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年,有个叫朱买臣的樵夫,虽年近半百,仍穷困僚倒,家徒四壁,其妻崔氏不堪忍受和他在一起的穷苦生活,离他另嫁。没成想朱买臣做官回乡后,竟将崔氏和其丈夫接到太守府予以厚待。
这个叫朱买臣的人乃会稽郡吴县人氏,今江苏苏州一带。他虽家境贫寒,却尤喜读书,平日里靠砍柴度日,四十好几了仍一无所成。
朱买臣有个妻子姓崔,就是因为他一心只读圣贤书,无心打理家业,置办田产,跟着他过了二十多年的苦日子。崔氏却毫无怨言,每次去砍柴,都一同前往,也算是夫唱妇随了。
砍柴在当时是个不吃香的职业,只要家里有劳力的都能拾到柴火烧。可是朱买臣就认准了这一行业,挑着柴火到集市上去卖,一干就是二十几年,因为他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读书。
朱买臣喜欢负薪而歌,每次在打柴回来的路上,都会背诵诗文,而且嗓门还很高。妻子每每劝说他小声点,让人听了笑话,他反而更是放开了喉咙大声吟诵。
过路的人都向他投去异样的目光,耻笑他是个疯子。这让随行的妻子崔氏觉得很难堪,让她无法忍受,盛怒之下便请求离去。
这朱买臣就说了:我五十岁而起运,如今四十有余耳,你跟着我过了这么多年的苦日子了,我很快就会报答你的。其妻也不理会,却嘲笑他说等你发达了恐怕我早就饿死了。于是逼朱买臣写了封休书弃之而去,另择佳婿。
在汉武帝人才倍出的年代,朱买臣发迹后也算是比较耀眼的一个人物了。但是放下他的功绩不说,真正让他后世扬名的还是他和崔氏之间的恩怨纠葛。比如民间流传的《马前泼水》、《覆水难收》等戏曲故事,写的就是朱买臣和他妻子崔氏。
别看崔氏一气之下离他而去,可后来的一举一动足以证明朱买臣的妻子也是个有情有义之人。
一次在和丈夫上坟的时候,恰巧碰见朱买臣打柴路过,看到他又冷又饿的样子,不免动了恻隐之心,请他吃了顿热乎饭。这让朱买臣很受感动,铭记于心。
数年后,朱买臣因为找了份在太守府做衙役的差使,有一次跟随押运经文的辎重进京,偶遇在京城做官的同乡严助,严助当时正受到汉武帝的器重,他又深知朱买臣饱读经书,于是就在汉武帝面前大加夸赞朱买臣如何学富五车,汉武帝听了很感兴趣,命人诏见。
如此,朱买臣在严助的引荐下得到了面见汉武帝的机会。汉武帝就考问了他对《春秋》和《楚辞》的见解。
于是朱买臣将必生所学滔滔不绝讲解了一番,引得龙颜大悦,当即命其为中大夫。虽然职位不高,但是留在皇帝身边,有参与决策讨论的权利。
元朔三年(公元前128年),汉武帝开疆辟土,欲在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建立朔方郡。
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对此,御史大夫公孙弘持反对态度,认为并无价值,徒耗赀财。并反复上谏阻止此事,无奈汉武帝便派出了朱买臣与之辩论。
朝堂之上,面对公孙弘,朱买臣提出了关于建设朔方郡的若干问题,公孙弘都无言以对,最后只得惭愧称服。
不久后,东越王馀善反汉,为收服东越王,汉武帝又采纳了朱买臣的建议,派兵渡海攻打易守难攻的泉山。并即刻封朱买臣为会稽太守,希望他能够衣锦还乡。
命朱买臣回乡后打造兵器战船,囤积粮草,为汉武帝率军南下做好准备。就这样离开时还是差役的朱买臣平步青云,摇身一变成了会稽太守。
不过他并没有紧锣密鼓地大肆宣扬,而是让随身的侍从稍后到达,自己则身着布衣,独自步行来到了太守府。因为穿着破烂,官员们自是对其不屑一顾。
还好以前的同僚接待了他,吃饭间,一名守卫发现了他隐藏在腰间的官印绶带,上前仔细打量,只见上面刻的正是会稽太守几个字。惊慌之余连忙叫官员前来辩认,众官吏见后大惊失色,排着队前来拜见,一时间热闹非常。
没过多久,朱买臣手下的一名差役赶着马车前来迎接,他潇洒地驾车而去。狠狠地打脸了当初瞧不起自己的那些官员。
来到老家吴县境内,人们都在为迎接新上任的太守老爷清扫道路,他看到崔氏与丈夫也在人群中。
念及往日的恩情,朱买臣命人将崔氏夫妇接到太守府上居住,给予厚待。奈何崔氏只享了一个月的清福,就自缢而死。这其中的悔恨与羞愧也许只有她一个人知晓吧。朱买臣给了她丈夫一笔钱,让他为崔氏妥善安排后事。
朱买臣也感念当初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纷纷给予报答。一年后,朱买臣随汉武帝东征馀善,立下不朽功勋,被封为主爵都尉,权倾朝野。
过了几年,朱买臣因犯事被免官,后来,又被起用为丞相长史。当时有个叫张汤的酷吏是皇上跟前的红人,他因指控曾经帮助朱买臣面见汉武帝的严助和谋反的淮南王刘安关系密切,导致二人被害,并弃尸集市口。
后来,朱买臣因严助被害一案一直对张汤怀恨在心,终于在前115年因参与构陷张汤罪被汉武帝处死。
后人著《三字经》有曰:“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中的“如负薪”说的就是朱买臣。他能够利用劳作的空闲,为自己储备才学而终有所成的励志故事也值得我们学习和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