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8年,历史有名的赤壁之战发生后,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建立魏国;
次年,刘备称帝,建立蜀国;
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
三大政权的发展壮大都与各自的文臣武将息息相关,那么曹魏郭嘉、蜀汉庞统、东吴周瑜,他们谁的死对三国鼎立的局面影响最大呢?
郭嘉,何许人也?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士,是曹操帐下五大谋士之一。
郭嘉原在袁绍帐下做谋士,后来转投了曹操,在曹操横扫北方的战争中偶有表现,被曹操封为洧阳亭侯。
只可惜郭嘉身体孱弱,时有病痛,随曹操征战乌丸的时候病逝了,年仅三十八岁。
郭嘉虽然聪明,但在曹操账下不是最重要的谋士。众所周知,曹操最依仗的人是荀彧,所以郭嘉对于曹操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
郭嘉最著名的可能是他的著作《十胜十败论》,这部作品把曹操一顿吹嘘,大概意思是无论曹操怎么出兵,都能够打败袁绍。
曹操看了此书,自然是十分欢喜。
拍马屁的话谁都难以拒绝,可这部书马屁拍得很是过分,连曹操本人都不好意思说到:“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原来这么强大!”
但是当曹操真正开始攻打袁绍的时候,郭嘉却隐身了。
只是充当了一个谋士的身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建议。
所以郭嘉的职位也是数年如一,不曾变动,去世的时候仍是军祭酒。
在曹操账下有名的谋士当中,实在是不算高。
赤壁之战过后,有人曾说,如果有郭嘉,就不会有曹操赤壁大败。
这话实在是有点高看郭嘉了,即使郭嘉不在,曹操还有程昱、董昭、刘晔、蒋济等谋士,就算加上他,也很难对赤壁之战的战果产生影响。
还有人曾说过,郭嘉死后,曹操放声大哭。
这能看出郭嘉的重要性么?
其实不然,曹操本人是个非常豪放且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人,曾经因为很多事情都曾大哭过。
郭嘉的死,曹操伤心的不过是少了一个一起吹牛的酒友罢了。
“卧龙凤雏”是世人对诸葛亮和庞统的称呼,可见庞统的地位,至少是跟诸葛亮齐名的人物。
庞统出山之后,先是到了周瑜的帐下为官。在东吴混了几年之后,虽然得到了好名声,但是并未得到重用。
可是有了名声就有了敲门砖,后来在诸葛亮的引荐下,庞统开始给刘备做军师。
那么庞统之死对刘备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
庞统在刘备手下为官时,干的还是谋士的活。
但恰恰刘备缺的就是谋士,刘备手下武有五虎上将,治世文才却少之又少,能叫得上名字的不过法正、黄公覆等寥寥数人。
庞统死后,接任他的正是法正,可惜法正也早早逝世。
导致刘备举大军伐吴的时候身边没有像样的谋士,结果在夷陵大败而归。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曾感慨道: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由此可见,庞统正是刘备苦苦等待的谋士。
失去了庞统,对蜀国的政权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庞统之于刘备对比郭嘉之于曹操,很容易就能看出,庞统的重要性更大一些。
《三国演义》中,周瑜被诸葛亮三气而亡,其实这只是小说中的情节。
真实的周瑜到底有多厉害呢?
赤壁大战之前,东吴大部分的文臣武将都认为很难取胜。
更有甚者,在家中收拾行装,准备随时投降曹操。
就在举国慌乱的时候,周瑜回来了。他一到,就坚定地说道:“要打,而且能够打赢。”
由于周瑜在吴国的影响力非常大,这给了很多人信心。
后来事实证明,确实打赢了。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周瑜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据史料记载,周瑜早早就向吴王孙权提出分治刘备的策略,即是将刘备和关羽张飞分开,不给刘备土地的同时,去攻打关羽张飞。
将蜀国的文臣武将分开而治,这一招很是毒辣,只不过这个计策因为孙权不同意最终没能实现。
这时候的孙权刚继位不久,在朝中还没有自己的根基。
而周瑜军功无数,威名响彻江东。
这对孙权的统治有较大的影响,他害怕周瑜有朝一日有异心,他自己根本控制不住,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面都会暗地里制约周瑜。
后来,周瑜又建议吴王拿下蜀地,进而吞并汉中,而后图谋北方。
孙权非常赞同这个计谋,但是天妒英才,周瑜还未出军就病死了。
如果周瑜这个计谋得以完成,那么就没有后来刘备攻取西川拿下汉中,晋位汉中王的事情了。
由此可见,周瑜的死足以对三国的大局面产生影响。
曹操失去了郭嘉,只不过是众多谋士中少了一人;
蜀国失去了庞统,却导致蜀汉的颓败;
而周瑜的死亡,则是对三分天下的局面产生影响。
周瑜在东吴的影响力比吴王还大,如果周瑜不死,吴国定会越来越壮大,那三国的走向将难以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