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中国的四大名著在文坛上的地位一直举足轻重,受千万读者追捧。
读三国者皆知“卧龙”和“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这句话,可多数人只知“卧龙”是诸葛亮,不知“凤雏”是庞统。
皆知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知其草船借箭、空城计、围魏救赵的才华谋略,东吴的大都督周瑜也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
对比之下,庞统的故事似乎变得少之又少,《三国演义》内对庞统的描述也不是很多,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帮助刘备攻蜀,身死“落凤坡”。
有人说庞统之死是看透刘备后精心策划的一场自杀,有人说庞统的死是因为其性格上的缺陷。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让我们结合四大名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以及历史上真正发生的故事,一起走进庞统的死因。
有人说庞统的死是为了给刘备出战西川找到理由,所以他说自己的坐骑出现了问题,行军时故意骑了刘备的白马。
刘璋的军队埋伏在“落凤坡”时,以为骑白马的就是刘备,庞统因此成了敌人的目标,最后乱箭身亡,庞统中刘璋军队的埋伏而死,刘备攻打蜀地也变得名正言顺。
庞统的死亡之地“落凤坡”还与他的称号“凤雏”相克,所以庞统的死和“天命”还挂上了钩。
以此种说法来看,庞统的死确实是精心策划的一场自杀,而这种说法的依据来自于罗贯中的著作《三国演义》。
但是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庞统的死不是因为中了埋伏,而是死在了攻打雒城的战役之中,因为在战役中轻敌或为了防止诸葛亮、张飞抢功所以被敌军射死。
因为庞统名号“凤雏”,所以他死后为了纪念他,才把他的死亡之地称为“落凤坡”。
史学家的这种说法确实也有足够的依据,庞统的性格缺陷,从他攻打蜀地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
首先,庞统劝刘备直接对首次见面的刘璋实行“斩首行动”,此计策未被刘备采纳,因为无论斩首是否成功,刘备对外的名声都会毁了。
其次在马上得蜀时,身在雒城的庞统,怕诸葛亮、张飞等人带兵与他汇合后,一起立功,自尊心极强的庞统也怕落得攻城需要援助,才华不符其实的称号。
最终他才决定亲自来到雒城之下鼓舞士气,指挥战斗,希望一举拿下敌军,正是如此的冲锋陷阵,进入了敌军的射程范围,给了别人杀他的机会。
庞统死时,和周瑜一样,不过三十六岁,后面证明他最后的判断都没错,敌军那时已是死守的状态,疲惫异常。
若不是他过于急迫,被射杀而亡,庞统说不定真的能像自己所想帮助刘备拿下蜀地,成为刘备身边的第一功臣。
庞统死后,刘备感念其舍身相助,亲自为他挑选了墓地,风水极佳,刘备也评价庞统“杀身成仁”。
甚至在有段时间里,刘备提到庞统就会泪流不止,还将庞统的家人都封了职务,追赐庞统为关内侯,景耀三年又追谥庞统为靖侯,只可惜这一切庞统都不会再知道了。
庞统的墓位于如今的老陕路旁,庞统的祠内存有他和诸葛亮的雕塑像,以及历代的匾联、碑刻、字画等大量珍贵的文物、史料。
庞统祠墓旁还有车辙压出的深邃痕迹、长满了苔藓的古驿道,还有诸葛亮长子诸葛瞻与魏军邓艾浴血奋战地将台,奇石沟壑、溶洞山泉,堪称蜀汉遗迹之一绝。
庞统祠中的庞统墓只是后人为纪念庞统而建,其真墓在不远处的落凤坡旁。
2006年5月25日,庞统祠墓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至于他到底因何而死成为了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件事。
庞统,字号士元,生于襄阳,即现在的湖北襄樊,他是三国期间有名的谋士,可他小时候既没有“神童”的称号,也没有俊逸的样貌,可以说是平凡质朴。
若是以貌取人者,看见庞统憨厚的脸并不会觉得他有什么大智慧,还好庞统善于自己找寻机会,二十岁时,庞统去拜访了司马徽。
司马徽在当时是有名的清雅之士,他擅长辨别人才,若是能得到司马徽的赞赏,其他人也会对其另眼相待。
庞统拜见司马徽时,司马徽正在院内的桑树上采桑,二人都是不拘小节之人,两人一个在桑树上,一个在桑树下,从天明畅聊至夜幕,内容涉猎广泛。
通过这一番交谈,司马徽对庞统的言辞谈吐大为震惊,他认为整个南州士子中,没有人的才华可以和庞统相提并论,因为司马徽的这番评价,庞统这个名字逐渐被世人所知。
庞统的父亲是庞德公,是身负盛名的文人,但他无心朝堂。
庞德公与司马徽、诸葛亮、徐庶等人交往密切,称庞统为“凤雏”,诸葛亮为“卧龙”,司马德操为“水镜”,庞统的哥哥还娶了诸葛亮的二姐为妻,所以“卧龙”和“凤雏”从某种层面上讲算是亲戚。
因为司马徽和庞德公的赞许,庞统的声名日益显露,吴郡的很多人听说庞统的名声,经常去看望他,庞统也因此结交了许多名士。
之后庞统又受人赏识成了南郡的“功曹”,“功曹”这个职位和现在的行政助理有些相似。那时周瑜还不是南郡的“太守”,不是庞统的上级。
庞统上任后,不是好大喜功之人,且有惜才之心,从一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庞统的性子。
庞统成名后和马徽一样喜欢评价他人,人们最后发现,被庞统评价的人实际才能并没有庞统说得高,他也只评价他人的好处,一些人不理解庞统的做法便去询问缘由。
最后得知,原来庞统这样做是为了助长正道,也为了有志之士的才华不被埋没。
庞统认为身处乱世,许多人食不果腹,杀伤抢掠,世风日下,他评价之人若是其中有恶劣行为,受到好的评价,便不好意思再犯错,长此以往,世间的恶人一定会越来越少。
他评价之人中若是有大志向的人,得知自己才华名气和实际才华不符,便会想努力追赶到自己评价的高度,这样可以促使他们进步,也可保证才华不被埋没。
庞统的年少时期得到了如司马徽、庞德公等人的帮助,他也在用同样的方式帮助他人,他不惧怕有人才能高过自己,只希望乱世之中也能世风清净,人才济济。
庞统三十一岁那年,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爆发,最后以孙权、刘备组成的联盟军大胜曹操几十万大军而告终,赤壁之战后周瑜又击退了驻守在南郡的曹仁。
曹操知道若是孙权、刘备一直联盟,自己的军队覆灭是早晚的事情,于是曹操假借天子的名义任命周瑜成为南郡的新“太守”,以制造刘备和孙权之间的矛盾,庞统也因此成了周瑜的“功曹”。
庞统成为周瑜“功曹”的第二年,准备举兵进攻西川,许是天妒英才,周瑜突然暴病而亡,死在了当时的巴丘,庞统作为周瑜的“功曹”自然要为周瑜送丧,成了周瑜的“送丧使”。
庞统作为“送丧使”这一送就送到了东吴,东吴的人才众多,多数之人也听过庞统评价他人的事迹,庞统送葬结束准备返回时,东吴有名的大臣陆绩、顾劭、全琮等皆前来送行。
庞统知道陆绩等人来的目的,于是评价陆绩是一匹驽马,有逸足之力,评价顾劭是一只驽牛,能负重远征,评价全琮好施慕名,像汝南樊子昭,虽智力不足,但亦是一时佳人。
听到庞统如此说后,陆绩和顾劭和庞统约定,若有一天天下太平,一定和庞统一起品评天下的名人雅士,几人也因此成了很好的朋友,一直保有联系。
过了一段时间,顾劭特意去看望了庞统,在庞统的住处足足停留了几日,两人一直互相交谈,内容涉猎广泛,要离开时顾劭问庞总,自己和他相比,谁更好一些。
庞统的回答让顾劭和他更亲近起来,庞统说若是说陶冶世俗,综合分析人物,他比不上顾劭,但若是说给帝王出谋划策,他可就比顾劭强一点,他的回答顾劭也是认同的。
可这样自认为可伴帝王身侧,又与东吴许多名士交好的庞统,最后为何投奔了刘备呢?
首先,东吴人才济济,庞统虽然在东吴被许多人熟知,但他不是本地人,想到得到重用可谓是很难,不然庞统也不会在南郡许多年还是个“功曹”,而且最后就算成为大都督周瑜的“功曹”,他的职位也没有任何变化。
其次,刘备最新占领了荆州,在此之前刘表在荆州只是名义上的掌权人,军政大权基本掌控在“蔡、张、蒯”三家人手中,留给外姓人的职位少之又少。
刘备占领荆州后,手中有刘表的长子刘琦,具有“刘皇叔”这个称呼,做什么都可以名正言顺,他还具备很强的军事才能,很快荆州的军政大权就尽归刘备之手。
刘备和之前掌权的刘表不同,他看重的是人的才华和能力,而不是姓氏和人的所属地域,外姓和外地人只要有才华在刘备这里都可以得到重用,庞看重了这一点,也看了重刘备的潜力。
可庞统投奔刘备之初并没有得到重用,而是只任命他为“耒阳县令”,这和在江东之时的“功曹”差不太多。
这样的情形和庞统投奔刘备的初衷完全不符,不得重用的庞统直接整日饮酒,不理政事,还因此连“耒阳县令”的职位都被罢免。
《三国演义》中说是庞统不理政务,张飞前来一探究竟,可庞统在半日内就批完了堆积的折子,张飞感念其才华,才向刘备举荐了庞统。
但实则是东吴的鲁肃写信给刘备,告诉他庞统可以堪当大任,绝不是只能当县令的料子,诸葛亮也明里暗里的向刘备举荐庞统。
在两人的劝解之下,刘备决定亲自召见庞统,看看他究竟有何才能,互相交谈过后,刘备深觉庞统是个人才,直接任命庞统为“治中从事”。
不久后还提升庞统为“军师中郎将”,地位与诸葛亮平齐,自此庞统才可以大展拳脚。
自此刘备得“卧龙”和“凤雏”两人,在两人的协助之下,刘备直接攻入蜀地,得到了现今的川渝之地,此处地域向来易守难攻,说是兵家必争之地也不为过。
此事也是庞统在历史上留下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么庞统究竟在刘备得蜀中做出了多少贡献呢?
首先庞统打消了刘备内心的顾忌。
刘备顾忌之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攻入蜀地需要大量的兵马,可刚在荆州站稳脚跟的刘备前有和孙权的约定。
后有曹军的虎视眈眈,自己贸然攻蜀,荆州后方空缺,若是荆州被人占领,自己又攻蜀失败,那便一无所有。
顾忌之二,刘备和当时蜀地的掌权者刘璋虽资质平平,但子承父业,在政绩上虽不说有什么突出贡献,但也没有过失。
蜀地的百姓在刘璋的带领下也是安居乐业,强攻蜀地很难,恰好刘璋派人邀请刘备入蜀,这是刘备取而代之的最佳机会,但却担心此举有损自己的名声。
庞统此时对刘备进言,说刘备之所以担心孙权或曹操占领荆州,是因为自己还不够强大,占领蜀地之后,两人也不敢轻举妄动。
对于名声问题,庞统说在乱世之中,不可太拘泥于陈规,自古都是天下之大,能者居之,贤良者得天下亦可更好地造福百姓。
可以说庞统的两番说辞,彻底打消了刘备攻蜀的所有顾虑。
其次,庞统在刘备攻蜀过程中屡次奉献良策,为刘备夺蜀胜利奠定了基础,只可惜庞统没有看到刘备真正入蜀的一天。
事实上,无论庞统的死是精心策划的自杀也好,是性格缺陷导致的死亡也罢,他对蜀国的贡献才是不争的事实。
历史的尘埃已经掩埋了一些事情,但是他的故事还在一代代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