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相传在三皇五帝时期,我国基业主要以农耕为主,治理江山的金钱就来源于老百姓们的农耕收入,故当时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命脉,那时的每个人都期望着风调雨顺,便一切安好。但常人都知晓,天气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旱涝雨灾时常会卷席某个村庄以及那里的土地,故治理洪涝灾害也就成为了一大重要工程。
可要想彻底治理洪涝灾害并没有这么简单,必须要加强国家的水利建设,天帝曾让鲧去治理洪水问题,但也应失败告终,好在鲧的儿子大禹最终解决了这一难题。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大禹的画像中大禹手上拿了一把叉子,也就是这把叉子起到了巨大作用,那么这究竟为何物呢?
01
大禹治水是我国神话故事之一,其出自《山海经》,而这一古老的传说依然被人们传颂到现在。在三皇五帝时期,因洪涝灾害日渐严重,导致庄稼、房屋都被侵袭,其所到之处无一幸免,百姓纷纷流落离散,无处安身。天帝见凡间此象,心中苦闷,感叹道“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于是就派忠厚老实的鲧下凡去救助百姓。
因天帝权重望崇,鲧自然不好推脱,于是打算独撑危局,但鲧也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修建堤坝,可此工程浩大,前前后后花费了九年之久,但只要一发大水,堤坝就会很容易得倒塌从而被洪水冲毁,随后当地的洪涝灾愈发严重起来,老百姓再一次陷入危难之中,鲧因为治理不当被流放到羽山,最后也死在了那里。但鲧治水的故事还有着另一个版本:鲧下界治水时偷了天帝的一样宝物,此件宝物名为息壤,鲧用息壤成功治理了水患,但被天帝发现,天帝大怒,于是派火神祝融杀死了鲧并收回了息壤,使得鲧治水最终失败,这也是鲧伯取土这一故事的由来,土就是息壤。
02
鲧死后,这一重担自然而然就落到了其子大禹身上,大禹是一个有极具责任感的天神,看着老百姓生活得苦不堪言,大禹心中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洪涝治好,与妻子涂山氏告别后,大禹便踏上了治水的征途。吸取到父亲鲧失败的经验,大禹发现了一种新方法,也就是疏通水道,其目的是让这些洪水都流像东海,说干就干的大禹召集了许多百姓来帮助他挖通河道,因其朴实而又伟大的形象让当地百姓都十分敬仰他。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最令人们印象深刻,有一次治水路过自己家,听到婴儿的啼哭声,才知晓妻子涂山氏为他生了个孩子,此刻大禹十分想进去看看妻儿,但一想到治水任务还未完成就停下了自己的脚步,只得向家门口的方向行了一个大礼,眼中含泪便转身离去。随后,大禹治理了众多山路来疏通水脉,凭借着其自身的智慧以及才能,大禹花了13年的时间疏通完全部水道,让洪水向东流去直至东海,汹涌的洪水逐渐褪去,山陵露出了棱角,老百姓的生活终于恢复如初。
03
而人们感到好奇的是,在大禹治水画像中大禹手上那把叉子究竟为何物?其实这一谜题早被世人破解,这把叉子名为耒耜,在《易经》中曾有对它的记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最早耒耜是用于协助人们耕田的用具,其形状大都为铁锹状和斧头状,大禹手上的这把耒耜形似前者,名为双齿耒。
在大禹治理洪水时期,用具的发展不是特别的发达,很难找到用于挖土的工具,无奈之下,大禹以及他带领的队伍就只能用耒耜来挖土以此疏通河道,可想而知,大禹当时是花费了多大精力才彻底治理洪水。于是后人就把耒耜与大禹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其代表了大禹为了治水所付出的努力,也隐喻耒耜的形象就如大禹一般,默默无闻,艰苦付出,更向我们展示了远古时期人们勇于与自然作斗争的智慧形象。
结语
直至今日,一讲到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的伟大形象就十分深入人心,而他手上那把看起来不起眼的耒耜却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功不可没。这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所在,用一个十分普通的工具完成了一项伟大的工程,这又何尝不令人为之惊叹呢。
文|南書房|历史篇
感谢观看由「南書房」带来的独家原创文章,觉得不错的朋友,不妨点个赞、转发一下。如有不足之处,还望诸位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