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黄帝内经通义解读阴阳别论

黄帝内经通义解读阴阳别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何苦登楼觅闲愁 访问量:1142 更新时间:2024/2/2 2:43:15

中医有个特色的诊疗手段,把脉。只见医生手往患者寸口一搭,不消多时,身体哪里疼痛,症状表现便说个十之八九,十分神奇。

那么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只观察血脉的流动就能感应出身体内部脏腑的病变,人体这太生命仪器的精密程度真是超乎想象,一起来看看黄帝内经讲的经脉缘由。

先看原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谓?

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凡持真脉之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㾓;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阴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

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结阳者,肿四肢。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辟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解读:黄帝问道:人有四经十二从,这是什么意思?

歧伯回答说:四经,是指与四时相应的正脉象,十二从,是指与十二个月相应的十二经脉。脉有阴有阳,能了解什么是阳脉,就能知道什么是阴脉,能了解什么是阴脉,就能知道什么是阳脉。

阳脉有五种,就是春微弦,夏微钩,长夏微缓,秋微毛,冬微石。五时各有五脏的阳脉,所以五时配合五脏,则为二十五种阳脉。

所谓阴脉,就是脉没有胃气,称为真脏脉象真脏脉是胃气已经败坏的象征,败像已见,就可以断其必死。

所谓阳脉,就是指有胃气之脉。辨别阳脉的情况,就可以知道病变的所在;辨别真脏脉的情况,就可以知道死亡的时期。

三阳经脉的诊察部位,在结喉两旁的人迎穴,三阴经脉的诊察部位,在手鱼际之后的寸口。一般在健康状态之下,人迎与寸口的脉像是一致的。辨别属阳的胃脉,能知道时令气候和疾病的宜忌;辨别属阴的真脏脉,能知道病人的死生时期。临证时应谨慎而熟练地辨别阴脉与阳脉,就不致疑惑不绝而众议纷纭了。

凡诊得无胃气的真藏脉,例如:肝脉来的形象,如一线孤悬,似断似绝,或者来得弦急而硬,十八日当死;心脉来时,孤悬断绝,九日当死;肺脉来时,孤悬断绝,十二日当死;肾脉来时,孤悬断绝,七日当死;脾脉来时,孤悬断绝,四日当死。

一般地说:胃肠有病,则可影响心脾,病人往往有难以告人的隐情,如果是女子就会月经不调,甚至经闭。若病久传变,或者形体逐渐消瘦,成为“风消”,或者呼吸短促,气息上逆,成为“息贲”,就不可治疗了。一般地说:太阳经发病,多有寒热的症状,或者下部发生痈肿,或者两足痿弱无力而逆,腿肚酸痛。若病久传化,或为皮肤干燥而不润泽,或变为颓疝。

持脉之道,须明常变。凡众人之脉,有素大素小,素阴素阳者,此其赋自先天,各成一局也。邪变之脉,有倏缓倏疾,乍进乍退者,此其病之骤至,脉随气见也。故凡诊脉者,必须先识脏脉,而后可以察病脉;先识常脉,而后可以察变脉。于常脉中可察人之器局寿夭,于变脉中可察人之疾病吉凶,诊家大要,当先识此。

一般的说:少阳经发病,生发之气即减少,或易患咳嗽,或易患泄泻。若病久传变,或为心虚掣痛,或为饮食不下,阻塞不通。

阳明与厥隐发病,主病惊骇,背痛,常常嗳气、呵欠,名曰风厥。少阴和少阳发病,腹部作胀,心下满闷,时欲叹气。太阳和太阴发病,则为半身不遂的偏枯症,或者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或者四肢不能举动。

脉搏鼓动于指下,来时有力,去时力衰,叫做钩脉;稍无力,来势轻虚而浮,叫做毛脉;有力而紧张,如按琴瑟的弦,叫做弦脉;有力而必须重按,轻按不足,叫做石脉;既非无力,又不过于有力,一来一去,脉象和缓,流通平顺,叫做滑脉。

阴阳失去平衡,以致阴气争胜于内,阳气扰乱于外,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下厥上逆,浮阳熏肺,发生喘鸣。

阴之所以不能生化,由于阴阳的平衡,是谓正常。如果以刚与刚,则阳气破散,阴气亦必随之消亡;倘若阴气独盛,则寒湿偏胜,亦为刚柔不和,经脉气血亦致败绝。

属于死阴的病,不过三日就要死;属于生阳的病,不过四天就会痊愈。所谓生阳、死阴:例如肝病传心,为木生火,得其生气,叫做生阳;心病传肺,为火克金,金被火消亡,叫做死阴,肺病传肾,以饮传阴,无阳之候,叫做重阴;肾病传脾,水反侮土,叫做辟阴,是不治的死症。

邪气郁结于阳经,则四肢浮肿,以四肢为诸阳之本;邪气郁结于阴经,则大便下血,以阴络伤则血下溢,初结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经阳经都有邪气郁结,而偏重于阴经方面的,就会发生“石水”之病,少腹肿胀;邪气郁结于二阳(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则肠胃俱热,多为消渴之症;邪气郁结于三阳(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则多为上下不通的隔症;邪气郁结于三阴(足太阴脾、手太阴肺) ,多为水肿膨胀的病;邪气郁结于一阴一阳(指厥阴和少阳)多为喉痺之病。

阴脉搏动有力,与阳脉有明显的区别,这是怀孕的现象;阴阳脉(尺脉、寸脉)具虚而患痢疾的,是为死症;阳脉加倍于阴脉,当有汗出,阴脉虚而阳脉搏击,火迫血行,在妇人为血崩。

三阴(指手太阴肺、足太阴脾)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二十天半夜时死亡;二阴就(指手少阴心、足少阴肾)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十三天傍晚时死亡;一阴(指手厥阴心胞络、足厥阴肝)之脉俱搏击于指下,而鼓动过甚的,三 ​​天就要死亡;三阴三阳之脉俱搏,心腹胀满,阴阳之气发泄已尽,大小便不通,则五日死;三阳(指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之脉俱搏击于指下,患有温病的,无法治疗,不过十日就要死了。

明代医师张景岳言:持脉之道,须明常变。凡众人之脉,有素大素小,素阴素阳者,此其赋自先天,各成一局也。邪变之脉,有倏缓倏疾,乍进乍退者,此其病之骤至,脉随气见也。故凡诊脉者,必须先识脏脉,而后可以察病脉;先识常脉,而后可以察变脉。于常脉中可察人之器局寿夭,于变脉中可察人之疾病吉凶,诊家大要,当先识此。

更多文章

  • 黄帝有熊氏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熊氏,蚩尤,神农氏,黄帝

    《史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yì)五种,抚万民,

  • 拜黄帝,吃瓦片,喝童子尿,看完《后浪》我找到了中医祸根的源头

    历史解密编辑:电影大菠萝标签:偏方,黄帝,西医,医学,童子尿,一个中医世家

    丁简兮因车祸脊柱受损导致下肢瘫痪。祝霞带着女儿访遍名医无果,因脊骨一旦受损压迫神经而截瘫几乎是不可逆的。最终这对母女找到任教授(吴刚饰)的岐伯中医馆寻求脊柱康复的希望。没曾想任新正还真给出了治疗方案。只不过任教授给开的这个方子确实有些匪夷所思,三百年以上老宅灶头上面的瓦片用童子尿浸泡21天,磨碎之后

  • 黄帝的真面目是怎样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史料证明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小囧萌宠标签:蚩尤,伯益,黄帝,山海经,周文王,龙鱼河图,马王堆汉墓,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作为炎黄子孙的人类始祖,一直是“下生治世”的仁德形象,但马王堆帛书内容却让人毛骨悚然.人们往往不能容忍古圣先贤暴虐血腥的记载,所以这段文字在汉代以后就失传失传了。那么当我们回过头来看,字里行间又能看到什么呢?(一)蚩尤之死在《山海经》中有四处关于蚩尤的记载。第一个记录就是家喻户晓的经典《黄帝大战

  • 黄帝部落的游牧与定居历程

    历史解密编辑:穗穗看娱标签:黄帝,始祖,帝王,神话传说

    黄帝是中华民族族源的传说始祖,也是中华文明的代表之一。在中国历史上,黄帝被尊奉为帝王神圣的形象,同时也引起了学者们的研究兴趣。对于黄帝部落是否为游牧部落这一问题,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和证据。本文将结合历史和考古资料,探讨黄帝部落的游牧与定居历程。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黄帝部落是古代部落社会

  • 黄帝真实存在吗?黄帝战蚩尤的故事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趣娱头条标签:蚩尤,黄帝,九黎,神农氏,山海经,神话传说

    关于黄帝是否真实存在过很多人都会产生分歧,有些人会认为黄帝存在过,根据湖北出土的秦简,证明了黄帝和炎帝是真实存在的。有些人认为黄帝没有在历史上存在过,因为关于黄帝的记载最早只存在于周代的文献之中,周代之前是没有存在过。 其实黄帝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但是没

  • 历史还是神话?黄帝之前的中国

    历史解密编辑:陈意小可爱标签:神农氏,女娲,黄帝,始祖,神话

    上古时期,神话和历史一直就是纠缠不清,从后世的史料中记载均是模棱两可,今天我们就讨论一下,黄帝之前的历史神话和传说。关于开天辟地古代文献中对开天辟地的记载都是盘古开天,只是区别在于是一个名叫盘古的人(神?),还是一群成为盘古氏的部落,五千年文明的民族的神话故事中创世神话有很重的笔墨,不同于古希腊创世

  • 黄帝王朝的奠基之战——阪泉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轩辕,黄帝,涿鹿,神农氏,阪泉之战,神话传说

    阪泉之战《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躯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由此可知阪泉之战发生于神农

  • 黄帝内经关于情志致病的论述

    历史解密编辑:炎黄国医吴越标签:故气,阳明,精气,暴亡,情志,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关于情志致病的论述黄帝内经:九气为病:怒则气上……《举痛论篇第三十九》原文:帝曰:善。余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

  • 黄帝曾用玉制作“神器”?现在还能找到吗?

    历史解密编辑:玉雕匠人卫喜珍标签:黄帝,和田玉,玉器,玉石,美玉

    说到玉石,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非常知名的“和田玉”,那么和田玉最早流入到中原是什么时间呢?而那著名的“玉石之路”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如果想简明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与一个人分不开的,这个人就是我们的老祖宗——黄帝。在战国后期阶段,有一本名叫《越绝书》的著作,在这本著作当中有一篇叫“论剑篇”的文章。当时呢是

  • 黄帝内经通义解读五脏别论

    历史解密编辑:何苦登楼觅闲愁标签:三焦,五藏,六腑,水谷,精气,黄帝内经,五脏别论

    心如明镜台,肝似青松立。脾藏万卷书,肺卧彩云间。肾藏天地气,五藏共一体。千古风流事,尽在诗词里。在古老的华夏文明中,五脏别论被誉为医学的瑰宝。五藏,即心、肝、脾、肺、肾,共同组成了生命之根。我们将从这神秘的五藏世界,探寻生命的奥秘与无穷智慧。五藏之首,心,是生命的动力之源,负责输送气血,维持生命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