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明王朝明武宗朱厚照的那些奇葩职衔与爱好?

大明王朝明武宗朱厚照的那些奇葩职衔与爱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591 更新时间:2024/3/18 14:15:43

明武宗(年号正德)朱厚照,生于弘治四年(1491)九月,弘治五年(1492)三月被立为皇太子,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继皇帝位,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崩,葬康陵。他是明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也是明代历史上最放荡不羁的皇帝。在位期间曾多次离京,北巡宣、大,南游直隶,途中既亲自带兵打击来犯敌军,亦劫夺民人妻女淫乐,其事迹留给后人无数的想象和创作空间,京剧经典曲目《游龙戏凤》(《梅龙镇》)即取材于武宗巡幸大同之事迹,即便现在,亦有诸多影视作品演绎着武宗的传奇人生。

史学界对明武宗的评价颇存争议,有人言其出巡实为考察军事,有人说他出巡只为猎艳寻欢;有人猜测他可能绝顶聪明,有人质疑他或许智商低下。但不管怎么说,武宗在明代乃至整个古代史上都显得与众不同,为自己定制了各式各样的头衔名号,就是他区别于其余君王的重要表现之一。武宗生性好动,自幼就喜好骑射。即位伊始,便不安于宫廷的刻板生活套路,加之内监刘瑾谷大用等人的推波助澜,遂搜集珍奇,兴作豹房,几乎整日沉溺其中,不时还出宫寻寻乐子。起初的巡幸并没有离开京师的地界,但对武宗来说,这种短途游玩显然不够刺激,他需要更大的活动空间,自正德十二年八月始,武宗开了他的长途巡幸模式,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威武大将军 派自己征战沙场

武宗长途巡幸的首站选在了宣府、大同等地。当时蒙古部屡屡骚扰边关,宣、大作为交战的前沿地带,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来此巡幸,应该不是纯粹地游玩,对于爱好骑射的武宗而言,像他的先辈那样征战沙场,或许是他人生的一个梦想。九月,武宗到达阳和后,给自己加封了首个官銜,叫做“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并以此号令军队,调拨粮饷。朝臣虽屡次进谏,但面对充耳不闻的武宗,慨叹哀切之余,亦是无可奈何。

正德十三年七月,武宗再次以蒙古屡次犯边为由,发布谕旨,“特命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统率六军,随布人马,或攻或守,即写各地方制敕与之,使其必扫腥膻,靖安民物。”这里的“朱寿”是武宗的自称,所以这道旨意,其实是武宗在命令自己去打仗呢。

不久,明军于应州颇有斩获,武宗作为参战人员,万分高兴,遂传谕兵部“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朱寿,亲统六师,剿除虏寇,汛扫腥膻,安民保众,雄威远播,边境肃清。神功圣武,宜加显爵,以报其劳。今特加威武大将军公爵、俸禄,仍谕吏、户二部知之。”朝臣闻此消息,哭笑不得。作为君主,居然发布命令要求朝廷奖赏自己立下的军功,想来虽显荒唐,亦属可爱。

九月,武宗再发手敕一道,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统领六师,扫除边患,累建奇功,特加封镇国公,岁支禄米五千石,吏部如敕奉行。”仍旧是要求加封自己的军功。非但如此,武宗还令人打造镇国公牙牌,并且颁给自己诰券。从此,武宗又多了一个“镇国公”的头衔。

是皇帝也是太师 更是镇国公

正德十四年二月,武宗再次降谕吏部,要求加封自己为太师。同时发布上谕,说自己要南下进香,为国、民祈福。如此说辞并不能打动廷臣,他们一早认定武宗南下的目的是为了游玩,自然就不会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于是纷纷上疏劝说武宗,可是武宗并不打算退让,于是引发了君臣之间的激烈冲突,武宗又是枷人,又是廷杖,却未能让朝臣屈服。迫于压力,慢慢也就放弃了南巡的念头。

到了七月,事情急转直下,一个绝佳的巡幸机会出现了。当月宁王朱宸濠叛乱,武宗即刻颁旨亲征,“宁王宸濠悖逆天道,谋为不法,杀巡抚等官,烧毁府县,荼毒生灵,传闻已至湖口,将犯南京。即令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后军都督府太师镇国公朱寿,亲统各镇边兵征剿。”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武宗给自己加封的职衔全称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后军都督府太师镇国公朱寿”。武宗作为君主,尊贵已无以复加,偏偏以此高贵的身份,屡次邀求臣下的职衔。在士大夫们看来,这是有悖礼法之举,失了君王的体统,所以反对声音此起彼伏,从未间断,但是武宗却不以为然,长时间沉浸于扮演武臣,建功立业乃至封爵的乐趣之中。虽说这种加官爵的做法不至于对国家治理产生实质性损伤,却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比如武宗曾因独占“总督”一职,要求将所有的总督官都改为总制。

通晓梵语 亲自为宫女剃发受戒

除了爱好巡幸,武宗对于宗教也有着浓厚的兴趣。近年来,学术界利用国内外文献对武宗的信仰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指出武宗是伊斯兰教的坚定信仰者,尽管这种提法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武宗热衷于藏传佛教却是毋庸置疑的。明初,朝廷曾在京师供养了大量的番僧。成祖时曾于京师设立番经厂,令其刊印藏传佛经,并常常邀请番僧举行法事。此后的宣宗亦是藏传佛教的爱好者。虽然孝宗时曾对番僧予以遣散,但并未根绝。所以对于自幼生长宫中的武宗而言,接触并爱上藏传佛教,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儿。

武宗对于藏传佛教的热爱可谓痴迷,据实录记载,他不仅通晓佛经、梵语,而且经常穿着番僧的衣服诵读番经、演习法事。另外,还拨款建造了大量的藏传佛教寺庙(比较有名的有护国禅寺),并加封了多位番僧。甚至有宫女自愿出家,他还亲自为她们剃发受戒。正德十年十一月,武宗听说藏传活佛能够知道人的前世今生命运,遂派太监刘允持厚礼前往迎接,“以珠琲为譒幢,黄金为七供,赐法王金印、袈裟及其徒馈赐以钜万计,内库黄金为之一匮,敕允往返以十年为期,得便宜行事”。

封自己为“大庆法王” 颁发度牒

武宗喜爱藏传佛教,有多种复杂的原因,其一可能在于藏传佛教的秘术诱惑,武宗沉溺女色,于是诸番僧“以秘戏进”,这些方式能够助力武宗纵情寻欢。跟热衷于帮自己加官进爵一样,武宗也为自己加封了佛法封号,正德五年六月,“命铸大庆法王西天觉道圆明自在大定慧佛金印,兼给诰命。大庆法王,盖上所自命也。及铸印成,定为天字一号云。”不仅如此,他还发布上谕,要求朝廷赐予“大庆法王”(武宗自己)建寺土地、钱粮,发给度牒(出家凭证)。

除了“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后军都督府太师镇国公朱寿”、“大庆法王”的名号外,据《万历野获编》载,武宗还自称自己为“锦堂老人”。

就目前而言,人们显然无法给出武宗怪异举措背后的动机与意图,只能根据部分史实予以推理想象。如果没有进一步的史料发现,笔者倾向于将他认定为一个间歇性精神病患者。时而荒诞不羁,举止异常;时而又能回归正常,果断决策。作为一名精神异常者,他给自己取名号的行为,或许只是出于爱好,是一种纯然的娱乐行为,用以填补自己的精神需求与心理欲望罢了。而这样多面的人生,亦真亦幻,也不知他自己能否分得清哪个才是真正的朱厚照。

标签: 明朝皇帝朱厚照

更多文章

  • 大清朝历史上的蒙古王爷僧格林沁的出生与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清朝,皇帝,王爷,僧格林沁

    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六月初五,内蒙古的哲里木盟科尔沁科左翼后旗的一片草地上,羊倌德力格尔像平时一样安静的放羊。突然有人来报喜,他的妻子给他生了一对双胞胎男孩。德力格尔也是黄金家族的子孙,爵位是四等台吉。但成吉思汗的子孙众多,德力格尔只是属于边缘群体,他家境十分贫寒。为了养家糊口,德力格尔常年给

  • 闯王李自成生死之谜:满清与南明均未取得其首级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闯王,李自成,南明,

    李自成逃禅石门夹山一说,流传极广。湖南省的石门县古称澧阳,又称澧州。据清代乾隆年间的《澧州志林》所收澧州知州何的《李自成传》一文称,李自成兵败,独窜石门之夹山为僧,法名奉天玉和尚。文中所指夹山即夹山寺,该寺位于石门县东15公里的三板桥,是一座唐代古刹,也就是本文一开始讲到的那个地方。寺内遗有与此说相

  • 南宋末代皇帝的凄凉人生:皇帝到驸马再到喇嘛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朝,宋恭宗,皇帝

    南宋被元朝灭掉后,与宋朝相关的历史也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之外。南宋最后一个皇帝宋恭宗赵显的最终命运又是怎样呢?在四岁的时候,赵显跟随母亲全太后一起投降了元朝,迁居到元朝首都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市。此后,这位年幼的南宋末代皇帝开始了他多舛的人生。最初,元世祖忽必烈对赵显母子还算礼遇,将赵显封为瀛国公

  • 汉代名将霍去病的死亡真相:并非瘟疫而是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霍去病,汉代,名将,

    元狩六年(前117年),大司马大将军、冠军侯霍去病薨逝,时年23岁。关于他的死因,流传较广的说法主要有病死、在匈奴染上瘟疫、退隐三种,但是都经不住推敲。首先,史书中从未见霍去病身体有何不适的记载,而且与霍去病同一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关于此事的记载也颇值得玩味。他在《史记》中只用了一个“卒”字来写霍去病

  • 揭秘:三国史上诸葛亮心结终酿蜀国哪桩冤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三国,诸葛亮

    诸葛亮集智慧、忠恕、正直、廉洁于一身。但以我看来,诸葛亮有一个“荆州不该失”的情结和“云长——文长移情”,并因此酿成了蜀国的一桩冤案!“荆州不该失”情结是什么?这首先要看什么是情结。心理学对情结的定义是:由一系列被压抑的无意识思想、感情、知觉、记忆等所组成的意念倾向。情结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个人的思

  • 解密:四公子之一信陵君救自己的姐姐为何犯难?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信陵君,四公子,战国,

    公元前259年,赵国和秦国为了争夺韩国上党地区,在长平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最终,只会“纸上谈兵”的赵军统帅赵括先生,在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不仅没有打败秦军,反而搭上了包括自己在内的四十多万赵军将士的性命,完美滴诠释了“空谈误国”这一真理。战胜赵军后,秦军在主帅白起的率领下,挥师东进,直逼赵国

  • 杨丽华一生从皇后成为太后 最后却变成了公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杨丽华,南北朝

    历史上芳名叫丽华的女子,大都贤良淑德,聪慧机敏而不可方物。但却同样的遇人不淑,命运多舛。大汉有光烈皇后阴丽华,光武帝刘秀“仕宦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誓言历历在目。这句话不过是名为光武帝的野心家野心膨胀的产物罢了。据史书记载,刘秀在与阴丽华成亲之后三个月便在河北迎娶郭圣通,想必其中心酸,也只有

  • 汉朝名将李广:时常迷路导致最后无法封侯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广,汉朝,名将,

    李广先生很可怜,一生披荆斩棘,战功无数,最终却与“封侯”无缘。倒是他的死对头匈奴人给了他一个无冕封号——“飞将军”。自己的敌人都如此敬畏自己,为什么大汉王朝却如此吝啬呢?为此,不仅李广先生想不通,后世之人也是云里雾里,众说纷纭。自古诗人多豪情。于是,很多描写李广将军的诗句便出现了,诸如“但使龙城飞将

  • 解密:东魏孝静帝为何被臣子唤作“呆头鹅“?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东魏,孝静帝,高欢,

    在中国历史上,所有“末世之君”都是比较窝囊的。原因在于,君威尽失,大权旁落。处于这种尴尬境地,只能如玩偶般任人摆布,受尽屈辱不说,政治待遇连一般臣子都不如。倒不是他们不想“雄起”,只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盛极必衰,否极泰来。可见这世上,没有什么是可以永恒的。不好说是谁的责任,也完全没必要归咎

  • 于谦为何说“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于谦

    说起来,笔者对明朝名臣于谦的认识,是从他的著名词作《石灰吟》开始的。记得看过课文版《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当时就被其豪气和正义所吸引所感动。显然,这首词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此作者很正直,很刚烈,很硬气。故带着强烈的探究心理,笔者对他的一生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