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其貌不扬,颜值极低,刘备评价为“一表非俗”;
曾有人能力超群,与诸葛媲美,徐庶称赞为“卧龙凤雄,得一而可安天下”;
曾有人投奔曹刘孙三家门下,都没当上大官,最后投奔刘备,刘备派他到荆州,从事守耒阳令。
他,便是庞统,卓尔不群,足智多谋,是世间不可多得的谋士。名声大噪,可仕途坎坷,连愿意三顾茅庐请诸葛先生出师的刘备都不重用他,甚至因其政绩不佳,刘备差点想罢免其官职,最后被鲁肃制止,究竟为何如此。观其生平与当时的环境,得到粗略的见解。
庞统博学聪慧,人品高尚,青年时已名声显赫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为东汉末年庞德公之侄。年少憨厚淳朴,少与人交往。直至二十岁时,庞德公让其拜访当时的名士司马徽。
恰遇司马徽在树上摘桑叶,庞统便在树下与其交谈,两人交谈甚欢,从白天一直到晚上,可见年仅20岁的庞统已经学问渊博,司马徽也对其赞叹不已,评价道“庞德公确实有知人之明,庞统确有与众不同之处!”并称其为南州士子的翘楚。
庞统名声渐显,此后许多名士与其交谈,初露锋芒。其为人也注重伦理道德,十分具有修养,而且他很擅长使用溢美之词来评价他人。虽说庞统其貌不扬,可他却有一张好嘴和一颗通透的心。
抓住人性的光辉,当一个人的善举被赞扬的时候,便会再接再厉这一点,他评价他人的时候都会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为中肯之言,更不畏承认自己的不足。
史书中是这么记载的,在周瑜病逝,庞统前去祭拜之时,东吴的名士陆绩、顾邵、全琮听闻庞统前来,便与他谈论天下名士。庞统说:“首先,陆绩就仅剩搬运的脚力了,而顾邵就只能负重前行了,全琮智力欠佳,但三人都为当代名士,也是很不错的了。”
有人看热闹不嫌事大,便问他说:“按你这么说,陆绩才能最高吗?”庞统巧言道:“搬运虽然厉害,但只能负载一人。
但负重前行一日能走三百里,所负载的又岂止一人!”顾邵又问庞统说:“你素来以知人出名,那依你看来,我和你谁才能更高?”庞统再接着说:“若以教化世俗,荐举人物来说,我不及你;但论辅佐帝王的奇谋秘策,我比你好。”
陆绩、顾邵、全琮对庞统中肯得当的夸奖很受用,便从此与庞统交好。古书记载恰可体现出庞统的毒舌但又包容的一面,他对陆绩、顾邵、全琮的评价都是给一巴掌再给把枣吃的类型,让对方委婉地意识到自己不足,又保持双方友好,长此以往名声大振。
刘备麾下人才渐满,此时已分天下
周瑜逝世后,庞统投靠到刘备麾下。此时已分天下,趋于安稳,刘备虽求贤若渴,但其团队文有诸葛亮,武有关张赵云,已无在当初困境时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迫切与执着。
再者,庞统不仅隐藏自己凤雏的名声,而且只拿出了鲁肃的推荐信,未拿出诸葛先生的信,这使得刘备在初见庞统时并未知其名声,仅通过庞统以匿名的形式参加刘备举办的招揽人才考试,并拔得头筹这一优秀成绩来安排县令一职。
在客观原因来说,刘备一开始只让他当一个小县令和庞统的隐瞒有一定的关系,就好像我们求职的时候,简历都是自己获得的奖项,做出来的成绩,让招聘单位一看简历就被吸引。而庞统的这一做法很明显就是吃了亏。
有重用诸葛亮一事为前车之鉴,刘备不敢轻举妄动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后便委以重任,这让张飞、关羽心生芥蒂,毕竟他们对诸葛亮都不熟悉,只是刘备执意请诸葛出山,并重用他,让他担任第一个正式官职军师中郎将,后任丞相,位于张飞关羽之上。
而两人和刘备曾举酒结义,留下桃园三结义的佳话,一起同生死,共患难,是出生入死的好兄弟,虽钢铁男儿不拘小节,但仍对刘备与诸葛的关系有所不满。后来他们每次向刘备告状,刘备都得经过一番调解。这也让刘备在任用庞统时有所顾虑,若贸贸然委以重任,则难以稳定老将的军心。
在有消息称庞统做小县令时不务正业,他速速派张飞去核实,待张飞证实其为虚假消息时,并传来喜讯,庞统短短两天处理好政务,再加上诸葛亮与鲁肃的劝诫,刘备才放心重用庞统。
古书中曾记载,备曰:“今天和我水火不容的是曹操,曹越着急拿下,我就要越悠闲;曹操以暴示人,我就要以仁义取天下;每次与操反着来,事情都可以办成。如今为了小利益而失信于天下,我才不选择这样做”统曰:“权势变幻莫测,不能一味地退缩。不背叛国君夺取天下,而是遵循常理治理国家,符合仁义,又有什么诟病呢。如果今儿不取下,他日将再无机会。”备遂行。
在夺取益州一战中,刘备乃为仁义之士,犹豫不敢取益州。而张飞关羽两人私下洽谈也是尤为困惑,庞统前来解答了他们的疑惑,点出其中的要害,让两人恍然大悟,更佩服庞统。随后向刘备建议,庞统的意见中肯,既对我方有利,又保全刘备的仁义。可见庞统的才智过人,更体现刘备对庞统的信任。
庞统虽足智多谋,才智卓绝,但急躁傲气
其次就是庞统的自身原因,性格急躁,急切的想达到自己的目标。例如他急切的想让这个世界变好,对好人好事大力的赞扬,古文如此记录到“当今天下大乱,好的风尚又很少,好的人很少而坏的人很多。
我想的就是振兴风俗,扬倡道业。如今评价别有大部分都是夸大之词,但仍有一半是真话,这样可以将美好的道义传颂出去,使有志者自励。”他心怀大志,但又迫切地实现愿望而常常夸大其词去称赞他人。
名声在外显赫,但人气不足。而刘备恰恰是看重实在的人,厌恶夸夸其谈的人。再如在夺取益州战役的胜仗后,刘备在涪城召开庆功宴会。酒席上,庞统见刘备胜战骄傲,不顾刘备的面子,当众顶撞刘备,责备刘备所为并非仁者的兵马该做的。
急性子还体现在他临死前的一战上,雒城相当难攻下来,庞统觉得一直拖下去也不是办法,急躁的他亲自率领军队攻城,并以此鼓舞士气,以便尽快拿下城池,没有想到就在此时,一支箭飞来,葬送了性命,年仅35岁。一时的急躁,毁了英才的一生,可谓让人唏嘘不已。
庞统的名气很大,才华横溢,为何刘备只让他当个小县令呢?归根结底,与庞统自身的急躁性格和刘备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关,差了天时地利人和,最终落得英年早逝的境地,令众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