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禹为何姓姒?甲骨文改写认知

大禹为何姓姒?甲骨文改写认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百家杂评 访问量:2374 更新时间:2023/12/6 18:15:41

关于大禹的姓氏,史书记载得非常清楚,史记记载“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ì)氏。”

姒姓,与姬、姜、嬴、妘、妫、姞、姚一起被称为上古八大姓,其中姒姓至今犹存,但总数在2000人左右。

与西方姓氏不同,中国每一个姓氏的背后,都有一段辉煌的历史,与其所在的族群、部落密切相关。那么,姒姓背后有何历史?对于大禹为何姓姒,一些史书上记载说“姓姒”,还有一些史书说鲧之妻吃了薏苡感而身孕,随后生下了禹,于是就取姒姓(姒是苡的同音字)。然而,甲骨却改写认知,姒姓可能揭示了大禹部落的经济活动。

所谓姓氏,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因此“姓”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改变,主要用来避免近亲结婚的问题,即“同姓不婚”,但“氏”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

在上古时,“姓”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而这种名称又与图腾崇拜、部落经济生活特征等密切相关。

因此,姒姓必然与大禹部落存在紧密的联系,而从“姒”字来看,由“女”与“以”组成,左边的“女”旁意思非常明确,故而大禹部落的奥秘必然体现在“以”字身上。

以下,就重点聊一聊甲骨文中“以”字的来源,从文字源头探索大禹姓姒的原因,笔者整理了一下,大致有三种解读:

一,大禹部落善于农耕

甲骨文中的以字(见下图),与㠯(yǐ)同源,第一种解读是农具耜(sì)。

其中,耜在中国历史极其悠久,但因为是木制品,不容易保存,如今考古发现的上古木耜很少。以如今考古发现来看,木耜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长江下游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考古发现距今7000年的木耜,后在四川金沙遗址中,发现3000多年前的木耜。历史上,后来“耜”成为农业的代表,唐代著有《耒耜经》,就是一部农书,以“耜”指代农业。

史书记载,朝虞幕、夏朝大禹、商朝商契、周朝后稷,其中唯有“和合五教”的商契可能是巫师,其他三人都与农业生产有关。

在读音上,姒与耜的读音一模一样,应该不是偶然现象。

因此笔者认为,因为“耜”这种先进的生产工具,于是大禹部落被称或自称为“耜”,由此演化出姒姓。

同时,河姆渡遗址、金沙遗址出土的“耜”,与如今铲子几乎一模一样,非常利于挖掘,或许“耜”是大禹治水成功的重要原因。

值得一问的是,金沙遗址与河姆渡遗址的“耜”比较相似,两者显然存在传承关系,而大禹在浙江、四川汶川一带都有流传,那么大禹部落是不是起源于浙江,夏朝灭亡后流落于四川?

二,大禹部落善于造丝

甲骨文中的以字,还有一种解读与丝绸制作有关,即圆圈部分为蚕茧,上面一根线为丝头,或者说是一个刚找到头绪的蚕茧。之所以这么判断,有以下三个依据:

首先,西周金文中的始字,由“厶”、“口”、“女”组成,过去解释为女子刚刚怀孕,但其实“口”部可以解释为锅,“厶”部犹如以字金文,即可以解读为一个女人在热水锅里刚找的一个蚕茧的丝头。

其次,“已”与“以”非常相似,几乎就是字形颠倒了,过去解释为胎儿即将成熟,即将出生,但其实也可以解释为丝头在下,表示完结、可停之意。换言之,丝头在上是“以”,丝头在下是“已”。

其次,甲骨文中的终字,是两个(多个之意)已空的蚕茧,表示结束之意,图2更为形象。而且,图像显示从两个或多个蚕茧抽丝,最终合成一条丝线。换言之,“已”是一个蚕茧结完结,“终”是全部结束。

因此,“始”、“终”、“以”、“已”是上古蚕茧缫丝的过程,其中始终是开始与结束的整个过程。

笔者认为,中国是丝绸之国,而丝绸又与华夏服装华美有关,因此丝绸制作在上古必然拥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种经济活动也就必然会反映到造字上,即古人会“优先”创造与丝绸生产相关的文字,如此才能更好更有效的制作丝绸。由此来看,从蚕茧缫丝的角度解读“始”、“终”、“以”、“已”是有道理的。

也就是说,“姒”的本义是一个女子在蚕茧上找到了线头,背后反映的是大禹部落善于制作丝绸产业。在4000年前,丝绸制作无疑是高精尖产业,大禹身着华美丝绸,向外开展丝绸贸易,不仅可以震慑诸侯,更能迅速积聚力量。

三,与怀孕产子有关系

“以”的第三种解读是怀孕、胎儿。从文字演化上看,后来右边加了一个“人”字,古人以强调其为胎儿。

与“以”极为相似的是“巳”(sì),只不过甲骨文“巳”是“以”的倒文,即头朝下的胎儿,表示已经成型、即将降生(见上图)。

因此,姒姓可能与怀孕产子有关,属于生殖崇拜的一种。

有意思的是,夏朝在前、商朝在后,商人曾臣服于夏人,而夏人姓姒,表现的是怀孕产子,商人姓子,文字上表现的是婴儿,那么夏商姓氏与夏商历史有没有关系?

总之,从甲骨文角度来看,大禹之所以姓姒,不是史书记载的“帝尧赐姓”或“源自薏苡”,而极有可能与大禹部落的重要特征密切相关,其中可能性更大的是大禹部落善于农耕,懂得制作农具耜,同时这种工具也助推大禹治水成功。

更多文章

  • 大禹得位的原因,被史书隐藏得太深,难怪大禹会禅位给伯益

    历史解密编辑:百家杂评标签:伯益,大禹,皋陶,大禹治水,竹书纪年,史书

    关于帝舜禅位大禹的原因,以史记为代表的主流思想,将之归结为大禹有德,治水有功、泽被苍生,故而得到万民敬仰,帝舜顺应天命禅位于大禹。然而,纵观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无一真正依靠“德行”得天下的,往往都是一手大棒、一手德行,乃至还有一些单纯依靠杀戮得天下的,真正追求仁义道德的宋襄公,却成了历史的笑柄。说到底

  • 大禹治水究竟在哪里?为何具有鲜明的地方性?

    历史解密编辑:夏朝与诗经研究标签:烈士,舜帝,上古,夏禹,涂山,夏朝,先秦,大禹治水,神话传说

    (作者:赵辉 民族科学家)大禹治水成功,“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为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稳定的自然环境和政通人和的人文环境。大禹治水的故事,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战胜一切困难的民族记忆;大禹治水的事迹也被历代中国各类文献典籍所记载。但是,通观所有中国文献典籍,只有禹的事迹故

  • 大禹涂山之会:考古发现反常现象,难怪大禹会禅位于伯益

    历史解密编辑:百家杂评标签:伯益,皋陶,夏朝,唐朝,先秦,大禹会,考古发现,大禹涂山之会

    大禹继位之后,先是选择皋陶接班,但皋陶去世的早,于是就选择了伯益,《史记》云“而后(向上天)举益,任之政”。不过,伯益在与夏启的政治斗争中失败,上博简《容成氏》记载“禹于是乎让(禅让)益,启于是乎攻益自取”,最终由夏启建立夏朝。问题在于:大禹为何选择禅位皋陶、伯益?在高度疑似“涂山之会”的会场,考古

  • 1.5亿的“水生意”:陕西两国企牵手“大禹”?

    历史解密编辑:西安金融棒棒糖标签:陕西,大禹节水,大禹,水务,杨凌

    撰文 |孙壹璨 张梦凡编辑 |简佳大禹来陕,意味几何?8月15日,甘肃上市公司大禹节水(3000021)联合陕西水务集团成立陕西省水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水务投资),注册资本1亿元。8月25日,其又联合陕西粮农集团成立杨凌节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杨凌节水),注册资本5000万元。这是我们极少接触的“水生

  • 禹州市大禹像打人事件最新消息

    历史解密编辑:这儿是许昌标签:禹州市,大禹,禹州,中心派出所,许昌

    来源:这儿是许昌6月27日,从禹州市公安局了解到,2022年6月25日晚发生在禹州市大禹像附近的殴打他人事件已依法处理。据禹州市公安局夏都中心派出所办案民警介绍,6月25日23时28分,夏都中心派出所接到110指挥中心指令称,大禹像附近有人殴打他人。接到指令后,该所民警迅速赶到现场,当场控制带离涉嫌

  • 大禹治水痕迹全无?不只是黄河,专家猜测其他河流也可能被治理!

    历史解密编辑:侃人物标签:黄河,洪水,河流,夏朝,先秦,二里头,大禹治水,考古发现,十大考古

    能直接证明属于夏代遗迹的考古遗迹目前还没有出土,但是中国考古学家还是确认了新石器时代从龙山文化晚期到第二代早期商代文化之中黎港,曾有一个广域的皇家社会组织。正如考古学家邹衡所说:“夏文化不是未被发现,而是如何识别”。但是,这种间接的论证方式有一个不可回避的缺点:我们可以通过早期商代文化的上限来确定夏

  • 为何大禹陵在浙江,大禹故里却在四川?考古发现一件奇特文物

    历史解密编辑:百家杂评标签:大禹,考古发现,大禹陵,大禹治水,四川,河姆渡遗址

    大禹陵,古称禹穴,大禹的埋葬之地,位于浙江绍兴会稽山。根据史书记载,大禹晚年东巡,最终死在了绍兴一带,后被葬于会稽山。秦始皇、司马迁都曾登临会稽,亲自祭祀大禹,可见最迟战国时绍兴已有大禹陵。大禹故里,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该州一共有107处禹迹,以及众多大禹文化活动。比如每年六月初六,在汶川

  • 2023年公祭大禹陵典礼在浙江绍兴举行

    历史解密编辑:澎湃新闻标签:谷雨,祭禹,公祭,绍兴市,浙江省,大禹陵典礼

    公祭大禹陵典礼现场 骆海淼 图4月20日,癸卯谷雨,2023年公祭大禹陵典礼在浙江绍兴市大禹陵祭祀广场举行。祭禹之典,发端于夏王启,公元前2059年左右,大禹之子夏王启,祭会稽大禹陵,首创祭禹祀典之先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到大禹墓地亲祭大禹,“上会稽、祭大禹”,开启了祭禹祀典的最高礼仪。此后,历

  • 大禹之禹是何意思,周朝金文揭开谜团,难怪大禹会叫大禹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大禹,大禹治水,共工,神农氏,伏羲,伯益

    1923年,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中,疑古派代表顾吉刚认为大禹是一条虫:“至于禹从何来?……我以为都是从九鼎上来的。我以为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当时铸鼎象物,奇怪的形状一定很多,禹是鼎上动物的最有力者。以虫而有足蹂地,大约是蜥蜴之类。”当时,中国内有军阀割据,外有列强虎视眈眈,“禹为虫”

  • 王吉怀 | 涂山大禹文化的积极弘扬和传承者——2023年涂山庙会民祭大禹典礼成功举办

    历史解密编辑:绍兴市鉴湖研究会标签:涂山,庙会,祭礼,先秦,夏朝,王吉怀,大禹治水,大禹文化,大禹典礼

    涂山大禹文化的积极弘扬和传承者——2023年涂山庙会民祭大禹典礼成功举办文 / 王吉怀大禹是中华文明源头的杰出代表,大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符号,大禹是中华各民族古今一脉的认同,大禹是世界文明史上独特无二的骄傲。他是史籍记载的巨人,他是神话传说的艺术瑰宝,他在民心口碑世代敬仰中矗立,他在文明传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