途?

这等于,刘备的发展下限也变得也低。

幸亏,刘备靠联姻从孙权手里借到南郡。周瑜又恰逢其时的病死了。刘备这才重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但结合前面提到的“荆州荒残,人物殚尽”。

刘备坐守江凌,有四个半郡地盘。看似有立身之地。但实际上,还是没多少发展潜力。

他要想彻底扭转战略不利局面,必须马上吞并益州,摆脱曹操、孙权对他的钳制。

这个时候,庞统建议刘备入蜀,自然也是当时最符合刘备的战略规划了。

需要强调的是,庞统不是让刘备放弃荆州。

他是建议刘备尽快吞并益州。不要因为有了荆州,就停止扩展步伐。

对于庞统的建议,刘备是怎么想的呢?

刘备在听到庞统怂恿他取益州时,内心是纠结的。身为一代枭雄,他当然想取益州,复制高祖之业。但是,他有顾虑。

顾虑一:实力不够。

刘备在取得荆南四郡与南郡之后,算是继承了刘表三分之一的势力。但是,他的兵力仍不过四五万。而益州刘璋有十万大军。他担心自己全力相争也打不过刘璋。

顾虑二:口碑问题。

一直以来,刘备都以仁义形象面对世人。现在庞统让他抢刘璋的地盘,他担心自己的人设会毁掉。

刘备是有大志向的人。就算要毁形象,那也得等夺取天下后再毁。取一个益州,就把形象毁了。刘备担心这会对事业有影响。

所以当庞统劝刘备取益州时,刘备表示:

我不是不想取,但我担心这会得不偿失。

"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九州春秋》

听了刘备的顾虑后,庞统说了一句改变刘备余生的话。

"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於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九州春秋》

大概意思是说,现在这乱世,弱,就是一种原罪。你得懂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从前你没地盘,所以要仁义。如今有了一块地盘,咱们要发展壮大,那你就得展现霸气的一面。不吞并弱国,咱们怎么发展?历史上哪来的春秋五霸尊王攘夷?你要是觉得对不起刘璋,以后可以封他一块地,再补偿他不就好了?你就别犹豫了,再犹豫,让别人占了益州你就后悔莫及了!

为什么说庞统的这句话改变了刘备余生呢?

因为,从这之后可以明显看出,刘备的道德观与思维方式变了。

在这之前,刘备言必称仁义,动不动说我不忍心。诸葛亮让他挟持刘琮,拿下荆州,他说我不忍。导致刘备集团差点被曹操团灭。

那时候的刘备,似乎有种道德洁癖的感觉。

而这之后,刘备就变得非常现实与功利了。

可能,刘备的本性就是如此。

但不能否认,是庞统把刘备内心最真实的欲望给勾了出来。

刘备想什么,庞统一清二楚。这方面,诸葛亮明显不如庞统。

庞统做战略规划,可能不算顶级。但他说话和揣摩他人心理的本事,绝对是三国时期的顶级水平。

个人觉得。如果说诸葛亮是政治家,那么庞统就是所谓的“策士”。

后来辅佐刘备的法正,还有早年辅佐曹操的郭嘉,也都是“策士”。

历史上的“策士”,有个显著特点。那就是看问题只论利弊,不讲仁义;只讲成败,不讲所谓的立场。

后来面对夷陵惨败,诸葛亮曾长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诸葛亮说这话,不是说刘备更信任法正。

而是指法正这类策士更懂得语言的艺术。

诸葛亮、赵云劝刘备,只懂得说立场。都是大道理,刘备肯定听不进去。

但如果是庞统、法正,他们就会从利害角度劝阻刘备,让自愿刘备入套。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

刘备和刘璋翻脸后,庞统给刘备出主意。

上策:阴选精兵,昼夜兼程,偷袭成都;刘璋军事能力很差,又对我们没有防备,可以趁机干掉他。

中策:让刘备给刘璋带信,假意说荆州老家有事,自己要回荆州。待刘璋见信,令沿途的官员送别刘备时,建议刘备趁机干掉蜀中名将杨怀和高沛,并吞并他们的部队。然后再围攻成都。

下策:先退到白帝城,再想办法徐图益州。

这所谓的上中下三策,看似是三选一。

其实,上策和下策烂透了。全是废话。完全没有可行性。

这里面,只有中策有可行性。

因为中策最为详细,有具体操作建议。相当于庞统手把手的教刘备,你第一步应该怎么干,第二步应该干什么,第三步应该怎么干。

刘备又不是傻子,他自然会对比。

只要刘备对比了,他就入套了,入了庞统为他设计的心理套路。

实际上,庞统早就把刘备的心思摸透了。

他知道,刘备并不是不想拿下益州。刘备犹犹豫豫,是他下不定决心跟刘璋翻脸。总是担心自己的形象毁了。

所以这个时候,对庞统而言,难点,不在于他怎么出谋划策,而是另外两方面。

一,怎么让刘备下决心跟刘璋翻脸。

二,怎么让刘备感受到决策成就感。

毕竟,庞统只是参谋,只是在幕后提建议供刘备参考的人。

如果他只提一条建议,让刘备没得选。

这个时候,他们的角色就会发生互换:庞统成了实际决策人,刘备反倒成了陪衬。

刘备缺乏成就感,肯定不会爽快的在建议书上签字。

结果,庞统只用一个小套路就解决问题。

而且还让刘备很高兴,很有决策成就感。

网上常有人问:

庞统和诸葛亮谁更厉害?

法正和诸葛亮谁更厉害?

郭嘉和诸葛亮谁更厉害?

这种问题不好回答。

因为诸葛亮不是策士。很难直接对比。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诸葛亮、庞统等人,虽然擅长方向不同,但他们都是有不俗本事的人。

论守家,论发展,论政权建设,诸葛亮肯定强于他人。

但我们也不能小看了说话艺术,心理揣摩方面的本事。

因为我们平时是在与人交流,而不是冷冰冰的机器。在人与人交流过程中,会说话真的是一门学问。有大用的大学问。

如果“卧龙”、“凤雏”都健在,他们肯定有办法劝阻刘备东征。即便不能劝阻,也有办法把损失降到最低。而刘备的发展前途,也必然比历史上要更大。

更多文章

  • 诸葛亮,司马懿,郭嘉,庞统,周瑜,该如何排名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诸葛亮,司马懿,郭嘉,庞统,周瑜

    东汉末年因为皇帝的暴政和荒淫无道导致天下大乱,百姓苦不堪言,在这样的乱世时期各路英雄崛地而起,最后董卓挟天子令诸侯,展开了三国精彩的画卷。董卓凭着手下有一位大将吕布,在汉室朝廷无恶不作,导致汉朝岌岌可危,最终引来十八路诸侯征讨董卓,当曹操和刘备等人亮相之后三国正式开始。往往在乱世的时候才会出现很多无

  • 庞统聪明绝顶,为何却如此轻易死在落凤坡?真不是大意

    历史解密编辑:广祺福趣闻标签:庞统,刘备,周瑜,关羽,刘璋,鲁肃,三国,诸葛亮,落凤坡,五虎上将

    庞统号称凤雏,与卧龙诸葛亮齐名,在三国时期,有过这样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得天下”。由此可见,凤雏庞统的实力也是三国谋士中数一数二的存在。可为什么庞统在为刘备手下效力短短几载便一命呜呼了呢?其实诸葛亮他自己都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他说庞统庞士元之才,胜过自己数十倍。虽然这里面包含着夸张的成分,但是

  • 这位川军名将胜过庞统,刘备本想留用,诸葛亮为何抢先下令斩杀?

    历史解密编辑:李三脚标签:庞统,刘备,诸葛亮,张任,张飞

    《三国演义》让诸葛亮在世人心中几近成神,诸葛亮这个人不仅智谋出众,而且对人才是及其看好的,他的心胸也宽广,体现了自己的独特的魅力,从孟获和姜维身上,我们都能看到诸葛亮的大度,也正是因为看到诸葛亮心胸宽广,孟获与姜维都心甘情愿的投降到诸葛亮手下。可令人看不透的是,一向心胸宽广的诸葛亮,在面对一个刘备本

  • 诸葛亮和庞统谁的能力更强?为何刘备入蜀带庞统不带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诸葛亮,庞统,刘备,汉朝,天文学家

    张鲁在汉中,要去汉中必先经过关中,名义上是打张鲁,实则是要打马超、韩遂。当然打完关中也可以顺势去打汉中,人家这话没毛病呀。这跟当年周瑜取蜀之计有异曲同工之妙,说是联合取蜀,但先要从刘备的地盘过,路过的时候有点小动作那是在所难免的,赶走刘备,再去攻蜀,人家并未食言呀。但刘璋是比较实在的,听说曹操要取汉

  • 庞统被吹得神乎其神,为何轻易死在了落凤坡?看看真正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广祺福趣闻标签:庞统,刘备,刘璋,张任,三国,落凤坡,诸葛亮,水镜先生

    三国中,有一句误导人的话却一直在被世人奉为经典,那就是“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得天下”,这句话原本是水镜先生送给起兵之路不顺的刘备的,希望他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谋士,一起共商天下大计。但是被很多人断章取义了,为什么呢?因为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庞统和诸葛亮齐名庞统和诸葛亮齐名

  • 被演义黑得很惨的“凤雏”——庞统

    历史解密编辑:中言妍施标签:庞统,凤雏,刘备,诸葛亮,周瑜,鲁肃

    有道是得“卧龙凤雏者安天下”,卧龙大家都知道是我们蜀汉丞相诸葛亮,以一己之力护持蜀汉数十年不曾倒下,‘卧龙’之名名副其实;而凤雏则是因为死的太早所以在历史上留下的事迹要更不为人所知一些,以至于让人怀疑他的“凤雏”之名是不是有些言过其实。而我们今天就来简单的说一下这位历史上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先生—

  • 庞统的成长环境,及在刘表荆州时期的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白话三国正史标签:庞统,刘表,太守,汉朝,三国,司马徽,诸葛亮,荆州(古代)

    关于庞统的文章少有深入的,笔者尝试用一个系列全方位地对他做个详细解析。首先对他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环境和过程,以及他在刘表主政荆州的时代的社会地位做个介绍。庞季为刘表劝降襄阳190年,因袁术阻隔南阳,董卓所任命的荆州刺史刘表,单骑来到距襄阳城东南百余里的宜城。在宜城,他得到襄阳周边蔡瑁、蒯越等几大家族的

  • 庞统死后,其同乡在刘备面前嘲讽,这人和庞统后代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白泽述异标签:庞统,刘备,关羽,汉朝,三国,蜀汉,诸葛亮,曹操手下

    214年,庞统中箭而亡后,刘备谈及庞统就痛哭流涕。大臣张存看不过去,跳出来劝谏:“庞统惯用阴谋诡计,并非正道。他尽忠而死,虽然可惜,主公也不必为他过分伤心!”这个张存,字处仁,出生于南阳张氏,其堂祖父是汉灵帝时期的太尉张温。东汉末年,荆州襄阳地界有“蔡蒯黄庞”四大家族,南阳地界亦有张家这个较大的士族

  • 庞统生前为刘备献出3条计谋,刘备选择第2条,间接害死了庞统

    历史解密编辑:东岸瞭望台标签:庞统,刘备,诸葛亮,水镜先生

    在三国时期,水镜先生司马徽曾经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庞统,并且曾经说过一句话:“卧龙、庞统只要能够得到其中一个,就能够得到天下。”当时天下很多人都认可水镜先生的这句话,而所谓“卧龙”指的就是诸葛亮,后来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成就了刘备蜀汉的霸业;但是对于和卧龙齐名的凤雏,刘备一开始却并不重用,结果间接

  • 正史中有答案:庞统法正辞世刘备流泪,关羽张飞陨落刘备咋不哭?

    历史解密编辑:半壶老酒半支烟标签:庞统,刘备,关羽,张飞

    前一段时间网络上流传着一种说法:“关羽被害,刘备大哭呕血;张飞遇刺,刘备只冷冷地说了四个字。”这种断章取义的说法,是拿《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哭关羽和《三国志》中的刘备不哭张飞来比较,在多数读者的斥责声中,这种说法就很少有人提起了。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张飞辞世,刘备都哭得很惨:“(哭关羽)一日哭绝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