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被很多网友称为天下第一阳谋,认为这是西汉解决诸侯王尾大不掉隐患的终极法宝。而提出推恩令的官员主父偃也受到很多网友的推崇,在很多历史爱好者眼里是顶级谋士的存在。然而让这些粉丝们失望的是,主父偃除了推恩令外,在汉武帝时期立下的功劳并不大。反而因为受贿诸侯王黄金的罪名受到追究,最终被刘彻下令处死。于是有很多人为主父偃鸣不平,觉得他是受到陷害才导致这样悲惨的结局。本章节就以主父偃被杀为主题,看看在这个案子中刘彻和西汉朝廷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从史书记载来看,主父偃被杀的直接原因是赵王刘彭祖控告他收受诸侯王贿赂的黄金,甚至主动向诸侯王封国索贿,进而惹怒了汉武帝刘彻。刘彻下令将主父偃入狱,但最初并没有处死的打算。御史大夫公孙弘进了谗言,认为不处死主父偃,朝廷没有办法向天下人交代,于是刘彻才下令将其处死。如果只看这段史料,似乎主父偃是死于自己的贪婪,然后被政敌公孙弘抓住机会攻讦。然而仔细地阅读事发前后的西汉政局和历史背景变化,可以发现此案背后大有文章。分析其中的原因可以认为,主父偃之死是刘彻卸磨杀驴的操作。
主父偃受贿案,其实是起于主父偃查齐王刘次昌的私通案。当时齐王是西汉最大的诸侯王,所占有的地盘和封国的实力在诸侯王中都是最高的。齐王刘次昌是初代齐王刘肥的曾孙,在诸侯王中很有实力。他的老婆是母亲纪太后的侄女,自己的表妹。但刘次昌不喜欢这个表妹,所以纪太后便让女儿纪翁主接管了刘次昌的后宫,逼迫其与妻子和好。然而纪太后的目的没有达成,反而促成了刘次昌和姐姐纪翁主私通。这个事情本是刘次昌的私事,在封国内部传播,但不小心却被王太后身边的宦官徐甲知道了。
当时刘彻的母亲王太后想把外孙女嫁给诸侯王,年轻的齐王刘次昌变成了候选人之一。王太后身边的宦官徐甲是齐国人,于是自告奋勇地去找刘次昌。而主父偃听说这个事情后也想趁机把女儿嫁给刘次昌,于是贿赂徐甲让他帮着牵线搭桥。但徐甲到了齐国后很不顺利,纪太后并不想自己的儿子娶王太后的外孙女,一口回绝了这个婚事。徐甲回到长安没法交代,便假称婚事已经谈成,但因为刘次昌与纪翁主私通的事情,不建议王太后把外孙女嫁过去。王太后因此中止了这个婚事,而想跟着占便宜的主父偃也没有得到好处。
但在此过程中主父偃从徐甲处得到了刘次昌姐弟私通的信息,于是把这个事情上报给了汉武帝刘彻。刘彻因而大怒,将主父偃任命为齐国国相,让他去齐国查这个案子。主父偃去了齐国后抓住刘次昌的小辫子威逼敲诈,又收了很多封国官员的黄金贿赂。刘次昌最终迫于压力自杀,因为他没有后人,所以齐王之位无人继承,于是西汉朝廷便废除齐国,将齐国地盘收回。但这个事情却引发了诸侯王人人自危,赵王刘彭祖非常害怕,便以受贿案上书弹劾主父偃。为了平息众怒,刘彻便把主父偃关进监狱,后来因公孙弘的谗言才将其处死。
这个案子从表面上看,主父偃接受诸侯国的黄金贿赂是大罪,他因此受到政敌公孙弘的攻讦而被处死,但实际上背后却另有原因。主父偃通过这种案子帮刘彻废除诸侯王,收回诸侯国土地,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推恩令发布之前,主父偃就处理过燕王刘定国私通案。当时刘定国在燕国无恶不作,与父王的姬妾私通,夺弟弟的妻子,还与三个女儿乱搞。这个事情被肥如令郢人发现并上告,刘定国派手下杀人灭口。郢人的兄弟把这个事情告到朝廷,刘彻让公卿公开评议。于是刘定国被定为大罪,他被迫自杀,封国也被废除收回。
因为刘定国案就是主父偃办的,办理的过程中也是大量收受封国的贿赂,所以使得诸侯王们非常憎恶他。这次再办理刘次昌案,主父偃故技重施,诸侯王更是人人自危。尤其是赵王刘彭祖,他的儿子也跟姐姐妹妹乱来,一旦被查出来肯定又是处死和废除封国的下场。实际上倒是诸侯国内部非常混乱,诸侯王家族生活奢靡无度,这种烂事情家家都有。如果让主父偃挨着查,都用不到推恩令,简直就是变相的削藩令。因此这事情受到了诸侯王们的强烈反对,用主父偃收受黄金的罪名逼迫刘彻将其关进牢狱。
最初刘彻并没有处死主父偃的想法,毕竟主父偃在拥立卫子夫为皇后,推行推恩令方面都是有功劳的。他的想法是让主父偃先避过风头,等诸侯王反对声音过去了,然后再将其重新启用。但这个事情却被御史大夫公孙弘抓住了机会,他是主父偃的政敌,力图致主父偃于死地。
公孙弘是汉武帝时期著名的丞相,主父偃案发时还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在当时地位很高,于丞相、太尉并称三公,相当于副丞相和后备丞相,主管国家的司法刑狱。主父偃当时是太中大夫,是掌管议论和舆论的高官,也是刘彻的心腹。两人的关系极差,可以说是互为政敌。
公孙弘对刘彻说的话,看似秉公执法,实际上是打击报复。这种事情在公孙弘的从政生涯中比比皆是,从史料中可以发现不少他嫉贤妒能的行为,也有不少利用权势打击政敌的操作。公孙弘说不杀主父偃无法向天下人交代,实际上暗中指的却是汉景帝刘启时期因吴楚七国之乱而诛晁错的事情。
晁错是削藩令的提出者,在执行过程中引发了七国之乱,迫使刘启不得不诛杀晁错以缓解和诸侯王的矛盾,让朝廷团结起来出兵平息内乱。而当时积极推动诛杀晁错的就是朝廷中的官员和开国元勋贵族,比如窦婴、袁盎、周亚夫等人。如果不诛杀晁错,朝廷就不会听刘启的,那七国之乱就难以平息。
公孙弘此时提出这个问题,明显就是利用朝廷的力量逼刘彻处死主父偃。而主父偃因为得势后嚣张跋扈,在朝廷中也得罪了不少权贵,所以公孙弘得到了很多贵族官员的支持。再加上公孙弘是朝廷中儒家官员的代表人物,也有着儒家学派的政治支持。因此在主父偃受贿的事情上,刘彻在西汉内部受到了朝廷和诸侯王两面的政治压力。最让他感到难受的是,当时西汉正在和匈奴打仗,正是卫青主导收复河套平原的战争时期。此时作为大后方的西汉绝对不能乱,否则将会面临内外交困的窘迫局面。
为了保证西汉内部不乱,确保卫青收复河套的战争能够胜利,刘彻只能向朝廷和诸侯王妥协,将主父偃处死以平息众怒。从刘彻的操作来看,这明显是受到政治压力后卸磨杀驴的行为。从本质上来说,这与他的父亲处死晁错的原因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晁错被处死是典型的无罪诛杀,而主父偃之死好歹有个受贿的罪名当遮羞布。从这个方面也可以看出刘彻作为帝王的残酷无情,为了他的政治需求可以牺牲任何人。即便是像主父偃这样帮他为推恩令立下大功的人才,他也毫不犹豫地牺牲,丝毫没有保护的想法。
而朝廷支持公孙弘的建议,也不仅仅是因为和主父偃不和,更多的还是权势利益之争。主父偃是主管议论的太中大夫,虽然没有公孙弘的职位高,却掌控着国家的舆论。当初刘彻扶持卫子夫为皇后,就是主父偃以老百姓支持的名义上书,才促成了卫子夫和卫家的崛起。同样刘彻也将主父偃作为监督朝廷官员的重要帮手,很多官员和诸侯王的罪名都是主父偃上报的。因此主父偃在朝廷中名声也不好,他和廷尉张汤并称刘彻打击政敌的两大法宝。在这种背景下,朝廷官员自然要力图致主父偃于死地,确保自己的政治利益。
刘彻是古代帝王中极少的六亲不认之辈,他的雄才大略下面隐藏着的是极端政治利益的倾向性。为了政治利益和自己的战略构想,刘彻能够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妻儿。主父偃被杀只是一个小插曲,他虽然立有奇功,却没有太大的政治筹码,被牺牲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实际上在刘彻眼里,任何失去利用价值的官员,都可能成为政治的牺牲品。这种“狡兔死,走狗烹”的现象,正是说明了西汉政治的残酷性,也反映出汉武帝时期朝廷内部政治斗争的激烈。因此在评价刘彻这样的帝王时,要关注他的丰功伟绩,也不能忘却他的心狠手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