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庞统的成长环境,及在刘表荆州时期的地位

庞统的成长环境,及在刘表荆州时期的地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白话三国正史 访问量:2537 更新时间:2024/2/1 16:05:27

关于庞统的文章少有深入的,笔者尝试用一个系列全方位地对他做个详细解析。

首先对他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环境和过程,以及他在刘表主政荆州的时代的社会地位做个介绍。

庞季为刘表劝降襄阳

190年,因袁术阻隔南阳,董卓所任命的荆州刺史刘表,单骑来到距襄阳城东南百余里的宜城。

在宜城,他得到襄阳周边蔡瑁、蒯越等几大家族的帮助,兼并了南郡大部分宗贼的兵力,但襄阳城仍被张虎、陈生占据。

于是刘表请居住在宜城富人区冠盖里的庞季,和蒯越二骑进襄阳城劝降张虎、陈生。(裴注《三国志·刘表传》引司马彪《战略》)

(庞季和蒯越两骑说降襄阳城)

因庞季做过负责皇帝起居问答的侍中,蒯越做过何进的东曹掾并出任过县令,都在荆州地方上有很高的声望。于是不费一兵一卒为刘表说降襄阳,刘表将州治所设于此地。

可见,庞家为刘表立足荆州是立过大功的。

庞统家祖宅在襄阳城南二十里、岘山南的广昌里(《文苑英华》卷七九一,晚唐襄阳诗人文学家皮日休《酒箴序》),庞统家后居襄阳城东的白沙里(习凿齿《与桓秘书》),超脱世俗的叔父(裴注《三国志·刘表传》引司马彪《战略》)庞德公居白沙里东边汉水里的鱼梁洲(江心岛)上(《水经注·沔水》),兄弟两家各有产业、田地。

(刘表亲自请庞德公出仕图)

庞德公、庞统两代人都能受到最好的教育并大有建树,刘表时代庞统年纪轻轻能轻易得到南郡功曹(太守的最高佐吏)之职,都可知庞统家的家境很好。

特别是豫章太守诸葛玄对两个侄女的联姻,把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蒯家的蒯祺(做到房陵太守),二姐嫁给的正是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

以上皆可见庞统家并非庞季家的穷远亲,而是能影响刘表的襄阳庞氏家族的一份子。

晚熟的天才

首先澄清一个事实,因《三国演义》的影响力太大,很多人被误导庞统长得丑。其实这是毫无根据的,没有任何史料上有关于他丑的记载。

这应该是由下面这段史料引起人们的联想。

(庞统)少时朴(质朴)钝(迟钝),未有识(赏识)者。--《三国志·庞统传》

原来庞统小时候看上去资质很平凡,甚至还有些呆,人们都觉得这小孩不会有大出息。

可是有的天才省事的确比普通孩子晚,加上后天的努力,庞统十几岁时已经凤凰涅槃,完全不同了。

(名士司马徽)

在他十八岁时,司马徽与章陵大儒宋忠齐名,而南宋忠又与大经学家北郑玄并列,已是大名士。

此时司马徽还在老家豫州颍川郡,于是庞统专程从襄阳跑两千里去拜见请教。

刚好当时司马徽正在桑树上采桑子,庞统就坐在树下向他请教,结果从白天聊到天黑。

司马徽很惊讶这个年轻人的才学见解,夸他是南州(荆扬益州南方地区)士子中最优秀的,从此庞统的名声慢慢传开了。(《三国志·庞统传》)

叔父的栽培和交游之友

刘表曾亲自请庞德公出仕,但被其拒绝。

这样一位世外高人就不对家族优秀晚辈格外栽培了吗?

(庞)统,(庞)德公(的)从子(侄子)也,少未有识者,惟(庞)德公重之,(庞统)年十八(岁),(庞德公)使(庞统)往见德操(司马徽)。德操(司马徽)与(庞统)语,(司马徽)既而叹曰:"(庞)德公诚(确实)(慧眼)知人,此实盛德也。"--裴注《三国志·庞统传》引《襄阳记》

这段话注意一个关键字“使”,庞统去见司马徽是叔父庞德公让他去的。

(庞德公指点庞统去见司马徽)

这就是一位高明的叔父在给年轻的侄子指点人生方向啊!庞统得到司马徽的赞誉评价,就是这只小凤凰经过多年的涅槃努力后,浴火重生的第一步。

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庞德公语也。--裴注《三国志·庞统传》引《襄阳记》

庞德公称侄子为“凤雏”,是不是就表达了他对侄子经历的写照,和彻底浴火重生大有作为的期盼呢?

同时,最后一句司马徽的评价,也让他对庞德公有了好感和神往。

后来刘表在襄阳办学业堂,让宋忠做校长,宋忠又聘请了司马徽来任教和修经书。

于是司马徽有了见庞德公的机会了,二人一见如故,甚至司马徽将家暂时就安顿在了庞德公所住的鱼梁洲南端,以便交往。

(古今地形有变化,三家隔水相望示意图)

沔水(汉江)中有鱼梁洲,庞德公所居。士元(庞统)居汉之阴,在南白沙世故谓是地为白沙曲矣。司马德操(司马徽)宅洲之阳,望衡对宇,欢情自接,泛舟褰裳,率尔休畅。--《水经注·沔水》

庞统所住的白沙曲与庞德公、司马徽的家隔水相望,甚至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彼此家的房子,于是经常一起在汉水上提起裤子泛舟,无拘无束,畅意尽兴!

这种平等不拘束、亦师亦友的相处模式,无疑对作为晚辈的庞统是最有益的。

(庞统与司马徽、庞德公亦师亦友的关系)

“卧龙”诸葛亮住得远些,偶尔来玩一次,加上毕竟是庞德公儿媳的弟弟,关系远一些。

而他侄子“凤雏”天天陪着司马徽一起玩,然后整天称呼他司马徽为“水镜”,说他会识人,这顶高帽子随着戴着,眼前的“凤雏”司马徽不会看不到,不去到处宣传宣传吧!

另外,庞统还通过庞德公,与诸葛亮和徐庶都有交游往来,结识了更多的年轻优秀人才。

当然,庞统长期和庞德公、司马徽这样的高人在一起,耳濡目染,学识、智慧的快速进步增长也是必然的。

庞统在刘表时期的地位
后(南)郡命(庞统)为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每所称述,多过其才。--《三国志·庞统传》

荆州的州治所襄阳位于南郡,南郡是最有权力的郡,但郡治所设在江陵城。庞统做功曹后,离开庞德公、司马徽来到了江陵。

《后汉书·百官志》描述郡功曹职能为“主选署功劳”,即掌管人事的任免和赏罚,又协助太守处理郡内一切事务,相当于是太守身边的秘书长。

(庞统离开襄阳到江陵为功曹)

郡功曹虽然属于吏,不是官,却是很有权力的要职,特别是南郡的功曹。

庞统比诸葛亮大两岁,没有军功又并非用人之际,不到三十就做到这个职位已经很不错了。

这自然离不开司马徽对他声望的宣传,和家庭背景的助力,还有个因素就是他现在在荆州的影响力。

襄阳习氏的习祯此时已投奔在新野的刘备,《襄阳记》说他名声仅次于庞统,而在马良之上。

(习祯名在庞统之下,屈居第二)

这说明此时的庞统已不只是司马徽说他是南州士之冠冕,而成为了荆州人公认为名声第一的青年才俊。

一个郡功曹而已,不然他评点人物,谁会买他的账呢?人们接受他的评点,正说明了他已具备居高临下的影响力。

我们又看庞统是怎样评点人物的。

他会培养别人的名声,所评价的人,都会超过这个人的实际才能。

有人就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现在世道好人少而坏人多,他这样做可以树立好的榜样,激励人们向善。(《三国志·庞统传》)

这话说得没错,但还有没种可能,他在收买人心?

(荆州士族分化为三部分)

曹操南下荆州后,庞统和一部分荆州士族,既没跟着老一辈蔡瑁、蒯越等襄阳大家族投靠代表朝廷的曹操,也没过江去追随刘备叔叔,他们俨然成为了荆州士族第三种选择的一个团体。

后来周瑜成为南郡太守后,“逼迫”这个团体为东吴效力。不久周瑜病死,庞统送周瑜灵柩回江东,尝试继续在东吴为这个团体谋求出路。

可见,在刘表时代,在南郡功曹庞统身边,已经形成了与蔡瑁、蒯越和刘备老一辈都不同的一个年轻士族团体,他们的政治理想和上一代的汉统观念不同,却更亲近于江东孙权、周瑜、鲁肃的年轻一代不拘泥于汉统的思想。

总结

庞统长得并不丑,但小时候懂事晚,在他十二岁时,庞家和襄阳其他几大家族帮助刘表入主荆州,能不同程度地左右刘表的政策。

十几岁后庞统凤凰涅槃,得到了叔父庞德公和大名士司马徽的赏识,与他们亦师亦友,浴火重生为了天才,并收获了荆州年轻一代冠楚的名望。

刘表时期便已担任南郡功曹,虽然职位不高但权力不小,并成为了荆州年轻士族的领袖人物,思想独立于老一辈传统政治家。

更多文章

  • 庞统死后,其同乡在刘备面前嘲讽,这人和庞统后代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白泽述异标签:庞统,刘备,关羽,汉朝,三国,蜀汉,诸葛亮,曹操手下

    214年,庞统中箭而亡后,刘备谈及庞统就痛哭流涕。大臣张存看不过去,跳出来劝谏:“庞统惯用阴谋诡计,并非正道。他尽忠而死,虽然可惜,主公也不必为他过分伤心!”这个张存,字处仁,出生于南阳张氏,其堂祖父是汉灵帝时期的太尉张温。东汉末年,荆州襄阳地界有“蔡蒯黄庞”四大家族,南阳地界亦有张家这个较大的士族

  • 庞统生前为刘备献出3条计谋,刘备选择第2条,间接害死了庞统

    历史解密编辑:东岸瞭望台标签:庞统,刘备,诸葛亮,水镜先生

    在三国时期,水镜先生司马徽曾经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庞统,并且曾经说过一句话:“卧龙、庞统只要能够得到其中一个,就能够得到天下。”当时天下很多人都认可水镜先生的这句话,而所谓“卧龙”指的就是诸葛亮,后来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成就了刘备蜀汉的霸业;但是对于和卧龙齐名的凤雏,刘备一开始却并不重用,结果间接

  • 正史中有答案:庞统法正辞世刘备流泪,关羽张飞陨落刘备咋不哭?

    历史解密编辑:半壶老酒半支烟标签:庞统,刘备,关羽,张飞

    前一段时间网络上流传着一种说法:“关羽被害,刘备大哭呕血;张飞遇刺,刘备只冷冷地说了四个字。”这种断章取义的说法,是拿《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哭关羽和《三国志》中的刘备不哭张飞来比较,在多数读者的斥责声中,这种说法就很少有人提起了。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张飞辞世,刘备都哭得很惨:“(哭关羽)一日哭绝三五

  • 三国:卧龙和凤雏齐名,可为何诸葛亮辅佐刘备八年后,庞统才来?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肥羊标签:刘备,庞统,凤雏,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手下,三国(电视剧)

    庞统,字士元,荆州人士,是三国历史上很著名的一个智谋型人物,虽然出现的时间比较短暂,但大家都知道有一句名言是:“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庞统就是其中之一可安天下的凤雏。根据历史记载,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最后都是到了刘备的麾下,但年纪比诸葛亮还大两岁的庞统却是在赤壁之战后才投奔刘备,比诸葛亮足足晚

  • 刘备得卧龙凤雏为何不能一统天下?你看看庞统临死之前说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刘备,庞统,法正,诸葛亮,水镜先生,曹操

    水镜先生曾经说过,得卧龙凤雏可以一统天下。水镜先生的话,在三国时期来说他的智谋、天文、测算之术已是顶尖水平。但为何水镜先生的预言:得卧龙凤雏者,可安天下,但最终却成为泡影?到底什么原因?公元207年,刘备在水镜先生的指引之下,他先是拜请了诸葛亮。然后又通过诸葛亮成功引出了庞统,后来在赤壁之战中又让庞

  • 三国中,庞统死前对刘备说:你被诸葛亮骗了,蜀汉败亡便开始于此

    历史解密编辑:典以珊说美食标签:庞统,刘备,蜀汉,关羽,三国,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卧龙凤雏,得一者可安天下。——《三国演义》众所周知,在《三国演义》之中,刘备手握名将关羽、张飞,又有诸葛孔明、庞统等大才,可谓是群英荟萃。可是,这样的优势却依然没能让刘备一统三国。更甚至,在建立蜀汉之后,短短六七年的时间,蜀汉这颗闪闪夺目的新星便开始黯淡了下来。对于此事,很多人将蜀汉落寞的原因归结于

  • 刘备为什么不三顾庞统?

    历史解密编辑:白话三国正史标签:刘备,刘表,曹操,徐庶,蜀汉,汉朝,三国,诸葛亮,三顾庞统

    刘备在襄阳西南的南漳县水镜庄遇见司马徽,司马徽向他推荐了“卧龙凤雏”两位青年才俊。(裴注《三国志·诸葛亮传》引《襄阳记》)于是刘备三顾茅庐将诸葛亮请出了山。那为什么刘备宁愿跑三趟去请诸葛亮,却连试都不试一趟去请庞统呢?因为他很清楚,此时的庞统是他请不到,也不大敢请的男人!刘备有能力全面了解卧龙凤雏在

  • “凤雏”庞统为何轻易殒命落凤坡?看看他投奔刘备后都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刘备,庞统,凤雏,诸葛亮,周瑜,孙权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中国的四大名著在文坛上的地位一直举足轻重,受千万读者追捧。读三国者皆知“卧龙”和“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这句话,可多数人只知“卧龙”是诸葛亮,不知“凤雏”是庞统。皆知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知其草船借箭、空城计、围魏救赵的才华谋略,东吴的大都督周瑜也发

  • 法正、庞统和诸葛亮有本质区别:他们若在,能否帮刘备一统三国?

    历史解密编辑:半壶老酒半支烟标签:庞统,诸葛亮,刘备,法正,曹操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是宋朝诗人陆游《书愤五首》中的名句,但是在汉末三国时期,刘备显然不这么看,他进取西川和争夺汉中,带的参谋长分别是庞统庞士元和法正法孝直。曹操在汉中失利后,对法正的军事才能给予了高度评价:“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法正帮刘备以益州为根据地夺取了汉中,而益州

  • 刘备入川带庞统,而不是诸葛亮的四个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白话三国正史标签:刘备,庞统,周瑜,孙权,汉朝,三国,诸葛亮,天文学家,五虎上将

    刘备待诸葛亮比庞统更亲近,但入蜀时刘备带上的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大方面:一、庞统表现出更强烈的取蜀意愿益州别驾张松劝刘璋,请刘备入蜀抵抗张鲁。于是刘璋派军议校尉法正,带四千人马来荆州请刘备,法正悄悄告诉刘备这是吞并益州的机会。(《三国志·法正传》)刘备尚在犹豫,担心因此而失信义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