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在春秋战国时期,他为了宣扬自己的思想,周游列国,吃尽了苦头,但是不论诸侯王对他的态度如何,或将孔子敬为上宾,或轻视怠慢孔子,但是他们无一例外,都不愿采纳孔子的思想,而到汉朝,为何汉武帝会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倡导的思想是“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
仁义”是指仁爱和正义,做人要有慈爱之心,关心爱护他人,还要坚守正义,“勿以恶小而不为,勿以善小而为之”。“礼乐”指礼节和音乐。在周朝时期,周天子常用周礼(即宗法制度)来维护自身的统治,要求天下的诸侯和百姓,都遵守周礼,以便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孔子提倡“礼乐”,就是为了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以及道德秩序和维护周天子的统治。春秋时期,天下处于礼崩乐坏的状态,孔子提倡的“德治教化”和“君以民为体”的思想,就是要求国家的为政者“为政以德”,即“君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即为政者必须是修身立德的君子,而为政则是为了安乐天下百姓。普通的百姓,也要恪守五常之道等,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和子孝。孔子的目的,是要人们遵守西周时期的道德思想。
孔子的思想很伟大,对营造和谐、友爱的社会环境很有帮助,也有助于维护周天子的统治。但春秋战国时期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周天子手中没有强大的军队,他对诸侯的行为难以起到约束作用。诸侯表面上尊崇周天子,齐桓公还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但实际上,他们这么做,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实现自己的霸业,并不是真心敬重周天子。春秋时期的霸主楚庄王还曾向周天子询问九鼎之事。九鼎象征着天子,楚庄王询问九鼎,大有取代周天子的想法。孔子宣扬的仁义礼智思想,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统治,让大家遵守周礼,但是志在称霸或夺取天下的诸侯,对他的思想就不感兴趣了,而当时的周天子实力太弱,没有能力向天下推广孔子的思想。还有,当时诸侯间的兼并战争很频繁,所以诸侯对孔子的仁政思想兴趣索然,反而更喜欢苏秦、张仪等人的纵横术,商鞅等人的“王霸”思想和“法家”思想,以及兵家思想等。
汉武帝时期,天下已经处于大一统时期了,汉武帝和周天子也有着本质的区别,他对天下有着绝对的掌控力。孔子去世后,他的学生将孔子的言行、思想等,整理、编撰成了《论语》一书,这也成了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但是儒家学派的后世学者,他们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汉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天授”、“三纲五常”、“春秋大一统”等观点。他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古人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的观点,与秦末时期陈胜吴广提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观点截然相反,让皇权变得无比圣神,不可挑战。“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构建了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春秋大一统”的内核是指思想的统一,这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迎合皇帝心理的,也是董仲舒推行儒家学说的一个表现。董仲舒在自己的贤良文学对策中,向汉武帝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建议,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等思想,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让皇权变得神圣不可侵犯。董仲舒还以“三纲五常”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皇权。董仲舒的这些观点,很符合皇权的统治需要,所以他们最终被汉武帝所采纳。同时,在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还罢黜了法家、兵家、道家等其他学派的学说,独尊儒术。参考文献:《中国通史》,《史记》,《战国策》,《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