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穷兵汉武(十一)主父偃提出推恩令立下奇功,为何被刘彻下令处死

穷兵汉武(十一)主父偃提出推恩令立下奇功,为何被刘彻下令处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乐小武哥 访问量:2608 更新时间:2023/12/22 5:01:40

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被很多网友称为天下第一阳谋,认为这是西汉解决诸侯王尾大不掉隐患的终极法宝。而提出推恩令的官员主父偃也受到很多网友的推崇,在很多历史爱好者眼里是顶级谋士的存在。然而让这些粉丝们失望的是,主父偃除了推恩令外,在汉武帝时期立下的功劳并不大。反而因为受贿诸侯王黄金的罪名受到追究,最终被刘彻下令处死。于是有很多人为主父偃鸣不平,觉得他是受到陷害才导致这样悲惨的结局。本章节就以主父偃被杀为主题,看看在这个案子中刘彻和西汉朝廷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从史书记载来看,主父偃被杀的直接原因是赵王刘彭祖控告他收受诸侯王贿赂的黄金,甚至主动向诸侯王封国索贿,进而惹怒了汉武帝刘彻。刘彻下令将主父偃入狱,但最初并没有处死的打算。御史大夫公孙弘进了谗言,认为不处死主父偃,朝廷没有办法向天下人交代,于是刘彻才下令将其处死。如果只看这段史料,似乎主父偃是死于自己的贪婪,然后被政敌公孙弘抓住机会攻讦。然而仔细地阅读事发前后的西汉政局和历史背景变化,可以发现此案背后大有文章。分析其中的原因可以认为,主父偃之死是刘彻卸磨杀驴的操作。

主父偃受贿案,其实是起于主父偃查齐王刘次昌的私通案。当时齐王是西汉最大的诸侯王,所占有的地盘和封国的实力在诸侯王中都是最高的。齐王刘次昌是初代齐王刘肥的曾孙,在诸侯王中很有实力。他的老婆是母亲纪太后的侄女,自己的表妹。但刘次昌不喜欢这个表妹,所以纪太后便让女儿纪翁主接管了刘次昌的后宫,逼迫其与妻子和好。然而纪太后的目的没有达成,反而促成了刘次昌和姐姐纪翁主私通。这个事情本是刘次昌的私事,在封国内部传播,但不小心却被王太后身边的宦官徐甲知道了。

当时刘彻的母亲王太后想把外孙女嫁给诸侯王,年轻的齐王刘次昌变成了候选人之一。王太后身边的宦官徐甲是齐国人,于是自告奋勇地去找刘次昌。而主父偃听说这个事情后也想趁机把女儿嫁给刘次昌,于是贿赂徐甲让他帮着牵线搭桥。但徐甲到了齐国后很不顺利,纪太后并不想自己的儿子娶王太后的外孙女,一口回绝了这个婚事。徐甲回到长安没法交代,便假称婚事已经谈成,但因为刘次昌与纪翁主私通的事情,不建议王太后把外孙女嫁过去。王太后因此中止了这个婚事,而想跟着占便宜的主父偃也没有得到好处。

但在此过程中主父偃从徐甲处得到了刘次昌姐弟私通的信息,于是把这个事情上报给了汉武帝刘彻。刘彻因而大怒,将主父偃任命为齐国国相,让他去齐国查这个案子。主父偃去了齐国后抓住刘次昌的小辫子威逼敲诈,又收了很多封国官员的黄金贿赂。刘次昌最终迫于压力自杀,因为他没有后人,所以齐王之位无人继承,于是西汉朝廷便废除齐国,将齐国地盘收回。但这个事情却引发了诸侯王人人自危,赵王刘彭祖非常害怕,便以受贿案上书弹劾主父偃。为了平息众怒,刘彻便把主父偃关进监狱,后来因公孙弘的谗言才将其处死。

这个案子从表面上看,主父偃接受诸侯国的黄金贿赂是大罪,他因此受到政敌公孙弘的攻讦而被处死,但实际上背后却另有原因。主父偃通过这种案子帮刘彻废除诸侯王,收回诸侯国土地,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推恩令发布之前,主父偃就处理过燕王刘定国私通案。当时刘定国在燕国无恶不作,与父王的姬妾私通,夺弟弟的妻子,还与三个女儿乱搞。这个事情被肥如令郢人发现并上告,刘定国派手下杀人灭口。郢人的兄弟把这个事情告到朝廷,刘彻让公卿公开评议。于是刘定国被定为大罪,他被迫自杀,封国也被废除收回。

因为刘定国案就是主父偃办的,办理的过程中也是大量收受封国的贿赂,所以使得诸侯王们非常憎恶他。这次再办理刘次昌案,主父偃故技重施,诸侯王更是人人自危。尤其是赵王刘彭祖,他的儿子也跟姐姐妹妹乱来,一旦被查出来肯定又是处死和废除封国的下场。实际上倒是诸侯国内部非常混乱,诸侯王家族生活奢靡无度,这种烂事情家家都有。如果让主父偃挨着查,都用不到推恩令,简直就是变相的削藩令。因此这事情受到了诸侯王们的强烈反对,用主父偃收受黄金的罪名逼迫刘彻将其关进牢狱。

最初刘彻并没有处死主父偃的想法,毕竟主父偃在拥立卫子夫为皇后,推行推恩令方面都是有功劳的。他的想法是让主父偃先避过风头,等诸侯王反对声音过去了,然后再将其重新用。但这个事情却被御史大夫公孙弘抓住了机会,他是主父偃的政敌,力图致主父偃于死地。

公孙弘是汉武帝时期著名的丞相,主父偃案发时还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在当时地位很高,于丞相、太尉并称三公,相当于副丞相和后备丞相,主管国家的司法刑狱。主父偃当时是太中大夫,是掌管议论和舆论的高官,也是刘彻的心腹。两人的关系极差,可以说是互为政敌。

公孙弘对刘彻说的话,看似秉公执法,实际上是打击报复。这种事情在公孙弘的从政生涯中比比皆是,从史料中可以发现不少他嫉贤妒能的行为,也有不少利用权势打击政敌的操作。公孙弘说不杀主父偃无法向天下人交代,实际上暗中指的却是汉景帝刘启时期因吴楚七国之乱而诛晁错的事情。

晁错是削藩令的提出者,在执行过程中引发了七国之乱,迫使刘启不得不诛杀晁错以缓解和诸侯王的矛盾,让朝廷团结起来出兵平息内乱。而当时积极推动诛杀晁错的就是朝廷中的官员和开国元勋贵族,比如窦婴、袁盎、周亚夫等人。如果不诛杀晁错,朝廷就不会听刘启的,那七国之乱就难以平息。

公孙弘此时提出这个问题,明显就是利用朝廷的力量逼刘彻处死主父偃。而主父偃因为得势后嚣张跋扈,在朝廷中也得罪了不少权贵,所以公孙弘得到了很多贵族官员的支持。再加上公孙弘是朝廷中儒家官员的代表人物,也有着儒家学派的政治支持。因此在主父偃受贿的事情上,刘彻在西汉内部受到了朝廷和诸侯王两面的政治压力。最让他感到难受的是,当时西汉正在和匈奴打仗,正是卫青主导收复河套平原的战争时期。此时作为大后方的西汉绝对不能乱,否则将会面临内外交困的窘迫局面。

为了保证西汉内部不乱,确保卫青收复河套的战争能够胜利,刘彻只能向朝廷和诸侯王妥协,将主父偃处死以平息众怒。从刘彻的操作来看,这明显是受到政治压力后卸磨杀驴的行为。从本质上来说,这与他的父亲处死晁错的原因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晁错被处死是典型的无罪诛杀,而主父偃之死好歹有个受贿的罪名当遮羞布。从这个方面也可以看出刘彻作为帝王的残酷无情,为了他的政治需求可以牺牲任何人。即便是像主父偃这样帮他为推恩令立下大功的人才,他也毫不犹豫地牺牲,丝毫没有保护的想法。

而朝廷支持公孙弘的建议,也不仅仅是因为和主父偃不和,更多的还是权势利益之争。主父偃是主管议论的太中大夫,虽然没有公孙弘的职位高,却掌控着国家的舆论。当初刘彻扶持卫子夫为皇后,就是主父偃以老百姓支持的名义上书,才促成了卫子夫和卫家的崛起。同样刘彻也将主父偃作为监督朝廷官员的重要帮手,很多官员和诸侯王的罪名都是主父偃上报的。因此主父偃在朝廷中名声也不好,他和廷尉张汤并称刘彻打击政敌的两大法宝。在这种背景下,朝廷官员自然要力图致主父偃于死地,确保自己的政治利益。

刘彻是古代帝王中极少的六亲不认之辈,他的雄才大略下面隐藏着的是极端政治利益的倾向性。为了政治利益和自己的战略构想,刘彻能够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妻儿。主父偃被杀只是一个小插曲,他虽然立有奇功,却没有太大的政治筹码,被牺牲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实际上在刘彻眼里,任何失去利用价值的官员,都可能成为政治的牺牲品。这种“狡兔死,走狗烹”的现象,正是说明了西汉政治的残酷性,也反映出汉武帝时期朝廷内部政治斗争的激烈。因此在评价刘彻这样的帝王时,要关注他的丰功伟绩,也不能忘却他的心狠手辣。

标签: 刘彻主父偃公孙弘丞相王太后

更多文章

  • 最后的纵横家主父偃,父母不相认,尝尽人间寒凉,以极端方式自毁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主父偃,刘彻,齐国,齐王,张仪,苏秦,纵横家主

    主父偃被杀的时候,估计满朝官员多少有点吃惊。这位俸禄只有比千石的太中大夫,虽然职位不高,但实际权势盖过三公,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朝中大事,汉武帝不去找丞相商议,而是找主父偃。当初,主父偃一封奏疏达到汉武帝案前,早上到,晚上他就得到汉武帝召见。一番详谈后,汉武帝感慨相见太晚,立刻任命他为谒者,一年四迁

  • 主父偃:汉武帝的重臣,到底得罪了什么人,才会死无葬身之地?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话春秋标签:刘彻,齐王,晁错,卫青,主父偃,公孙弘,汉武帝,汉高祖刘邦

    主父偃,汉武帝时期名臣,他提出的“推恩令”,被誉为千古第一阳谋。曾几何时,汉武帝对他言听计从,成为横行一时的权臣,但是豪横不羁的做派,让主父偃最终走上了末路,当齐王自杀的消息传到京城的时候,主父偃的末日到了。他的结局告诉我们:做人不要太嚣张,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诸侯们群情激奋,要求必须严惩主父偃这个

  • 主父偃被满门抄斩:当你凝望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望你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主父偃,刘彻,齐国,刘启,匈奴,齐王

    很多人想必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大多数人都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其实这句话并不是说说而已,在人性以及现实的驱使下,确实存在这种现象,有的人在最开始会十分看不惯别人的一些行为,可是后来自己却变成了最开始自己讨厌的那一类人。汉武帝时期的首功之臣主父偃,就是这样的一个角色,他明明帮助汉武帝开创盛世,做

  • 因个人性格短板而被灭族的西汉名臣主父偃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主父偃,刘彻,齐国,公孙弘,匈奴,齐王,卫青,赵王,西汉名臣,父偃

    汉武帝那个年代,不论文武,优秀人物实在是数不胜数,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并珍惜人才。但是也并非所有的人才都有受到任用的机会和机缘,因此,不少人就想法设法为自己创造机会,主父偃就是一个典型。主父偃影视剧图片01主父偃仕途主父偃(?-前126年),齐国临菑人(今山东临淄),年少好学

  • “悲夫”主父偃·倒行逆施|穷人思维,是深烙骨髓的暴虐基因

    历史解密编辑:风尚论说标签:齐王,刘彻,宦官,卫青,晁错,张仪,主父偃,公孙弘,倒行逆施

    咏史上·主父偃南宋·陈普当年齐赵倚黄昏,曾叹蒙恬灭子孙。一日上天沾五鼎,依角蜚粟度龙门。该诗是南宋著名理学家陈普所著《咏史》系列中,有关主父偃的一首诗。翻阅相关诗词文献,历代诗词作家以主父偃为题材的作品非常少见。作为西汉时期,如此重要的历史人物,单凭他“继晁错、贾谊之过往,开自家之后来”提出的“推恩

  • 帮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成就霸业的主父偃,为何落得灭族的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古今中外历史说标签:主父偃,刘彻,诸侯国,齐国,刘启,刘邦

    公元前126年,主父偃去世。主父偃是被汉武帝下令处死的,而且是灭族的下场,这和后来的诛杀九族是一样的。我们都知道主父偃是汉武帝时期的重要谋臣,他提出的推恩令更是帮助汉武帝加强了中央集权,为汉武帝后期成就霸业奠定了基础。不过就是这样一个成就西汉的功臣,为何会落得灭族的下场?我们今天来看一下大致状况。先

  • 主父偃的“推恩令”是千古奇谋,理论上却有一种特殊方式可以破解

    历史解密编辑:三炮讲故事标签:诸侯国,刘彻,分封,刘恒,诸侯

    在中央朝廷的实力能够绝对压制地方诸侯的前提下,“独生子女”政策理论上确是能对付推恩令的。“推恩令”推行的核心条件,就是子嗣。以子嗣来瓜分诸侯国的土地,这就是推恩令的全部。诸侯王子嗣多,诸侯国的土地就被瓜分得多。反之,子嗣少,诸侯国的土地就被瓜分得少。因此,若是诸侯王这一辈子就生一个儿子的话,那推恩令

  • 主父偃为什么被汉武帝灭族?如何评价他的功过?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主父偃,刘彻,公孙弘,齐国,丞相,卫青

    主父偃是汉武帝时期的大臣,出身于今天山东淄博的一个贫寒人家。早年学习长短纵横之术,也就是谋术。后来才开始学习《易》《春秋》和百家之言。主父偃也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只是一开始不被认为是主流知识分子。因此,在齐国时受到儒生排挤,后来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也不被礼遇。我个人觉得,跟当年的孔子差不多

  • 西汉名臣主父偃死因新探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主父偃,公孙弘,丞相,刘彻,武帝,诸侯

    引言西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启用主父偃,推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王长期“尾大不掉”的问题,主父偃因此成为西汉中期拥有较强影响力的官员。学界对于主父偃其人生平、功绩、死因等方面的研究已颇为丰富。其中对于主父偃被处死原因的研究,多局限于主父偃的性格、行为缺陷等方面。本文拟从汉武帝

  • 主父偃的悲喜人生:身为汉武帝的屠刀,用一生来贯彻皇命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档案笔记标签:刘彻,燕王,皇帝,主父偃,王太后,卫子夫,汉武帝,汉武大帝

    主父偃的悲喜人生:身为汉武帝的屠刀,用一生来贯彻皇命导读:我们都知道汉武帝时期西汉的国力空前强大,这一时期,国内的政治向心力极强,而外患也基本上被平定,中央集权制度再度发展,汉武大帝集国家权力于一身是汉帝国无可争议的中心人物。然而,回顾汉武帝开创这一盛事的过程却并不轻松。而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了许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