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清朝雍正皇帝的最牛秘书张廷玉的退休风波

大清朝雍正皇帝的最牛秘书张廷玉的退休风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354 更新时间:2024/3/15 16:02:38

大清朝最尊贵的皇家秘书张廷玉很少有闲下来的时候。因而他闲下来时的独特形象就被记载到史册里:退食泊然,手持典籍,青灯黄卷,安坐室中,旁若无人。这样的形象与四大皆空的老僧更近,而与权重一时的枢要阁臣相去甚远。然而老臣张廷玉毕竟越来越老,侍奉了玄烨、胤禛两位精力充沛的英主之后,又开始为乾隆朝操心,他的元气正一点点耗尽。他渐渐有些易怒、急躁和把持不住,接二连三向皇帝提交他的退休申请,仿佛手续办的慢了,他就要死于非命。他的退休申请终于在弘历那里激起了一场凶险的风波。然而这风波,真好似,在杯中。

张廷玉试图极力促成配享太庙的努力最终因他的轻慢而搁浅了。乾隆十五年二月,皇长子薨逝,就在祭祀刚刚开始的当儿,他向弘历打招呼要回桐城老家。他的麻木不仁让弘历忍无可忍,大发雷霆,并召集大臣会议,商议如何治罪,但有趣的是,讨论结果并不治他多次藐视皇威的大罪,而是不无孩子气的把以前皇家赐给他的那些宝贝都要了回来。

据说,收缴皇家宝贝的钦差到了张家,发现除了这些宝贝,张廷玉简直身无长物,方知斯人清贫。实际上,不仅张廷玉,张家两代“宰辅”,皆是皇帝身边最重要的机要之臣,却以公诚勤朴持家。父亲张英追随康熙皇帝左右,深受信赖,更为雍正侍读师傅,地位崇高。但治家极严,不贪不腐、不党不朋,务实有为,老成持重。张母常穿补丁衣服,且亲做女红。张英六子,除两子早逝,其余皆为进士。张廷玉出身如此官宦之家,也曾先后两次以“不占天下寒士之先”为由,奏请胤禛把弟弟和长子的科考名次降为二甲,其政治上的谦逊礼让,令朝野感佩。可到了自己配享太庙,他就如乾隆所言,老年失在“戒得”?

事情可能并非如此简单。配享太庙固然光宗耀祖,但无道而取之绝不是古君子所为。更何况,在满汉对立尖锐的雍正朝,张廷玉身为汉臣高官,如此急切地入满人宗庙,将置自身于何列,又如何处理儒家道统、家风家训与个人荣耀的关系?再者,一人荣耀于皇室,与家族久盛、万世传美于民间孰重孰轻?

从张英始,张家在安徽桐城就享有极高声誉。他们与邻为善,谦逊退让,自己节用,却常行“取有余而补不足”的善举。如今在安徽桐城还留下六尺巷和良弼桥的故事。六尺巷出于张氏“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家训,良弼桥则是张廷玉用胤禛赏银为家乡修建的一座石桥,解决当地交通困难问题,良弼命名本身也足见后人感怀。

显然,作为儒家文化浸染下的古代仕宦家族,张家更为看重符合儒家士大夫功德理想以及由此获得的士大夫阶层及社会民众的普遍认可。其谦逊、持重、内省,重社稷而轻个人的家风本身,就意味着一笔特殊的政治收益。这笔收益与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荣辱风险权衡,显然前者更值得恒心经营。

由此,退休风波所见对年轻弘历的公开不信任、对皇家丧子之悲不体恤以及不亲自谢恩等低级错误(张家其他仕途之人也不会犯这等错误),只有两种解释,要么他真是老糊涂了,要么,从头到尾这就是一场秀。张廷玉执意还乡必然有其隐衷,毕竟,如乾隆所言,“古有八十仗朝之典”,张廷玉还没有老到那个份上。

弘历曾以古之“房玄龄杜如晦”称赞张廷玉和另一位顾命大臣鄂尔泰。可当他要收缴皇家的宝贝时也这样说,“张廷玉在皇考时,仅以缮写谕旨为职,到我这,就好像一件老古董,唯一的价值也就是年代久远,用来摆设座右而已。”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从同一位帝王口中说出其实并不难解。如同一件工具是否有价值,还得看主人脾气喜好,以及使用的方式了。张廷玉宦海五十余年,一直充当着皇帝首席机要秘书的角色。在个性强烈的弘历看来,张廷玉那小心谨慎、缄默不言的枯燥形象早已连着他的建白与赞襄一并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书中了。但事实是,张廷玉在雍正朝,不仅在参与了几乎所有的重大决策,更为帝国最重要的枢要机构建章立制,惠泽深远。

他是军机处的制度设计者,他创“廷寄”制,拨繁冗,提效率,他也是保密纪律的制定者,重大政策及其文书藉此得以稳妥运行。他创“奏折”制,促成清代最洋洋大观、精彩纷呈的君臣文书往来景观。他主编刑部制度章程,贯穿“慎刑”主张,更以两次平息地方骚乱的实践,彰显之。他以超乎寻常的精力和睿智总裁翰林院、国史馆重大典籍编修工作,主持科考,选拔具有公、忠、勤、质(经世胜于诗文的知识结构)品格的人才加入政府行列。可以说他为雍正朝的诸多重大改革以及乾隆朝的盛世繁华立下无言之功。而这一切,无不与他每日相伴的文书息息相关。更值寻味的是,在日常文笔往来中,他与胤禛皇帝建立起一种超乎寻常的情谊。

胤禛是中国帝王中罕有的真性情之人。当他厉行新政得罪了满人大臣又惹恼了士绅阶层的时候,他最需要一个像他一般性情、一般主张的张廷玉。他对张的关怀无微不至,张对他的感激发自肺腑。雍正元年,在夺储党争中政治清白的张廷玉被提拔为翰林院掌院,胤禛写诗以“汉之制礼者叔孙通”、“上古贤相傅悦”期许之,张则写诗以“葵霍之心”报之。此后,君臣协力,厉行新政。张回乡祭祀,胤禛一路书信慰藉,更深情款款:“朕即位十一年来,在廷近内大臣一日不曾相离者,惟卿一人,义固君臣,情同契友。”张则在奏折和回诗中两次提及鸟乌私情,并有“情意最缠绵”之语。

然而,这种独特而微妙的上下级关系,对于新继大统的弘历来说,有些难以理解。但弘历是个聪明的皇帝。当他看到大臣们从“正大光明”的匾后取出传位遗诏,并且这个遗诏只有通过张廷玉的检验才能确立其合法性的时候,他决定以“国老”待之。在退休事件中,他偏激地指责张

“屡进屡退、毫无建白”,不能说没有一种失落在内。

孟子言:“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对于弘历来说,身居机要秘书领班的张廷玉,不折不扣为他办事实际上已是一个好臣子,但这不是契友,更非鸟乌私情。因而,他以“武侯鞠躬尽瘁”来挽留老臣张廷玉而遭拒绝,也实属正常。

雍正朝波谲云诡的政治改革与宫廷斗争随着胤禛暴死而逐渐平息,风流潇洒而又好大喜功的执政者弘历开始以自己的风格治理国家。而张廷玉继续保持他的缄默与“唯诺”,但在必要时,他依然会像他反对雍正朝用刑太过一样表达自己主张。在是否恢复“三老五更”古礼、变动科考制度和推行均田限田等几件事情上,他都投了反对票。尽管多年以后,弘历肯定了他的卓见,但当时,皇帝感到了一种挑战。而更大挑战是,由于胤禛的推崇,张廷玉和鄂尔泰这两位满汉大臣领班,已成朋党对抗之势。“满人依附鄂尔泰,汉人依附张廷玉”,这可能不是一直孜孜于破除朋党的张廷玉本意,但却有难以抗拒的历史成因。

这时,打击张廷玉及其所代表的先皇旧部、汉臣朋党实在是稳定朝局、平息长期以来满人激愤的良策,也是急务。而深感“政府深严,职任重大,为机务殷繁之地,处人臣极品之荣”的张廷玉,也计划着告老还乡了。在《澄怀园语》中,老臣多次表达过“月盈则亏、盛极而衰”主题。现在,他是否也要向萧何那样上演一场“以进为退”的好戏,故意搞出一些“无心权力”的违法之举,并卖出人性贪婪的破绽,最后以略受惩处的方式完满退场,而刘邦则始终配合了他?或者他可以如刘基那样,尽管走得及时,但朱元璋的斧钺最后还是追了上来。

而今,历史的真相已随历史人物本身入土为安。我们所看到的事实是,一场可操控的杯中小风波避免了一场可能失控的大风波。张廷玉家族不仅没有因此而衰落,反而走上更加平稳广大的仕途。而张廷玉自己最终也真的进了清朝的太庙。

历史上的某些规矩如今看来实与现代政治文明相悖,可某些规矩却是人类政治的永恒主题。要做政治的明白人,不妨去琢磨和细味张廷玉五十年机要职务上所锻造的这些品格——持重、端方、勤勉、高效、谨慎、自律、仁恕,以及作为秘书与上司之间的微妙关系处理。这些智慧用儒家方式表述,可谓“极中庸而道高明”,如用现在的话说,即守规矩,讲自律,不仅看得冰山之上,更能体察冰山之下。得失、进退、荣辱、浮沉,尽在方寸之间。

标签: 清朝雍正皇帝张廷玉

更多文章

  • 大明王朝明武宗朱厚照的那些奇葩职衔与爱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朝,皇帝,朱厚照

    明武宗(年号正德)朱厚照,生于弘治四年(1491)九月,弘治五年(1492)三月被立为皇太子,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继皇帝位,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崩,葬康陵。他是明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也是明代历史上最放荡不羁的皇帝。在位期间曾多次离京,北巡宣、大,南游直隶,途中既亲自带兵打击来犯

  • 大清朝历史上的蒙古王爷僧格林沁的出生与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清朝,皇帝,王爷,僧格林沁

    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六月初五,内蒙古的哲里木盟科尔沁科左翼后旗的一片草地上,羊倌德力格尔像平时一样安静的放羊。突然有人来报喜,他的妻子给他生了一对双胞胎男孩。德力格尔也是黄金家族的子孙,爵位是四等台吉。但成吉思汗的子孙众多,德力格尔只是属于边缘群体,他家境十分贫寒。为了养家糊口,德力格尔常年给

  • 闯王李自成生死之谜:满清与南明均未取得其首级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闯王,李自成,南明,

    李自成逃禅石门夹山一说,流传极广。湖南省的石门县古称澧阳,又称澧州。据清代乾隆年间的《澧州志林》所收澧州知州何的《李自成传》一文称,李自成兵败,独窜石门之夹山为僧,法名奉天玉和尚。文中所指夹山即夹山寺,该寺位于石门县东15公里的三板桥,是一座唐代古刹,也就是本文一开始讲到的那个地方。寺内遗有与此说相

  • 南宋末代皇帝的凄凉人生:皇帝到驸马再到喇嘛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朝,宋恭宗,皇帝

    南宋被元朝灭掉后,与宋朝相关的历史也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之外。南宋最后一个皇帝宋恭宗赵显的最终命运又是怎样呢?在四岁的时候,赵显跟随母亲全太后一起投降了元朝,迁居到元朝首都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市。此后,这位年幼的南宋末代皇帝开始了他多舛的人生。最初,元世祖忽必烈对赵显母子还算礼遇,将赵显封为瀛国公

  • 汉代名将霍去病的死亡真相:并非瘟疫而是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霍去病,汉代,名将,

    元狩六年(前117年),大司马大将军、冠军侯霍去病薨逝,时年23岁。关于他的死因,流传较广的说法主要有病死、在匈奴染上瘟疫、退隐三种,但是都经不住推敲。首先,史书中从未见霍去病身体有何不适的记载,而且与霍去病同一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关于此事的记载也颇值得玩味。他在《史记》中只用了一个“卒”字来写霍去病

  • 揭秘:三国史上诸葛亮心结终酿蜀国哪桩冤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三国,诸葛亮

    诸葛亮集智慧、忠恕、正直、廉洁于一身。但以我看来,诸葛亮有一个“荆州不该失”的情结和“云长——文长移情”,并因此酿成了蜀国的一桩冤案!“荆州不该失”情结是什么?这首先要看什么是情结。心理学对情结的定义是:由一系列被压抑的无意识思想、感情、知觉、记忆等所组成的意念倾向。情结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个人的思

  • 解密:四公子之一信陵君救自己的姐姐为何犯难?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信陵君,四公子,战国,

    公元前259年,赵国和秦国为了争夺韩国上党地区,在长平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最终,只会“纸上谈兵”的赵军统帅赵括先生,在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不仅没有打败秦军,反而搭上了包括自己在内的四十多万赵军将士的性命,完美滴诠释了“空谈误国”这一真理。战胜赵军后,秦军在主帅白起的率领下,挥师东进,直逼赵国

  • 杨丽华一生从皇后成为太后 最后却变成了公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杨丽华,南北朝

    历史上芳名叫丽华的女子,大都贤良淑德,聪慧机敏而不可方物。但却同样的遇人不淑,命运多舛。大汉有光烈皇后阴丽华,光武帝刘秀“仕宦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誓言历历在目。这句话不过是名为光武帝的野心家野心膨胀的产物罢了。据史书记载,刘秀在与阴丽华成亲之后三个月便在河北迎娶郭圣通,想必其中心酸,也只有

  • 汉朝名将李广:时常迷路导致最后无法封侯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广,汉朝,名将,

    李广先生很可怜,一生披荆斩棘,战功无数,最终却与“封侯”无缘。倒是他的死对头匈奴人给了他一个无冕封号——“飞将军”。自己的敌人都如此敬畏自己,为什么大汉王朝却如此吝啬呢?为此,不仅李广先生想不通,后世之人也是云里雾里,众说纷纭。自古诗人多豪情。于是,很多描写李广将军的诗句便出现了,诸如“但使龙城飞将

  • 解密:东魏孝静帝为何被臣子唤作“呆头鹅“?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东魏,孝静帝,高欢,

    在中国历史上,所有“末世之君”都是比较窝囊的。原因在于,君威尽失,大权旁落。处于这种尴尬境地,只能如玩偶般任人摆布,受尽屈辱不说,政治待遇连一般臣子都不如。倒不是他们不想“雄起”,只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盛极必衰,否极泰来。可见这世上,没有什么是可以永恒的。不好说是谁的责任,也完全没必要归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