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虽然名声不好,但不可否认的是,司马家族在那个时代,的确是最厉害的家族,建立的晋朝也是为了二十四史的正统朝代。
司马家族能够发迹,其实不用追溯到很远,看看司马懿的父亲就明白了,毕竟在乱世之中,连袁绍荀彧这种大家族出身的都能灰飞烟灭,在一个巨大变化的乱世,追溯那么久,意义不是很大。
司马懿的老爹官做得不小,但是他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推荐曹操做了洛阳的公安局副局长,这对于司马家来说,是个改变命运的时刻。
等到曹操打败了袁绍,站稳了脚跟,就让司马防地推荐自己的儿子出来做官,不过司马家人品最好,也是评价最好的司马朗出来做官了,他算是司马家的另类了,名声一直非常好。
司马朗是个典型的神童,别人家孩子的样子,从小就表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参加考试都是轻松夺冠,年仅11岁进入了当时的最高学府——东汉洛阳太学。
司马朗在曹操手下做官,表现出非常仁爱的一面,对百姓非常好,放弃了当时重刑的普遍做法,深受百姓爱戴。
曹操非常器重司马朗,留在身边做秘书,可惜的是,天妒英才,神童司马朗,并没有像家族其他成员那样,有长寿的基因,46岁的时候就染病死掉了,而他之所以染病,也是在军中亲自给士兵发药所导致的。
司马朗是司马家唯一被记录在三国志里面的人物,这就有点奇怪了,为什么偏偏是他被记录在了三国志里面呢?
这就要说道,陈寿这个大冤种了,三国志我们现在看是一部普通的史书,但是当时来说,写三国志可是会掉脑袋的事情。
陈寿的三国志是唯一的一部,当代人写当代史的,写三国的时候,里面描述的内容,很多当事人都还在,要么是当事人的父辈们的故事,有涉及到各种复杂的关系,陈寿手里握的不是笔,而是随时会爆的炸弹。
三国的历史有多近,如果我们用某度搜一下陈寿,出来的词条是西晋史学家,但事实上陈寿的三国时期蜀国人,他的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蜀国投降派谯周。
这还没完,灭了蜀国的是魏国,等到没几天,魏国也亡了,变成了晋,而晋又灭了东吴,变成了晋朝,实现了统一。
也就是说,很短的时间内,陈寿就亲身经历了身份变化,从蜀国人,变成了魏国人,再变成了晋朝人,可想而知,晋朝要写三国历史,多少人都是亲历者,而且西晋直接就是从魏改了名字而来的,从魏到晋,这中间的立场怎么站,都是非常复杂敏感的问题。
三国时代,中原依旧是绝对的文化中心,为什么偏偏让一个偏僻的四川人来写三国志,因为中原人士不敢写呀,于是这个责任就落在了大冤种陈寿身上。
但陈寿写的非常好,当时的人物,看了三国志之后,都觉的陈寿写的好,但我们今天去看三国志,则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这写的都是啥呀,太简略的了吧。
为什么当时的人都夸陈寿写得好呢,因为实在是太难写了,要照顾到各方的利益和感情,陈寿用了最大的努力,尽量做到了平衡,很多事你差一个字的表述,意思就不一样,此事与彼事,你写与不写,代表的都是你的态度。
很多细微处,都能看到陈寿的用心,在写到刘备的时候,都称呼为先主,但是在写到孙权的时候,则直呼其名,这差距很明显就能看出来,但有些观点,就没那么容易看出来了。
比如说关于司马朗,陈寿的确是对司马朗赞誉有加,他也的确是当得起这个赞誉,但为什么只写了他呢?
是不是暗中表示,司马家其他人都不值得写,坏事做得太多,实在是没法写,这其实也是一种态度,一种不写之写的态度,当然对外肯定会说,司马朗死的太早了,所以写进了三国,只能说这个理由,不能较真,那是皇帝想放你一马而已。
司马朗幸好死得早,也算是给司马家留下个好名声的人,等到司马懿开始频繁作妖,就算你什么都不做,身为司马家的人,也是会受到批评的,比如说超级长寿的司马孚,他就一直活在痛苦之中,也很难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