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黄帝曾用玉制作“神器”?现在还能找到吗?

黄帝曾用玉制作“神器”?现在还能找到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玉雕匠人卫喜珍 访问量:1865 更新时间:2024/1/21 22:11:29

说到玉石,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非常知名的“和田玉”,那么和田玉最早流入到中原是什么时间呢?而那著名的“玉石之路”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如果想简明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与一个人分不开的,这个人就是我们的老祖宗——黄帝。在战国后期阶段,有一本名叫《越绝书》的著作,在这本著作当中有一篇叫“论剑篇”的文章。

当时呢是风夫子正在跟楚王阐述兵器的发展史,而在风夫子的介绍过程当中,有一个事儿比较值得关注,那就是在铜兵器向铁兵器的过渡过程里,有一个玉兵器时代出现了,而把玉兵器时代带到中原里来的恰恰是黄帝。黄帝早期时候是在昆仑山居住生活的,他对于昆仑山的美玉极为熟悉,所以利用它的优势,制作了极其大量的当时能够用得上的工具和兵器,我们叫做“玉兵”和“玉神”。

黄帝在昆仑山长时间的居住以后,源自一些环境变化的影响,迫不得已地开始慢慢带着这些玉兵、玉神以及所有的族人,由西向东的往中原方向迁徙。当时在这个过程里,黄帝不只是传播了他的游牧文化,同时还把玉石文化传播开来。而最后迁徙到了哪里呢?那就是大家极其熟悉的“中原逐鹿”,到了这里以后,就与早期便生活在这里的炎帝部落,以及一直将游猎为主要生活方式的蚩尤部落交汇在一起了,在这里三个部落进行交融、碰撞。非常有趣的是,这三个部落全都能够产出玉石,又全具有玉石文化,并且全部具备玉兵玉神。

我们甚至脑海里能出现那个画面,在五千多年以前,聚集在一起的三个部落的首领,搞出一个斗玉大会的场景,黄帝带着昆仑山的美玉pk,以昆仑山美玉的美艳程度,所产出的和田玉完全能够让另外两个部落甘拜下风、心服口服的!“以玉为兵、以玉为神”是黄帝所倡导的文化体系,在当时的生活状态当中这种文化逐渐地形成,而为了传播这个概念,那就需要大量的和田玉了,哪里能够提供那么大量的和田玉呢?那便是需要从昆仑山大量地将玉石运输到中原,从而来促进玉石文化的发展,而“玉石之路”就此便形成了。

由于历史太过久远,所以玉石之路的路线没有非常具体的划分,但是由专家们的探究而发现,由昆仑山的北路出发,一直到中原逐鹿的位置,便是最早的玉石之路。在这个时候也冒出了一个问题,有历史记载的和田玉是什么时候开始流入到中原的呢?因为有所记载,所以这个时间段是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到五千年以前的。大家都知道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所以便能算出和田玉流入到中原最起码有五千年的时间!而从此以后,属于中国的玉文化也开始形成!

由此可见中国的玉文化是极其令人感叹的,在以石器为主要的生产工具的基础上,人们慢慢地发现这种玉石的品质和价值,它跟平时遇到的普通石头不一样,玉石更精致也更漂亮,所以之后人们就将玉石赋予了一种人格化的含义。最有名的是《诗经》里的一句诗:“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很多人也以此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冰清如玉、玉洁冰清,一个有玉一般德行的人,所谓“玉一般德行”就是孔老夫子所说的“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而在玉石文化当中分为五大类别:珪、璧、瑗、玦、环。

出访某国家时,使者就要拿着珪,这是经过授权的,珪可以说是一种凭证。玉珪是有着长方形的外形的,上面尖下面方,素面较多。

拜访一些贤能之士,使者需要拿着的是璧。玉璧当中还划分为大谷璧、大璧以及蒲璧。它的表面上没有较多的修饰,素雅是比较大的特点,器形也比较简单一些。

召见大臣的时候就得拿着瑗了。我们在古装剧里会经常看见这种瑗的形状,它就是大圆形的,在其中间的位置有个洞,扁圆环形是它的特征。它的保养尤为重要,忌讳极其地多,不能有污渍、还怕火、怕冰、也怕姜水、切记不能发生碰撞。

如果要处置哪一位大臣,和谁要断绝君臣关系,就要拿着玦。在形状上它就能说明这个特质,玦是一个有着缺口的圆,不完整的圆形。而历史上大家比较熟悉的范增,每天佩戴的就是玦,但他不是每天都为了赴鸿门宴才佩戴的,而是平时的时候每天都会佩戴,其目的就是用玉玦来时刻给自己敲警钟,提醒自己要敢于决断,要多谋,更要善断。

与谁要恢复关系,那就拿上环。对方一看你拿着的东西,就明白你的意思了,有一种仪式感。古人也是非常可爱,他们会用一些不同的玉器来表达不一样的含义,也是想随时能够提醒自己一些为人处事的方法。

由此可以见得,在历史的长河当中,处于文化主导地位的一直都是“玉器”,玉器的身上承载着这些先人们的无限智慧以及文化遗产,而我们后人在了解这些玉石文化的同时,更要守护这一项宝贵的文化成果。

标签: 黄帝和田玉玉器玉石美玉

更多文章

  • 黄帝内经通义解读五脏别论

    历史解密编辑:何苦登楼觅闲愁标签:三焦,五藏,六腑,水谷,精气,黄帝内经,五脏别论

    心如明镜台,肝似青松立。脾藏万卷书,肺卧彩云间。肾藏天地气,五藏共一体。千古风流事,尽在诗词里。在古老的华夏文明中,五脏别论被誉为医学的瑰宝。五藏,即心、肝、脾、肺、肾,共同组成了生命之根。我们将从这神秘的五藏世界,探寻生命的奥秘与无穷智慧。五藏之首,心,是生命的动力之源,负责输送气血,维持生命的活

  • 直播:壬寅(2022)年中国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

    历史解密编辑:金台资讯标签:黄帝,祭典,大典

    点击观看直播10月4日,壬寅(2022)年中国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在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举办。祭典以“四海同心祭始祖,‘两个先行’启华章”为主题,着力营造“四海同心、万众一心”的浓厚氛围,共包含长号鸣天、击鼓撞钟、敬上高香、敬献花篮、敬献美酒、恭读祭文、行鞠躬礼、高唱颂歌、乐舞告祭9项仪程,并围绕“通

  • 黄帝内经最经典的五句话

    历史解密编辑:时光挥笔墨标签:黄帝内经,养生之道,养生,阳生,译文,阴长

    《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主要讲的是人体根据四季变化的养生方法,生病后如何调理等等。里面的医学思想放在今天依然适用,是我们传统文化里不可多得的瑰宝。了解黄帝内经里的经典语句,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养生小知识,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能让我们受益匪浅。黄帝内经最经典的五句话:1、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出处

  • 全球华人为何热衷拜黄帝?因为黄帝精神就是民族精神!

    历史解密编辑:豫记标签:黄帝,蚩尤,神农氏,中华文明,炎黄子孙,全球华人,神话传说

    连日来,世界各地炎黄子孙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拜祖热潮——先是4月2日,由海外炎黄文化传承基金会主办、美国华商总会协办的“第八届海外炎黄子孙拜祖大典”在旧金山市府广场隆重举行。很快,4月8日,泰国泰华侨团、商会首长及各界嘉宾、人士、代表等三百多名华人华侨聚集一堂,在首都曼谷虔诚恭拜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紧

  • 炎黄国医传奇:黄帝的老师歧伯

    历史解密编辑:炎黄国医吴越标签:神明,岐伯,黄帝内经,帝王世纪,炎黄国医传奇

    岐伯是传说中上古时代的医学家,是黄帝的大臣、太医。他曾向神农时代的名医僦贷季学习医学,特别是学习望色之诊和脉诊。僦贷季对望诊、脉诊颇有研究。《路史》记载:“神农命僦贷季理色脉,对察和齐摩踵,砸告以利天下而人得以缮其生。”《素问‧移精变气论》中有一段关于僦贷季精通望诊及脉诊的叙述:黄帝说:“我希望在遇

  • 上古涿鹿之战,黄帝炎帝蚩尤的地盘在哪?

    历史解密编辑:地图帝标签:黄帝,蚩尤,炎黄,上古,山西,炎帝,神农氏,涿鹿之战,神话传说

    在距今大约4600年前,炎黄联盟与蚩尤部落爆发了一场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战役,史称“涿鹿之战”。后世在口口相传中,逐渐为其增添了许多神魔色彩,诸如蚩尤“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黄帝相邀多位神仙助战,不过据此将其归为神话未免有失偏颇。上古时期虽未留下文字,但类似“涿鹿”这样的大事件,如果从地缘的角度去分析

  • 黄帝《阴符经》全文 | 独家校正

    历史解密编辑:哲医论坛标签:道家,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

  • 华夏之光耀古今 名家纵论黄帝文化

    历史解密编辑:豫记标签:黄帝,五帝,上古,夏代,中华文明,华夏之光,神话传说

    编者按“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中原是黄帝出生并创立伟业之地,黄帝是黄河文明的缔造者,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华夏之光耀古今,黄河文化、黄帝文化、黄帝故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蕴含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成为华夏儿女认同亲近的民族标识、炎黄子孙团结联合

  • 黄帝内经:地之“五味”对人的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炎黄国医吴越标签:三焦,五味,上焦,中焦,宜食,黄帝内经

    五脏宜食的食物导读语:五脏适合的五味、五谷、五肉、五果、五菜等。《上卷素问篇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原文: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豕肉、栗、藿皆鹹。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 华夏子孙同尊黄帝 黄帝之子姓苟还是姓荀?

    历史解密编辑:中新社华舆标签:黄帝,孔甲,苟姓,荀姓,敬姓,神农氏,华夏子孙

    前段时间,重庆市一“苟”姓女子,申请改姓为“敬”,这一事件登上热搜,引起社会关注。苟姓是古姓,源流极长,却因谐音问题,带来现实困扰。2005年,河南省登封市十几户苟姓居民就因同样的原因申请改姓。这些年间,不断传出此类改姓之事。俗话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寻根问祖,追姓溯源,一姓的历史,见证了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