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刘恒打瞌睡,刘长送枕头。
刘长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七子,身世比较凄凉。
汉高祖八年(前199年),在白登吃了败仗的刘邦率军回撤,经过赵国,赵王张敖是刘邦的女婿,知道自己这老丈人好色,就给刘邦进献美女数名,其中一个侍寝后怀有身孕,即刘长的生母。
刘邦向来为人无赖,享受着女婿的侍奉,却没有以礼相待,赵王的属官为此愤恨不已,决定刺杀刘邦,结果未遂。后来事情泄露,赵王君臣均被抓捕,刘长生母就在狱中生下了刘长。
刘长生母请求审食其去求吕后救命,但吕后不肯,刘长生母绝望自杀,刘长则被狱吏送到了刘邦手中之后,刘邦后悔不已,把刘长交给吕雉抚养。
而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其母簿姬低调不受宠,所以刘恒虽然由生母抚养,地位反而不及刘长,就封地来看,刘恒是临近边境的代地,刘长却是颇为富庶的淮南之地。
也是因为在吕后的抚养下长大,刘长的气焰非常嚣张,吕后死后,朝臣诛灭吕氏,首先将皇位上的小皇帝(吕后的孙子)污蔑为非刘氏子,然后又排除了母家势力强大的齐王和吕后抚养的刘长,选择迎立远在代国的刘恒,是为汉文帝。
刘长的心里其实一直有不满,一不满审食其不尽力,否则他的生母可能不会死,二不满大臣拥立刘恒而不拥立他,所以在封地大搞小动作,经常违反汉朝的法律。而刘恒继位后一直致力于打造自己敦厚的形象,刘长是他当时唯一在世的兄弟,所以他对非常宽容,数次宽恕刘长的罪行。
汉文帝三年(前177年),刘长从封地前往长安,对汉文帝一再僭越,不称陛下,而是叫大哥,汉文帝的龙辇,他也敢上去坐。汉文帝继续容忍他的所作所为,刘长得寸进尺,带人上门杀了审食其,然后去向汉文帝请罪。
不出刘长所料,尽管审食其是朝廷重臣,汉文帝还是再次宽恕了他,刘长气焰越发嚣张,回到淮南国后就废除了汉朝法律,自立规矩,自比为天子。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就只差一个引子了,于是汉文帝六年(前174年),刘长找柴奇合谋造反。
柴奇是谁呢?他是西汉开国功臣柴武的儿子,柴武曾任大将军,平定了济北王刘兴居的叛乱。现在他的儿子却在鼓动淮南王造反?而且柴奇给出的造反方案宛如儿戏。
四十乘大兵车,这就敢造反!
之后事情的发展也非常戏剧化,刘长还没行动,朝廷就得知了消息,然后派人叫刘长前往长安,刘长就乖乖去了,叛乱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到了长安后,刘长供认不讳,张苍等人建议将刘长处死,汉文帝继续表演,拒绝了这一提议,让百官继续讨论,最后废了刘长的王位,将他发配至蜀地,然后刘长就被饿死在了囚车中。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于此事,民间有歌谣流传:“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汉文帝得知后,故作伤感道:天下岂以我为贪淮南王地邪?将淮南国的土地一分为三,分封给了刘长的三个儿子。
至此,汉文帝在名声没有被严重削弱的情况下,完成了对淮南国的分割,加上对赵国和齐国的一分为多,汉文帝在保持宽厚长者身份的同时,也使得“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成为现实,大大降低了地方诸侯对中央的威胁。
以刘邦分封时的情况来计算,齐国70城、吴国50城、楚国40城、赵国40城,加起来完全够汉朝喝一壶的。但被汉文帝这么一分,到了他儿子汉景帝时期,吴楚等七国造反,吴楚两国在南,齐地有四国参与叛乱,却跟本家打了起来,赵国在北,淮南诸国没有参与,所以叛乱看似声势浩大,却被汉朝逐个击破,从此中央彻底压倒了诸侯,这才有了后来汉武帝的推恩令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