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备为什么不三顾庞统?

刘备为什么不三顾庞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白话三国正史 访问量:4184 更新时间:2024/2/8 19:44:48

刘备在襄阳西南的南漳县水镜庄遇见司马徽,司马徽向他推荐了“卧龙凤雏”两位青年才俊。(裴注《三国志·诸葛亮传》引《襄阳记》)

于是刘备三顾茅庐将诸葛亮请出了山。

那为什么刘备宁愿跑三趟去请诸葛亮,却连试都不试一趟去请庞统呢?

因为他很清楚,此时的庞统是他请不到,也不大敢请的男人!

刘备有能力全面了解卧龙凤雏

在新野时期已投奔刘备的习祯,名在庞统之下,马良之上。(《襄阳记》)而且习祯的妹妹嫁给了庞统的弟弟庞林(裴注《三国志·庞统传》引《襄阳记》),他与庞统是熟悉的。

徐庶与诸葛亮和庞统都是好友,曾向刘备推荐过诸葛亮。(《三国志·诸葛亮传》)

即便在司马徽推荐卧龙凤雏之前,徐庶、习祯未曾向刘备提及过二人,刘备回到新野也会向他们打听。

(徐庶同为诸葛亮、庞统的好友)

所以,刘备在三顾茅庐前,肯定已经将诸葛亮、庞统了解得清清楚楚,并判定请不到庞统,因为思想的冲突也不愿意去请,把全部精力全部放在了有机会请到的诸葛亮身上。

而刘备不愿意请庞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

庞统已是刘表的南郡功曹
后(南)郡命(庞统)为功曹。--《三国志·庞统传》

在司马徽、庞德公、庞统度过了汉水泛舟那段最畅快欢乐的时光(《水经注·沔水》)后,司马徽从鱼梁洲上搬到了水镜庄,庞统也从襄阳去了郡治所江陵赴任。

他已被任命为南郡的郡功曹,相当于太守的秘书长,不但负责整个南郡的人事选拔和赏罚,还协助太守处理郡中及诸县的一切事务。

虽然只是太守的佐吏,但权力却非常的大。

而且南郡又是刘表州治所襄阳所在的最富庶的一个郡,这里的郡功曹的权利比其它郡更大。

(庞统在江陵为南郡功曹)

当时只有一个小小新野县的刘备,能给庞统这么大的权力吗?

此时的刘备只不过是为刘表看守门户的客将,庞统凭什么会同意舍弃已拥有的大权利,而投靠看不到未来的刘备呢?

另外,庞统毕竟是刘表手下的官吏,刘备如果直接挖墙脚,引起主人刘表的不满的话,恐怕连安身之所都难保了。

庞统与刘备思想主张有冲突

从184年黄巾起义开始,北方风云变幻,战乱不断,献帝被几经易手,汉室和皇帝沦为了权臣曹操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工具。

而南方的荆、扬、益、交四州战乱较少,相对太平。

看到北方的乱,而成长于较安宁的南方的年轻一代,怎么会欢迎那北方搏杀出来的嗜血枭雄的统治?怎么还会对那个他们几乎没有感受过的汉室有感情?

(北方战火连年)

他们看到相对稳定的南方的人们明明比北方百姓生活得更好,为什么不能将这种好生活继续下去?

汉室既然有名无实,为什么不能建立一个新的统治秩序?为什么不可以建立一个新的有蓬勃生机的新的王朝?

于是,江东的周瑜鲁肃孙权一拍即合,诞生了榻上策,谋求划江而治称帝建立新的王朝,再伺机北伐一统。(《三国志·鲁肃传》)

于是,诸葛亮劝孟公威:北方人才多得很,南方更可以一展抱负尽情遨游,何必一定要回北方故乡呢?(裴注《三国志·诸葛亮传》引《魏略》)

连受忘年交崔州平忠汉思想熏陶,生长在南方的诸葛亮年轻时仍对汉王朝的统治摇摆不定,直到遇见了刘备叔叔,才坚定恢复汉室的理想。

(南方年轻人对汉统认同感不强)

庞统所代表的荆州士族年轻一代,又何尝不受这种思潮的影响呢?

于是,老一辈对朝廷有认同感的襄阳大族的蔡瑁、蒯越,以及韩嵩等名士带着荆州刺史投降了曹操,庞统不认同,没有投降曹操。

(刘)备别立营于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刘)备。--裴注《三国志·先主传》引《江表传》

于是,沦陷在襄阳、江陵的刘表南郡旧部官吏、士人很多都跨过长江,到公安投奔主张恢复汉室的刘备,庞统也不认同,也没有投奔刘备。

(荆州士族的三种思想主张)

庞统及一部分年轻荆州士族,持有与两拨老一辈都不同的第三种思想主张。他们在曹操统治南郡时期摆烂不出仕,在迷茫中等待与他们思想相契合的主张。

直到等到周瑜成为南郡太守,庞统再度成为其郡功曹,被其重用。(《太平御览》卷二百六十四引《荆州先德传》)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庞统从思想上根本不认可刘备的恢复汉室主张,并以南州冠楚的声望聚集了一批簇拥者,刘备几乎是不可能改变庞统的思想,让他跟随自己的。

总结

人最难改变的是思想,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诸葛亮没有出仕,思想主张尚在摇摆,刘备三顾茅庐可以争取,并影响他的思想。

而庞统建立新秩序的思想已经确立,而且还有一批追随者,是无法将他同化的,而且刘备无法给予庞统现在已拥有的权利,也不能挖刘表的墙脚。

刘备知道自己无法说服庞统,也不愿意去请他。因此,别说三顾庞统,连试都没去试一次。

徐庶也是明白这一层的,所以只给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没举荐庞统。

当然,刘备携民逃往江陵,半路遭遇当阳之败而没能达到。错失了在江陵的庞统,因同样反对投降曹操,大敌当前自动加入刘备集团的机会。

更多文章

  • “凤雏”庞统为何轻易殒命落凤坡?看看他投奔刘备后都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刘备,庞统,凤雏,诸葛亮,周瑜,孙权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中国的四大名著在文坛上的地位一直举足轻重,受千万读者追捧。读三国者皆知“卧龙”和“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这句话,可多数人只知“卧龙”是诸葛亮,不知“凤雏”是庞统。皆知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知其草船借箭、空城计、围魏救赵的才华谋略,东吴的大都督周瑜也发

  • 法正、庞统和诸葛亮有本质区别:他们若在,能否帮刘备一统三国?

    历史解密编辑:半壶老酒半支烟标签:庞统,诸葛亮,刘备,法正,曹操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是宋朝诗人陆游《书愤五首》中的名句,但是在汉末三国时期,刘备显然不这么看,他进取西川和争夺汉中,带的参谋长分别是庞统庞士元和法正法孝直。曹操在汉中失利后,对法正的军事才能给予了高度评价:“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法正帮刘备以益州为根据地夺取了汉中,而益州

  • 刘备入川带庞统,而不是诸葛亮的四个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白话三国正史标签:刘备,庞统,周瑜,孙权,汉朝,三国,诸葛亮,天文学家,五虎上将

    刘备待诸葛亮比庞统更亲近,但入蜀时刘备带上的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大方面:一、庞统表现出更强烈的取蜀意愿益州别驾张松劝刘璋,请刘备入蜀抵抗张鲁。于是刘璋派军议校尉法正,带四千人马来荆州请刘备,法正悄悄告诉刘备这是吞并益州的机会。(《三国志·法正传》)刘备尚在犹豫,担心因此而失信义于天

  • 庞统临终前劝说刘备:“主公被孔明所惑矣”,这话背后有何深意?

    历史解密编辑:网综娱乐标签:庞统,刘备,曹操,蜀汉,三国,诸葛亮,五虎上将,孔明(艺人)

    简介《出师表》是诸葛亮为他的继任者刘禅写的一篇文章。整篇文章都提到了“兴汉还都”的忠告。同时,在《出师表》中,诸葛亮也表达了忠心报国的决心。想必大多数人都听说过《出师表》。本文既不诉诸华丽挑衅的辞藻,也不引用陈旧典故。真挚而感人。这篇课文后来被选入了九年级的语文课本。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读懂这段文

  • 落凤坡中箭的如果是诸葛亮,庞统能不能打败司马懿,一统三国?

    历史解密编辑:绿野萍踪标签:庞统,蜀汉,汉朝,诸葛亮,司马懿,落凤坡,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陈寿说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诸葛亮是治世良才,仅次于管仲、萧何,但统兵打仗却不是诸葛亮所擅长的。说到庞统,仅军事才能而言,似乎要高于诸葛亮,陈寿认为,庞统“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庞统的军事才干,与曹操第

  • 庞统原来是东吴的卧底,刘备和诸葛亮,只是看破没说破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庞统,刘备,诸葛亮,孙权,周瑜

    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争霸可谓是群雄逐鹿,英雄辈出,除了赵云黄忠等武艺高强的大将军之外,效力于君主的谋士也在三国时期大放异彩,诸葛亮作为第一谋士在刘备身死之后力挽狂澜更是令人钦佩。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庞统的知名度虽然不如他,但是庞统的存在也决定了三国时一段时间的走势,他被孔明称之为“百里之才”,他也帮助

  • 从刘备免庞统的官,看庞统的性格弱点

    历史解密编辑:白话三国正史标签:刘备,庞统,孙权,周瑜,三国,蜀汉,汉朝,诸葛亮

    庞统才不在诸葛亮之下,然而他的性格弱点,注定了他无法与诸葛亮比肩,他的死正是这种性格的必然。摆烂被免先主领荆州(借到南郡),(庞)统以从事守(代理)耒阳令,在县不治,(被)免官。--《三国志·庞统传》周瑜死后,庞统继续在新任南郡太守程普手下做功曹。刘备借到南郡后,因庞统与江东本地集团结交,孙权不敢用

  • 庞统临死前,看清刘备真面目!宴席上提醒魏延,可惜魏延没懂

    历史解密编辑:温知乎标签:庞统,刘备,魏延,孙权,汉朝,三国,曹操手下

    前言三国时期英年早逝、最令人惋惜的人物,一定会有很多人最先想到命丧“落凤坡”的蜀汉谋士——庞统。的确,与“卧龙”先生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庞统,无疑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谋士之一,而他在事业上升期英年早逝,令后人叹息不已。尤其是在后来的历史中,蜀汉政权因为缺少独镇一方的人才,而导致复汉大业功亏一篑时,更是

  • 攻下涪城后,庞统终于看透刘备假仁假义嘴脸,悄悄提醒孔明要小心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刘备,庞统,诸葛亮,魏延,黄忠,刘禅

    刘备凭着一己之力,最终开拓疆土,成就一方霸业。虽如此,但是刘备这辈子仍然有好几件事情做得并不是那么漂亮。众所周知,刘备对外宣称一直以“仁义之君”自居。而且他所做的事情也似乎都是正道,匡扶汉室,惩奸除恶,这就是刘备的日常。但是呢,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公元221年9月刚刚在过完炎热的夏天之后,刘备

  • 庞统见孙权和刘备都被嫌“长得丑”,他若投靠曹操,结果会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庞统,孙权,刘备,曹操

    庞统见孙权和刘备都被嫌“长得丑”,他若投靠曹操,结果会如何?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我们有时候会遇到一个提问:“在三国人物中,有谁曾经与曹操、孙权、刘备三人都有过交谈?”乍看起来,三国人物那么多,与三位枭雄都曾经说过话的人物肯定不少。其实不然,这样的人非常之少,如果检点起来,只有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