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提示:本文谨供学习、研究、交流之用,对于文中包含的医学处方,请勿轻易使用。如有疾病需找专业医师诊治。
五味与五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肝用辛越多,则克脾越厉害;泻脾用辛(辛是脾的体味),典型方剂是“泻脾汤”(即四逆汤),以附子、干姜大辛之药,固脾之体。——这里面的原理机制是什么呢?肝的用味辛,使用后都变成了脾的体味,肝的营养减少了,而脾的“本体”营养增加了;或者说,脾的本源在于肝(胆)。在生理学上看,人体的脾胃消化机制,根本力量主要取决于肝血、胆汁。《黄帝内经》中有“肝主脾”之说。简言之,肝气都用到脾上去了!
余脏同此。
肺用即入肝体(“酸入肝”的含义);——用肺泻肝。
肝用即入脾体;——用肝泻脾。
脾用即入肾体(以后天补先天,甘入肾,而非咸入肾);——用脾泻肾。
肾用即入心体(从先天出后天,先走心。“苦入心”);——用肾泻心(典型方剂“泻心汤”)。
心用即入肺体(君命相行事)——用心泻肺。
五脏的五个所“苦”怎么理解?
肝苦急——肝用味辛太过,太过则亢奋、绷直难收;另:肝用味太过则体味酸不及,酸是肺的用味,肺主气、主义、主肃杀、主治节,用味不足则“急”,所以急食甘来生酸,土生金。“急食甘”,但不可多食甘。
心苦缓(涣?)——心用味咸太过,太过则软弱无力(咸软);另:心用味太过则心体味、肾用味“苦”就不足,苦主坚,主藏,不足则涣散浮缓,急用酸来生苦,金生水。“急食酸”,但不可多食酸。
脾苦湿——脾用味甘太过,太过则运化迟滞;另:脾用味太过则脾体味、肝用味“辛”就不足,辛主散,主升,不足则升散无力,郁滞不通(表现为胆汁不足,胃中食物难化),急食苦来生辛,水生木。“急食苦”,但不可多食苦,特别是不可多食苦寒之品,否则容易使脾胃寒降。
肺苦气上逆——肺用味酸太过,太过则收敛与肃降太过,导致气被封闭而无出路,于是上逆突围;另:肺用味太过则肺体味、心用味“咸”就不足,咸主软,不足则软化无力,急食辛来生咸,木生火。“急食辛”,但不可多食辛(如麻黄用于宣肺平喘),否则容易使肺不肃降。
肾苦燥——肾用味苦太过,太过则过坚、过燥、过降;另:肾用味太过则肾体味、脾用味“甘”就不足,甘主缓,主和,不足则不和,急食咸来生甘,火生土。“急食咸”,但不可多食咸,否则容易使肾过软而不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