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朗,河内郡温县人,在今天的河南焦作温县一带。
他九岁的时候,有一次碰到有客人当面提到了他父亲的字 。
司马朗的父亲叫做司马防,字建公,曾担任洛阳令、京兆尹 。司马防对 曹操十分看重,他生有八子,教子极严, 之后 个个成才,人称“司马八达”。
古人有个规矩是要避家讳,在言语中一般不会称父母的名字,如果客人称,也会觉得是 不敬 。
司马朗当即答复说:“怠慢他人亲长的,也是对自己的亲长的怠慢。”客人听了大惊,想不到司马朗小小年纪就有此观念,连忙道歉。
十二岁时,司马朗去参加童子郎的经学考试。他一到考场,监考官就皱起了眉头。
原来司马朗是个胖子,长得比一般人高些壮些, 考官 怀疑他故意报小年龄,当面责问。
司马朗答道:“我身边的亲族,代代均身材高大。我虽然 年 幼,却并没有故意隐瞒年龄以求取功名,这并非我志向所在。” 一番话说得一本正经, 监考官听了连连称奇。
董卓乱汉,关东兵起,从前冀州刺史李邵住在野王附近,附近山势危险,他怕有战乱,想避居温县。
司马朗听说后,当面劝说:“温县与野王,乃唇齿相依之势。如离野王而至温县,则只是延缓时间而已。您是国人希望 所在 ,贼人未至您先搬迁,必然引发恐慌,动摇人心,我为郡内的百姓感到忧虑。”
李邵不听,执意迁走,果然引发周围民众震动,很多人跟着搬迁,有的人甚至趁火打劫 抢 掠百姓。
当时,董卓把天子迁到了长安,自己留在了洛阳。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为朝中官员,也应赴长安,时局动荡,司马防让长子 司 马朗带着家眷回温县。
这时,有人向董卓告发,说司马朗有人带人逃亡,把他抓起来见董卓。
董卓对司马朗说:“你和我死去的儿子同岁,怎么可以这样辜负我!”
司马朗赶紧回复说:“明公德行与英名,天下皆知。如今兵难日起,民不安业,所以我才意带着家人返回故乡。希望明公可以细加查鉴,三思了解,那您的声名可比日月,即便是尹伊、周公也比您不过了。”
这番话,多半是在拍马屁,不过也把时局以及自己的动 机 交待了,董卓听完没再难为他,说: “ 我也想到了,你说得有道理。 ”
马屁是拍完了,可拍马屁的人自己心里是最清楚的,司马朗清楚地知道,董卓必亡。
他生怕董卓不放他走,赶紧把家里的财物拿出来,用于贿赂董卓身边主事之人,只求早归故里。
除此之外,他还对身边父老说: “ 董卓为非作歹,为天下之仇,此乃忠臣义士奋发之时。河内郡与京都接壤,战势一起必受荼毒而四分五裂。不如趁道路尚通,一起奔赴黎阳,那里有咱们的姻亲可以投靠,手中有兵权,可应其变。 ”
不料,身边的父老多恋旧,不肯轻易迁徙,再说了,这不还没 打 起来么, 到时 再走也不迟。
只有同县的赵咨,对司马朗十分信任,举家与其同往黎阳。
后来数月,关东诸侯起兵数十万,果至河内一带讨伐,众人将令不一,不少人纵兵抄掠,当地百姓死亡过半。
等到关东兵去之后,曹操与吕布在濮阳对战,司马朗这才带人返回温县 。
时年饥荒,司马朗安抚宗族,教训诸弟,使得司马家族没有因为世道变乱而家道中落。
二十二岁那年,司马朗被曹操征辟为司空掾属,后为成皋令。他先因病辞官,又再被起用为堂阳县长。
他从 政 时,以宽容施惠为主,不主张使用鞭仗之刑,老百姓很少有人作奸犯科,都愿意在司马朗治下从事。
司马朗再迁为元城县令,升任丞相主簿。
此时,司马朗 逐渐 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见解 。
他认为:“天下动荡,是因为秦朝取消了五等爵位制,各地郡国没有攻守战备的基础。如今,爵位制不一定要恢复,但可令州郡置兵,外退四夷,内惩不轨, 这 是首要任务。如果可以的话, 还要 恢复井田制度。从前百姓都有传了几代的田产, 却 因动荡被侵占。如今民人分散, 地 产无主,宜及时分田 , 恢复生产。”
他的这些想法未及完全施行,不过各州郡带兵这一条,却是司马朗的创见。
这之后,他又到兖州担任刺史, 治理得法, 百姓 拍手 称好。
虽在军旅之中,为一方之长官,司马朗坚持粗 衣淡饭 ,以俭率下,从来不搞奢侈那一套,业余时间则好伦理道德、文章典籍。
他同乡有一个叫做李觌的,一直有盛名,而司马朗一直看不上他,后来李觌身败名裂,当时人称赞司马朗的眼光。
曹操身边的官员钟繇、王粲等人曾写文章认为:“非圣人不能致太平。”
司马朗却反对这个观点,他认为:“像尹伊、颜回这些人,他们虽然不是圣人,但其思想流传数世,也能使后世获得太平。”
建安二十二年,司马朗同夏侯惇、臧霸一起征讨东吴。部队行至居巢时,军中暴发疾疫,司马朗亲身去探看,命人医治,不幸自己也染病而亡,时年四十七岁。
临终前,他遗言是:“身没之后,其布衣幅巾,敛以时服,勿违吾志也。”
简单说就是穿布衣,不戴冠,以平常衣物下葬,一切从简。
他去世后,兖州百姓追念他,当年与他一起迁到黎阳的赵咨,官至太常,为世人称赞。
讲到这里,司马朗的故事我们就讲完了,以下是小方叔叔的一点看法。
这个司马朗自小就表现出了很强的原则性和对世事的洞察,这可能是他们司马家人的特色吧。
不过, 不像他的弟弟司马懿 的多智多谋 ,司马朗是以父母官和爱民如子的形象出现的,他最终去世,也是因为不避疾疫、亲下基层引起的。
整本《三国志》,司马家人唯一有传的,便是司马朗,可见《三国志》作者陈寿对其推崇。
为什么不写司马懿、司马师、司马炎呢? 他们可是曹魏时期重要的人物啊。
有人分析说,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是西晋,司马家还掌权呢,你这时候要是把司马家的老底抖搂出来,还想活么,这书还能 流 传么?
有时候,不写反而也是一种态度,无声处,也有惊雷。
今天先讲到这里,让我们下期再见。
往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