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行说投降匈奴, 14万铁骑入塞, 汉朝“和亲”的悲哀

中行说投降匈奴, 14万铁骑入塞, 汉朝“和亲”的悲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大北北大宝贝 访问量:534 更新时间:2023/12/14 1:23:39

汉朝“和亲”的悲哀,对匈奴妥协的辛酸。前174年,中行说大怒:“让我去陪嫁,我就带匈奴杀入长城”。8年后,老上单于、中行说率14万骑兵抵达甘泉宫,长安震动,汉文帝下令戒严,狼狈不堪。

前200年,冒顿单于围困刘邦在白登山,32万汉军惨败,被迫“和亲”,每年还得给匈奴送去“礼物”,汉朝负担很大,也很耻辱。

“和亲”不能解决问题,匈奴依然劫掠边境,而汉朝的策略还是“和亲”,从不敢出击匈奴,单方面恪守“以长城为界”的承诺,对匈奴妥协,逆来顺受。

前174年,冒顿单于病逝,老上单于继位,汉文帝又进行“和亲”,从宗室中选出优质女子,希望她能成为单于的阏氏(皇后)。

“和亲”,不是简单的嫁女儿,而是需要很多“嫁妆”,类似“贡品”,还需要一帮随从人员,作为“陪嫁”,照顾公主生活的同时,刺探匈奴情报。

中行说,燕国的俘虏,受过宫刑,是宦官,成为“陪嫁”随从之一。中行说讨厌汉朝,痛恨自己遭受宫刑,愧对祖先;汉朝又让自己“陪嫁”匈奴,去寒冷的荒漠生活,简直是欺人太甚。

“陪嫁”草原,中行说不甘心,却改变不了命运。中行说直言:“如果你们非要让我陪嫁,我就会带兵杀回来,成为汉朝的祸患,你们自讨苦吃。”

区区一个“宦官”,有何能耐,只是气话而已,汉朝官员并不理会,就把他送去匈奴,作为此次“和亲”的陪嫁人员。此举,让汉朝受尽了苦头,也很狼狈。

中行说熟读经书、典籍,能说会道,非常讨匈奴单于欢心。中行说来到草原,开门见山,说出了自己的任务:“陪嫁过来照顾公主之外,还要刺探匈奴情报,但我愿意为单于服务。”

老上单于雄才大略,不但攻杀大月氏,夺取河西走廊,并占领西域,还斩下大月氏国王的首级,强化了冒顿单于以来匈奴在草原上的霸主地位。为了巩固匈奴的权威,老上单于求贤若渴,对中行说十分赏识,将其视为核心智囊。

中行说熟悉汉朝典章制度,懂得如何去驾驭群臣,便帮助老上单于编修法律、制定政策、创造文字、学习统计,更好地管理部落民众,维护匈奴内部的统一。

中行说还建议恪守草原习俗,不要被汉朝的“衣冠礼仪”所腐化:“草原的生活方式,比较实用,保持勇武之风;汉朝的服饰不实用,他们崇尚虚华,容易让人堕落。匈奴想要对汉朝取得优势,必须保持习俗,以武力震慑。”

中行说认为,对汉朝的态度,不要满足于“和亲”,以及每年所送来的“礼物”,而是应该劫掠,在每年秋收时节入侵内地,夺取粮食。出兵重点,应该是陇西和北地,直接震慑长安,改变以往劫掠河北、山西、辽东的做法。

前167年,汉朝使者来到匈奴,质问中兴说为何倒戈,为何帮助匈奴?中行说便与汉朝使者辩论礼仪,并放下狠话:“汉朝要按时送礼物,如果质量不好,我们就自己去拿。”气焰十分嚣张,丝毫不把汉朝放在眼里。

前166年,匈奴果然大举入侵。老上单于、中行说率14万骑兵越过长城,进占平凉、萧关、彭阳,在固原烧毁中宫,前锋直抵凤翔、甘泉,距离京师长安不到三百里,天下震动。

汉文帝本想御驾亲征,被群臣劝阻,便调10万骑兵,1000辆战车,在长安郊外布阵,严防匈奴。北地、上郡、陇西各自部署重兵6万,由3位将军率领,坚守要塞,但不许出战,守住城池即可。

接近30万大军出击,声势浩大,但从未打一仗。老上单于劫掠一个月,见到汉军防备森严,无法进城“捞好处”,便退兵回草原。汉军不敢追击,“目送”匈奴翻越长城,单方面恪守“盟约”,也是一种耻辱,非常狼狈。

汉文帝妥协、退让,匈奴更加嚣张,东到辽东,西到陇西,到处都是匈奴铁骑的脚印。史载:“匈奴日已骄,岁入边,杀略人民畜产甚多,云中、辽东最甚,至代郡万余人。”

前160年,老上单于病逝,军臣单于继位,以中兴说为亲信,并拒绝汉朝的“和亲”,积极筹备攻打汉朝。

前158年,军臣单于、中行说率6万骑兵南下,分别攻打上郡、云中,在雁门关附近打死汉朝将领,劫掠众多物资。汉文帝再次调兵30万,沿着长城布防,但依然不主动出击;匈奴退出塞外后,汉朝也撤兵,不了了之。

匈奴两次大举南下,还威胁京师安全,中行说是个祸害。作为“和亲”的陪嫁人员,中行说可以表示不满,也可以怨恨汉朝,但不应该为匈奴出谋划策,还率兵杀回自己的故土。

当然,中行说“投靠匈奴”的背后,是汉朝“和亲”政策的悲哀。“和亲”不能带来安宁,还让匈奴得寸进尺,边境日夜不宁。汉武帝继位后,怒气冲天,停止“和亲”,让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横扫漠北,打出“汉朝”的雄风。

参考书目:《史记》

更多文章

  • 被视为汉奸老祖宗的中行说,从太监变为匈奴的谋士,背后有何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匈奴,李陵,刘恒,刘邦,武帝,汉王朝,谋士,中行说

    中行说:汉家贱如草,出塞成良谋国人对汉奸的痛恨有时比痛恨侵略者更甚,如汪精卫、洪承畴等等,但对于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汉奸中行说,相对来说人们的看法就有些不太一致。因为,他走上汉奸之路,有很大程度上是被逼无奈,可以说并不是他的本心,所以,同那些真正意义上的汉奸相比,他有着一些令人同情之处。观点不一致的

  • 中行说历史上是第一个汉奸吗?他都做了哪些危害本民族的事?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匈奴人,匈奴,刘恒,汉奸,宦官,中行

    电视剧《汉武大帝》展现了一个汉奸中行说的嘴脸,因为汉民族从汉朝算起,所以,有人称中行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汉奸。中行说,姓“中行”,名“说”(音“月”)。中行是个古老的姓氏,起源于西周的姬姓。晋文公时期改三军为“三军三行”(所谓的六军),其中“三行”之一的中行,主将叫荀林父。荀林父姬姓荀氏,因为官居

  • 汉初风云:中行说送亲降胡,薄将军擅权自裁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匈奴,贾谊,刘恒,刘武,稽粥,文帝

    汉初风云:中行说送亲降胡,薄将军擅权自裁某日,匈奴派人报丧,是因冒顿单于病死,其子稽粥嗣立,号为老上单于。汉文帝意在羁縻,复欲与匈奴和亲,因此再派遣宗室女翁主(汉时称帝女为公主,诸王女为翁主)往嫁稽粥,作为阏氏。特派宦官中行说护送翁主,同往匈奴。中行说不欲远行,托故推辞,文帝以中行说为燕人,生长朔方

  • 汉奸鼻祖中行说:投靠匈奴报复汉朝,祸害中原极深,最终结局成谜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匈奴,匈奴人,中原,刘恒,刘彻,漠北

    汉奸,原指汉族的败类,后引申为背叛中国、罪无可赦之人,虽然这个词汇最早在宋朝末年才出现,但至迟于汉朝初年便已经出现这类人物。据现有史料考证, “汉奸”的鼻祖,正是汉文帝时期投降匈奴的宦官中行说(音同中航月)。那么,中行说为何要背叛汉朝?变节后都做过哪些危害祖国的坏事?最终结局如何?一 含恨叛国由于史

  • 【名家名作】周昌谷:现代浙派人物画代表人物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艺术人才库标签:苦铁,书法,名家,画家,周昌谷,人物画,花鸟画,黄朴存,雕塑家

    周昌谷(1929—1985),号老谷。浙江乐清人。1948年考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代浙派人物画代表人物之一。历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尝潜心学习八大、石涛、徐青藤、方方壶、吴昌硕、黄宾虹等人作品,并赴敦煌临摹壁画。又对西方印象派、野兽派色彩

  • 赵忠尧:默默无闻贡献堪比钱学森,中国原子弹事业的奠基人

    历史解密编辑:妙笔历史标签:中国,赵忠尧,钱学森,核物理,科学家,数学家,两弹一星,原子弹事业

    新中国成立以后,祖国面临着诸多困难。内有台湾方面的咄咄相逼,外有美帝国主义等其他国家的进一步的压迫。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我国急需加强自己的国防实力,来充分捍卫我们的主权。而加强国家的国防实力,原子弹就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威慑力量。中国原子弹的创造离不开我国两弹一星的元勋们,没有他们就没有中国原子弹的成功诞

  • 人品清如玉壶冰——访当代书法家赵忠卫

    历史解密编辑:江淮快报标签:赵忠卫,书法,书法家,书画,书法作品,名家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徽寿县,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他的谈吐中流露出淡泊名利、虚怀若谷的高尚品格。几十年如一日,他广泛涉猎国学经典,孜孜不倦地阅读中国古代典籍,积累了深厚的国学知识,并将传统文化转化为书法创作的支撑。他的多幅作品参加重量级展览并获得重要奖项。他就是著名书法家赵忠

  • 赵忠厚受审

    历史解密编辑:长安剑标签:主任,赵忠厚,副厅长,七台河市,黑龙江省,刑事责任

    2023年5月15日至16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黑龙江省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原主任委员赵忠厚受贿、贪污、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洗钱一案。七台河市人民检察院派员出庭支持公诉,被告人赵忠厚及其辩护人到庭参加诉讼。七台河市人民检察院指控:2001年初至2019年11月,被告人

  • 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著名画家赵忠仁

    历史解密编辑:书画家推荐标签:赵忠仁,著名画家,山水画,中国画,丹青,水墨

    艺术简介赵忠仁,出生于1957年,别号养知斋主,祖籍山东青州。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研究会理事、全国公安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少数民族名家书画院副院长、中国青绿山水画院常务副院长、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北镇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锦州市公安文联主席、清华美院访问学者。2003年入选全国百名青年画家、2

  • 诺奖委员会考虑过授奖给赵忠尧吗?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物理学会期刊网标签:赵忠尧,李政道,杨振宁,密立根,科学家,战争法,数学家,物理学家,诺奖委员会,诺贝尔物理学奖

    赵忠尧(1902年6月27日-1998年5月28日)。图源:tsinghua.org.cn导读:常在国内媒体中见到赵忠尧、王淦昌或者其他某位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之类报道。2022年6月,科学巨擘李政道也表示,瑞典皇家学会曾郑重考虑过授予赵忠尧诺贝尔奖。科学史学者熊卫民和他的研究生陈长玉敏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