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子思想没有诸侯采纳,为何董仲舒能让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孔子思想没有诸侯采纳,为何董仲舒能让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花颜语心 访问量:4120 更新时间:2023/12/14 8:02:01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在春秋战国时期,他为了宣扬自己的思想,周游列国,吃尽了苦头,但是不论诸侯王对他的态度如何,或将孔子敬为上宾,或轻视怠慢孔子,但是他们无一例外,都不愿采纳孔子的思想,而到汉朝,为何汉武帝会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倡导的思想是“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

仁义”是指仁爱和正义,做人要有慈爱之心,关心爱护他人,还要坚守正义,“勿以恶小而不为,勿以善小而为之”。“礼乐”指礼节和音乐。在周朝时期,周天子常用周礼(即宗法制度)来维护自身的统治,要求天下的诸侯和百姓,都遵守周礼,以便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孔子提倡“礼乐”,就是为了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以及道德秩序和维护周天子的统治。春秋时期,天下处于礼崩乐坏的状态,孔子提倡的“德治教化”和“君以民为体”的思想,就是要求国家的为政者“为政以德”,即“君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即为政者必须是修身立德的君子,而为政则是为了安乐天下百姓。普通的百姓,也要恪守五常之道等,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和子孝。孔子的目的,是要人们遵守西周时期的道德思想。

孔子的思想很伟大,对营造和谐、友爱的社会环境很有帮助,也有助于维护周天子的统治。但春秋战国时期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周天子手中没有强大的军队,他对诸侯的行为难以起到约束作用。诸侯表面上尊崇周天子,齐桓公还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但实际上,他们这么做,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实现自己的霸业,并不是真心敬重周天子。春秋时期的霸主楚庄王还曾向周天子询问九鼎之事。九鼎象征着天子,楚庄王询问九鼎,大有取代周天子的想法。孔子宣扬的仁义礼智思想,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统治,让大家遵守周礼,但是志在称霸或夺取天下的诸侯,对他的思想就不感兴趣了,而当时的周天子实力太弱,没有能力向天下推广孔子的思想。还有,当时诸侯间的兼并战争很频繁,所以诸侯对孔子的仁政思想兴趣索然,反而更喜欢苏秦张仪等人的纵横术,商鞅等人的“王霸”思想和“法家”思想,以及兵家思想等。

汉武帝时期,天下已经处于大一统时期了,汉武帝和周天子也有着本质的区别,他对天下有着绝对的掌控力。孔子去世后,他的学生将孔子的言行、思想等,整理、编撰成了《论语》一书,这也成了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但是儒家学派的后世学者,他们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汉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天授”、“三纲五常”、“春秋大一统”等观点。他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古人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的观点,与秦末时期陈胜吴广提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观点截然相反,让皇权变得无比圣神,不可挑战。“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构建了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春秋大一统”的内核是指思想的统一,这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迎合皇帝心理的,也是董仲舒推行儒家学说的一个表现。董仲舒在自己的贤良文学对策中,向汉武帝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建议,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等思想,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让皇权变得神圣不可侵犯。董仲舒还以“三纲五常”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皇权。董仲舒的这些观点,很符合皇权的统治需要,所以他们最终被汉武帝所采纳。同时,在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还罢黜了法家、兵家、道家等其他学派的学说,独尊儒术。参考文献:《中国通史》,《史记》,《战国策》,《汉书》

标签: 孔子董仲舒刘彻儒家周天子

更多文章

  • 黄开国:董仲舒人性论新说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董仲舒,人性论,黄开国,孟子,性恶论,荀子

    作者简介:黄开国,1952年生,四川大英人,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荣誉教授。获吴玉章人文社科奖一等奖、郭沫若历史学奖提名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省政府哲学社科一、二、三奖总计20次。独立承担与主持并主撰国家课题与省部级重点课题多项。从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要是儒学、经学研究。摘 要

  • 排除董仲舒,到底是谁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历史解密编辑:看鉴人文历史标签:董仲舒,刘彻,公孙弘,儒家,法家

    儒家作为影响中国几千年的主流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先秦时期,道家杨朱学派和墨家学派才是显学,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秦朝一统天下后,“民以吏为师”,法家思想占据着统治地位。李斯(出自《大秦赋》)至于,儒家为何后来居上,普遍认为开始于汉武帝接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际上,这两句话

  • 两千年前的德州名人董仲舒,改变了中国历史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华世柳标签:董仲舒,儒家,刘彻,孔子,法家,文景之治

    董仲舒,是德州家喻户晓的名人之一,他出生于西汉时期,历经西汉三朝,分别是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他既经历了文景之治,有经历了具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期,这三代恰恰是西汉最鼎盛时期。在当时那个时代,董仲舒就是一个名人了,汉景帝时期,董仲舒征召为博士,开始广收门徒讲学,到了汉武帝时期,广招天下英才,董仲舒

  • 从儒学发展看当今核酸检测乱象,才知道为什么说董仲舒是儒家之罪

    历史解密编辑:博哥故事会标签:董仲舒,儒家,法家,道家,儒学,核酸检测

    在我们的印象中,董仲舒是儒家当之无愧的“功臣”,他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同样是他率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且为汉武帝所采纳,此后,儒学就以“无可争议”姿态成为官方正统,独占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宝座。但与此同时,董仲舒

  • 刘彻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子,为何刘嫖认为能够让他当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刘彻,栗姬,刘荣,刘启,刘嫖

    刘彻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他的母亲王娡很受宠,窦太后也喜欢她。可是,她毕竟不是皇后,所以刘彻也并非嫡子。虽然刘启也很喜欢刘彻,而且在立长子刘荣为太子的同时,也立刘彻为胶东王,一般情况下,太子与他子不能同年而封。然而,刘启可不管这些,还封王娡为(胶东王)王太后。刘嫖史称馆陶长公主是汉文帝和窦皇后的

  • 穷兵汉武(九章)陈阿娇被刘彻废除皇后之位,祸根是馆陶公主刘嫖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陈阿娇,刘彻,馆陶公主,皇后,卫子夫,王娡

    因为“金屋藏娇”的成语,刘彻与皇后陈阿娇的故事源远流传,成为民间百姓口中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是这对少年夫妻并没有恩爱多久,便陷入了感情危机之中。将陈阿娇的皇后之位废除,是刘彻亲政初期最重要的,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政治行为之一。这个操作直接影响到了西汉朝廷的政局,也对国家的走向产生重要影响。数千年来,后世的

  • 长公主刘嫖:“金屋藏娇”的一场大梦

    历史解密编辑:去闻历史标签:栗姬,武帝,景帝,刘彻,王娡,刘嫖,长公主

    影视剧中的刘嫖刘嫖,汉朝第一个长公主,窦皇后唯一的亲生女儿,汉景帝唯一的同母姐姐,被景帝封为馆陶公主,文、景朝唯一的长公主,同时其也是汉武帝的姑母兼丈母娘。挂在其头上的头衔确实多,听起来是一位厉害人物,只可惜这些都是别人给的,其自己没有做些积极方向的努力,其做的事情为了满足个人私欲,留下了种种荒唐之

  • 年近花甲还养小白脸,汉武帝的岳母刘嫖有多彪悍?关键她还善终了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刘彻,陈阿娇,刘启,刘恒,窦太后

    一说起汉武帝的姑母兼岳母娘馆陶长公主刘嫖,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不是觉得她就是一个妥妥的人生赢家?身份尊贵,地位显赫,任性洒脱,还得了善终,死前还开了公主、贵人礼制越轨之事的先河。她遗言不愿与其夫陈午合葬,而是要求与情夫董偃合葬于霸陵陵区。关键是汉武帝居然还答应了这样的要求。但是,我们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

  • 唇枪舌剑 大义凛然 直斥篡逆 尚书卢植

    历史解密编辑:凉觅凉人心标签:卢植,董卓,尚书,何进,霍光

    唇枪舌剑大义凛然直斥篡逆尚书卢植丁原之后,在温明园中站出来反对董卓的是当时的卢尚书,卢植。尚书虽是文职,但是卢植的意见却是代表了天下人望。虽然看起来弱,但是大义凛然,决不容小觑。一语中的,直指实质丁原去后,百官面对暴戾的董卓都是噤若寒蝉,唯独卢植敢于直言,这本身就已经是一种难得的勇气了,大义凛然,非

  • 身为刘备大靠山,为何卢植始终不提拔刘备?史书仅用13字道明缘由

    历史解密编辑:陌路风景PLUS标签:刘备,卢植,史书,张角,曹操

    想必熟悉三国的各位朋友,对于“先主”刘备那是再熟悉不过了!同时代的曹操就曾经这样评价刘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能力非常强的人物,从一介卖草鞋的农夫逐步走向了割据一方称帝的局面,刘备的人生经历不可谓不精彩,其人格魅力不可谓不伟大。然而,身为刘备大靠山,为何刘备的老师卢植始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