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那个年代,不论文武,优秀人物实在是数不胜数,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并珍惜人才。但是也并非所有的人才都有受到任用的机会和机缘,因此,不少人就想法设法为自己创造机会,主父偃就是一个典型。
主父偃影视剧图片
01
主父偃仕途
主父偃(?-前126年),齐国临菑人(今山东临淄),年少好学,主攻长短纵横之学(春秋战国时期的显学,很容易出名),但是在儒学氛围浓厚的齐国,主父偃受到了知识分子阶层的排挤,也不受亲戚朋友的待见——这说明主父偃的人际关系和为人是很有问题的。穷困潦倒的主父偃被迫离开齐国,到北方的燕国、赵国和中山国寻找机会,终不遇。(笔者注:那时的“国”的政治待遇远不及先秦时期的诸侯国,只是刘姓皇亲国戚的封国。)
走投无路的主父偃做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入函谷关投靠卫青。
那时的卫青是炙手可热的人物,一是因为自己的军事才能受到汉武帝的高度重视,二是因为他是汉武帝最宠爱的妃子(那时还未做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是最信任的身边人。几次交流下来,卫青认为主父偃是一个有真才实学之人,多次向汉武帝举荐,但事出意外,主父偃并未得到汉武帝的接见。
无奈中,主父偃又做了一个充满危险但又极其重要的决定:直接上书汉武帝。
《史记》及《汉书》均未交代他的疏是如何到得汉武帝手上的,但是记载了汉武帝早上看到疏晚上就召见了主父偃。
主父偃在疏中说了九个方面的事情,其中八个与法律法规有关,一个事关匈奴。汉武帝自幼就立志要灭了匈奴,但主父偃通篇反对与匈奴的战争。疏中,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且以史为鉴指出秦始皇及汉高祖刘邦伐匈奴都以失败告终的事实,反对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
要说,这样一个不识时务、不懂政治,还不讲规矩贸然上疏的人多半会被惩治至少置之不理的。但是汉武帝就是汉武帝,他认为主父偃的反对说到了汉朝与匈奴战争中的痛处。按照我们的说法就是“说到了点子上”,于是汉武帝当天就召见了主父偃。(同时被召见的还有同时上书的赵人徐乐、齐人严安二人。)
一番交流后,汉武帝说出了那句名言: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
笔者分析,主父偃是剑走偏锋,以反对出兵匈奴引起汉武帝的注意,再以为何反对来反证如何才能取胜而博得汉武帝的欣赏。不管怎样,主父偃这种锲而不舍地为自己创造机会的精神确实值得敬佩。这应了《易经》名言:穷则变,变则通。
见面之后,三人均以“郎中”(皇帝秘书处秘书)入仕。主父偃很受汉武帝重视,一年中四次升迁。后位列三公,在齐国丞相职上“事发”遭灭族。
02
主父偃的政治功绩
主父偃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他为官时至少做出了三项对汉朝的政治、经济、民生起到极大积极作用的政绩。
其一,推行“推恩令”。
汉武帝有如此大的作为,除了自身因素外,与其父亲汉景帝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有直接的关系,其中一个重大的事件就是引起“七国之乱”的削藩。“七国之乱”被周亚夫和窦婴平定后,诸侯国的势力大减,中央集权得到实现。
但是,在汉武帝初年,有实力的诸侯国还有不少,于是主父偃向汉武帝建议:
“当下不少封国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无事时他们骄奢淫逸、难以管理,有事时他们又容易聚众叛乱,如果强行削除,当年的‘七国之乱’就是前车之鉴。今诸侯们大多有十来个儿子,可是按照现在的‘世袭制度’,封国只能传给一个儿子,而其余诸子并没有受到皇家的恩惠,何不如允许诸侯王可以将封国内的地盘分封给不同的孩子?这样不论是诸侯王还是受封的孩子们都会感恩皇帝,但实质上我们将一国分为多国,不断分化、削弱他们的实力。”
主父偃这一策略实在是高明!不用一兵一卒、皆大欢喜中实现了汉武帝想要的中央集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推恩令”。
其二,茂陵迁徙。
茂陵是西汉的皇家陵园,位于西安郊外。一方面,那时正在大兴土木,二方面居民稀疏。于是主父偃向汉武帝建议将全国豪强均迁到茂陵,一则增加那里的人口、二则将豪强置于皇帝眼皮底下也便于国家的政治稳定。
这显然又说到了汉武帝的心坎上。
其三,设立朔方郡。
朔方即今河黄河套西北地区,土地肥沃,秦朝名将蒙恬为抵抗匈奴曾在那里建城,后被匈奴占领。公元前127年,卫青率兵收复朔方。于是主父偃建议在那里设立行政区域朔方郡。他的理由是那里土地肥沃,又是交通要塞,设郡后不仅有效增加了国土面积,还可以成为剿灭匈奴的根据地和大后方。
主父偃的这一建议遭到了以实权派公孙弘为首的朝臣的普遍反对,公孙弘认为秦始皇当时发动30万人在朔方建城,劳民伤财,最终还是失守,因此反对。汉武帝最终力排众议,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朔方郡果然在之后与匈奴的战争中起到了极大的战略作用。
03
主父偃的人格短板
其一,人际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伴随着主父偃一生。穷困潦倒时敏感、偏激,得势时又张扬,这显然是他的一个极大短板。
元朔二年(前127年),主父偃被派往自己的家乡齐国担任丞相。当年在家乡时,主父偃受排挤、不被待见,这次算是衣锦还乡、扬眉吐气了。真的聪明人,这种情形下或许会更加低调、谦逊,主父偃则不然,他将所有亲戚朋友邀请到相府,拿出五百两黄金分给众人,说道:
“当年我穷困的时候,亲戚们不会给我一口饭吃,也没有人会跨进我的家门半步。今天我发达了,担任了齐国的丞相,你们不远千里迎接我。但是我没有忘记当年的情形,你们拿着钱走吧,我们今天就是就绝交了,你们不必再踏入我家半步。”
个性十足,不给自己留丝毫余地。
其二,任性妄为。
有人对主父偃说:“你太横了!”主父偃说出了一段“名言”:
“我穷困潦倒游学四十余年,父母不认我、兄弟不接纳我、朋友不理我,我苦厄的时间太长了。大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要么活着的时候用大锅吃饭,要么死的时候受大锅烹煮的刑罚!颇有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气势。
其三,贪得无厌。
由于位高权重又深得汉武帝的信任且喜欢打小报告,很多官员甚至诸侯王都惧怕主父偃,纷纷向主父偃行贿,主父偃来者不拒,因此他的贪也成了公开的秘密。
心胸狭隘、任性妄为、贪得无厌,终究不仅让自己身首异处,还害了整个家族。
04
主父偃的覆灭
元朔二年(前127年),主父偃向汉武帝告发齐王刘次景乱伦(与亲姐姐私通)。诸侯王中屡屡有乱伦事情发生,汉武帝对此深恶痛绝。于是就任命主父偃担任齐相,彻查此事。(于是就有了上文主父偃用五百两黄金羞辱亲戚朋友的事情。)
这里有个环节需要交代一下:主父偃年轻时在齐国待不下去后,去了燕国和赵国寻找机会,但都不得待见,所以一朝得势后他想到了报复。在报复齐国之前,他揭发了燕国诸侯王刘定国与女儿、妹妹乱伦的事情,燕王被汉武帝赐死。
当年轻的齐王发现主父偃表面为自己的丞相,实则来查自己的乱伦罪行后便胆战心惊。面对主父偃的霹雳手段,想到燕王被赐死,吓破胆的齐王居然自杀了。由于没有子嗣,齐国被分解成了郡县,算是亡了国。
燕王被赐死后,赵王感觉主父偃早晚会报复自己。于是一直想举报主父偃贪腐,由于主父偃身在朝中,举报很不方便。当主父偃被派往齐国任职后,主父偃刚离开朝廷,赵王就开始了行动。恰恰又遇到齐王自杀,于是赵王抓住时机举报主父偃贪腐和逼死诸侯王。
汉武帝震怒,将主父偃扔进了监狱。在汉武帝看来,贪腐尚且可忍,逼死齐国这样一个封国的诸侯王是不可饶恕的。
狱中的主父偃只承认受贿,坚决不承认逼死齐王——事实也似乎如此。考虑到主父偃的才能和贡献,汉武帝也想免去主父偃死罪。这时,时任三公之一御史大夫(主管司法)的公孙弘发话了:
“逼齐王自杀,致使齐国灭国,主父偃是首犯,如果不杀他,很难平息其余诸侯王的怒气。必须杀他以谢天下。”
于是,主父偃被灭族。
从力主杀郭解、杀主父偃的事情来看,很难说公孙弘是出于公心。
主父偃得势时,门客上千,灭族后居然没有一个人为他收尸。还是一位叫孔车的老仆人为他收尸并将其掩埋。汉武帝见此还是非常感慨,将老人封为“长者”(每月享受国家财政养老金)。
在历史大势面前,个人力量极其渺小,无法左右,但是自己的人格短板是可以依靠强化自己的修养和品行来弥补,进而改变命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