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提示:本文谨供学习、研究、交流之用,对于文中包含的医学处方,请勿轻易使用。如有疾病需找专业医师诊治。
伊尹经方把药“味”分为“用味”、“体味”与“化味”
伊尹经方把药“味”分为“用味”与“体味”,药之“用味”对应五行如下:
木——辛,火——咸,土——甘,金——酸,水——苦
药之“体味”对应五行如下:
木——酸,火——苦,土——辛,金——咸,水——甘
药之“化味”对应五行如下:
木——甘,火——酸,土——苦,金——辛,水——咸
五行对应的体味、用味、化味表
五行
体味
用味
化味
妙点:1、以上三“味”,五行对应的“味”都是“顺生”为序的。2、以“用味”的五行对应为标准的话,每一行的体味克用味,用味克化味。
“用味”、“体味”与“化味”对五脏的功能
第一种论述:
肝苦急,急食甘而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以甘泻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泻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
第二种论述:
肝德在散,以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辛木克甘土)。
心德在软,以咸补之,苦泄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咸火克酸金)
脾德在缓,以甘补之,辛泄之(辛属木),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湿土克苦水)
肺德在收,以酸补之,咸泄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酸金克辛木)
肾德在坚,以苦补之,甘泄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致津液生也。(苦水克咸火)
简要结论:补——“用味”,泄——“体味”,缓(急食)——“化味”。
补的是本身(“用味”),泻的是能克“用味”的一方(“体味”),缓的是被“用味”克的一方(“化味”)。
陶弘景《辅行诀》以用味不足为“虚”,需补之,“补”选择的是用味;因为自身不断对外用力就会有所损耗(即对外使用能量必然会损耗自身),因此要补。
“泻”选择的是体味,因为体味能克用味。也就是说,用味太过,即对外使用的倾向太强,用味过亢,为“实”,需泻之。“泻”的实质是:补体味,泻用味。
“急食”选择的是“化味”,因为化味能生体味,化味也被用味所克,化味居间调停“化”解紧张关系,所以能“缓”五脏之急。
只要了解本草的五味属性,就能用来“补泻化”五脏。
后世对药味与五脏关系的看法,都过于简单化,导致在解释药效的时候,常常不能自圆其说,更不能用来指导实际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