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名家精讲#
商朝前期经常迁都,自从盘庚迁都到殷,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殷墟,就再也没有迁都,所以周人称商朝为殷。盘庚迁殷和武丁中兴是商朝中后期的两件大事,阅读原典,体会《史记:殷本纪》对这两件大事的记载:
自中丁以来,废適 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
从商王中丁以来, 嫡子继承的制度逐渐荒废,经常是兄终弟及,商王的儿子、兄弟,以及兄弟的儿子,为了王位继承权斗得不可开交,造成了连续九代的乱局,因此诸侯都不来朝见商王了。
帝阳甲崩,弟盘庚立,是为帝盘庚。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
商王阳甲死后,他的弟弟盘庚继位。当时商朝的都城在黄河以北,盘庚就要迁都到黄河以南,前往成汤的故居。商朝已经迁都五次了,可以说是居无定所。
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
所以老百 姓怨声载道,觉得太折腾人了,都不愿意再迁都。
盘庚乃告谕诸侯大臣日:“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
盘庚就召集诸侯、群臣,对他们训话,说:我的祖先成汤,和各位的先祖一起打天下,留下的制度应该遵循,如果不能将它发扬光大,怎么能彰显德行呢!
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汤之政,然後百姓由宁,殷道复兴。
于是盘庚来到黄河以南,营建新都,推行成汤的政教,从此百姓安宁,国家复兴。亳本来是商汤建国时的都城,在今天的安徽亳州,但是商汤也曾在其他地方短暂建都,比如今天的河南商丘、偃师,这些地方也叫亳,所以商朝有个习惯,用亳代指都城。这里说的亳,其实就是殷。
诸侯来朝,以其遵成汤之德也。
从此诸侯又来朝见商王, 盘庚继承了成汤的伟业。
帝盘庚崩,弟小辛立,是为帝小辛。帝小辛立,殷复衰。百姓思盘庚,乃作《盘庚》三篇。
盘庚去世以后,也是兄终弟及,小辛继位。小辛在位时,商朝又衰败了。百姓怀念盘庚,就写了《盘庚》三篇,后来被人编进了《尚书》。
帝小辛崩,弟小乙立,是为帝小乙。
商王小辛死后,还是兄终弟及,小乙继位。
帝小乙崩,子帝武丁立。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家宰,以观国风。
小乙死后, 由他的儿子武丁继位。武丁看到国家衰落,觉得复兴是要靠人才。他三年不发政令,国家大事都交给冢宰,就是宰相。有人认为这是古人守孝三年的制度,武丁也趁这个时机默默地在观察时局。
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 (yue) 。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
有一天,武丁梦见一个圣人,名叫说,第二天他仔细观察百官,觉得都不是梦中的人。
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于傅险。
他就派人到野外寻访,终于在傅险这个地方,也叫傅岩,找到了说,当时说只是一个服役的苦力,正在傅险筑墙修路。
见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故遂以傅险姓之,号曰傅说。
说被人带去见武丁,武丁说就是他!两人交谈甚欢,武丁说果然是圣人啊!就让他做了宰相,从此国家大治。说就以傅险为姓氏,叫傅说。
帝武丁祭成汤,明日,有飞雉登鼎耳而响,武丁惧。
武丁有一次祭祀祖先成汤,第二天,有一只野鸡飞到鼎耳上鸣叫。古人都相信灾异,所以武丁被这种不常见的现象震住了,心里很害怕。
祖己日:“王勿忧,先修政事。”
大臣祖己就说,大王别担心,我们先把政事办好。
祖己乃训王日:“唯天监下典厥义,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天民,中绝其命。
祖己提出训诫,说上天监督人间是否符合道义,赐给人的寿命有的长有的短,不是上天让人短命,让人中途丧命。
民有不若德,不听罪,天既附命正厥德,乃曰其奈何。
有的人不遵守道德, 不承认罪过,上天就降”下惩罚,让他们改邪归正,这时候人们才大呼怎么办,这就来不及了。
呜呼!王嗣敬民,罔非天继,常祀毋礼于弃道。”
大王继位以后,要爱护民众,从没有做过违背天命的事,只要照常祭祀就行了,不要在意那些歪理邪说。
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驪,殷道复兴。
武丁 就励精图治,天下一片欢乐,国家又一次兴盛了。
帝武丁崩,子帝祖庚立。祖己嘉武丁之以祥雉为德,立其庙为高宗,遂作《高宗肜日》及训。
武丁去世以后,他的儿子祖庚继位。大臣祖己想起了先王武丁看到野鸡飞到鼎耳上的异象,就兴修德政,对此非常赞赏,就给武丁上庙号为高宗,写了《高宗肜日》,也是《尚书》的一篇。后世帝王的庙号制度,比如太祖、太宗、高宗之类,都是从商朝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