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在《山海经.海内经》中有这样一条记载:
“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于羽郊”。
无独有偶,在最早记载鲧、禹治水的文献《尚书·洪范》中,也有一条类似的记载。
箕子:“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范玖畴,彝伦攸斁。
这段话的意思是:鲧在治水的过程中,没有按照帝尧的吩咐行事,把象征着国家秩序的五行都给破坏了,因此,帝尧大怒,就不把治理国家的方法教给鲧,反而把他流放到羽山。
根据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鲧治理洪水还是有成效的,但是因为没有按照上级的指示办事,以至于把帝尧用来与上天沟通的场地破坏了,所以,本来在治水成功后有望继承帝尧部落联盟酋长位置的鲧失去了帝尧的信任,被流放到了今江苏的羽山,后来被杀。
图片来自网络
在这段记载中有几个关键词:
其一、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
鲧在治理洪水时,创造性的发明了用沙土堵塞的办法。可是,鲧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因为需要大量的土石方,应该是把用来安置帝尧用来与上天对话的祭坛给毁坏了,并直接造成了祭坛被水淹了,而这块安置祭坛的土地指的就是息壤。
神话小说中说息壤是一种神物:
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
意思是说,无论水涨多高,息壤就会长多高,总是能把洪水堵住。其实,息壤指的并不是一件神物,而是一块良田。据明朝朱国祯《涌幢小品.息壤辩》中考据:
《山海经》所云鲧窃帝之息壤,盖指桑土稻田,可以生息,故曰息壤。
息壤不是神物,而是代表着良田或者引申为良田所在的区域这个说法并不是孤证。在《史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秦武王使甘茂约魏以伐韩,茂恐武王悔,与其于息壤盟约。
由此看来,息壤应该指的是位于关中平原秦国所在地的一个地名,因为土地肥美,所以命名为息壤。笔者分析,因为鲧最初治理的洪水所在地就是位于关中平原的渭水,所以,秦国的息壤很有可能就是鲧当初破坏帝尧祭坛所在地的息壤。
图片来自网络
上古之时的“帝”同时兼着上天的代言人和人间最高统治者的双重角色,帝尧就是这类人物。以笔者分析,当时应该是在的帝尧统治的疆域内有着好几块他与上天沟通的祭坛,后来大禹划分九州很有可能就是按照祭坛所在的位置而划分的。而位于陕西渭河附近的这块祭坛恰好就是鲧用来挖掘土石方堵塞洪水的地方。
鲧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事先请示报告帝尧,而是擅自做主,把祭坛的砂石用来堵塞洪水了,这就激起了帝尧的怒火。
其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范玖畴,彝伦攸斁
在如何治理这场洪水的人选问题上,部落联盟一致推举由鲧来完成。据史书记载:
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
由此可见,鲧在当时属于被部落联盟一致推举出来的人物,连作为帝尧接班人考察者之一的舜也不具备这个资格。如果鲧能够治水成功,帝尧的接班人很有可能就是鲧。这也是在鲧犯了错误,惹得帝尧大怒之下,要剥夺鲧学习治国方略的机会,即“不畀其洪范玖畴,彝伦攸斁”。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鲧已经失去了作为帝尧继承人的机会了。
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是谁要把鲧流放进而杀死的呢?
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帝尧另一位可能的继承人舜。据《五帝本纪》记载:
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彊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于是舜归而言于帝......殛鲧于羽山。
鲧作为舜唯一的竞争对手,因为治水失去了帝尧的信任,舜要不在此时对竞争对手打击一下来确保自己的继承人资格,那他的政治觉悟也就太低了。
根据对息壤的正确解读,和《尚书·洪范》以及《史记》中的记载,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其一、息壤并不是神物,而是一块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良田,被帝尧选中后作为他与上天沟通的祭坛所在之一。
其二、鲧在治水过程中发明了砂石堵塞法,这和鲧发明造墙的传说是有着连带关系的。正是鲧发明了建造院墙和城墙的方法,他才会在治水中采取堵塞的方法。
其三、鲧在堵塞洪水的时候使用了祭坛的土石方,破坏了五行,也就是所谓的风水吧,激起了帝尧的怒火。
图片来自网络
《山海经》记载的“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中的“窃”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盗自中出曰窃。”我们是否可以把挖掘土石方视为“自中出”?
其四、帝尧在大怒之下,剥夺了鲧的学习治国方略的机会,即意味着剥夺了鲧继承人的地位。
其五、作为另外一位继承人的舜见鲧失去了帝尧的信任,趁机打压鲧,把鲧流放到了羽山。并在自己继承了帝尧的位置之后,派南方的祝融氏杀死了鲧。
由此可见,关于鲧“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并不是单纯的记载鲧治水失败的原因,而是反映出了帝尧时期鲧与舜之间的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舜才是杀死鲧的元凶。
但是,单纯打击鲧是不够的,鲧既然能够受到大家一致推举去治水,就意味着他在部落联盟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和极强的影响力,因此,为了削除鲧的羽翼,舜在打击鲧的同时进行了打击鲧的同盟的措施。据《五帝本纪》记载:
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这段记载中的“咸服”恐怕未必是都服气的意思,最大的可能是都畏服或者都慑服于舜的意思。
鲧虽然被流放,但是其部族的实力仍不可小觑,因此才有了大禹接替父亲继续治水。笔者分析,舜之所以让大禹接替父职,一方面是鲧部族确实具备治水的能力,二是也在期盼着大禹犯错误。如果大禹治水再次失败,那么,舜就可以借机再次削弱大禹部族的实力,如此一来,他在安排继承人的问题上就没有阻力。
但是,舜杀死鲧的仇恨,大禹是记住了。因此,才会有了后世出土的《竹书纪年》中 “舜逼尧,禹逼舜”的记载。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