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焦仲卿刘兰芝曹操刘备看汉朝婚俗:焦母的做法,并不算违背礼制

从焦仲卿刘兰芝曹操刘备看汉朝婚俗:焦母的做法,并不算违背礼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乐计划儿 访问量:3824 更新时间:2024/1/13 4:05:01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我们细看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悲剧,有时候会闪过这样一个念头:面对有些在当时看来并非全无过错的儿媳刘兰芝,那个悲伤婆婆的做法好像合情合理——如果了解时代背景,关于焦仲卿之母是不是恶婆婆这个问题,可能还会有另外一个答案。

孔雀东南飞悲剧发生在汉献帝建安年间,这期间正是曹操执,三国纷争杀伐不断人口凋零,庐江府如果是一半属东吴一半属曹魏的庐江郡,那么此地一直是兵火不断,孙曹两家在此不止发生了一次战斗。

焦仲卿是庐江府小吏,他的父亲也健在,很奇怪家中一切事情为何都由母亲做主,包括休妻这样引发家庭地震的大事。这可能是因为作为一家之长的焦父,在这件事上也是左右为难。

一、焦母命令儿子休妻,是否合理合法?

读者诸君都知道,当时名义上的皇帝还是刘协,他秉承的“以孝治天下”理念,曹操也不敢摒弃,因为那是当时官僚士大夫阶层不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别说是休妻,就是让他杀妻,焦仲卿也只能先遵命而后自杀,这叫“孝义两全”。

很多人都说焦仲卿之母是个恶婆婆,就是看刘兰芝不顺眼,想帮儿子另觅新欢。但是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绝大多数婆婆都会做出跟她一样的艰难抉择:命令儿子休妻。

按照汉朝法律制度,休妻必须有理由,这就是“七出三不去”: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是为七出之条;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是为三不去。

“七出三不去”是明确记载于汉朝道德规范《大戴礼记·本名第八十》中的,同时此书还指明了孝顺儿子应有的做法:“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父母既殁,以哀,祀之加之;如此,谓礼终矣。”

这些规定,赋予了父母对儿子无限的权力,儿子只能无条件服从。所以当焦仲卿在替妻子辩解不被采纳之后,即使有一万个不愿意,也只能违心聪明——这在现在不可理解,但在当时则是“孝”的表现。

那么焦母是不是一个蛮横不讲理的恶婆婆呢?放在婚姻自由的今天,当然是,但是放在汉朝,则绝对不是,因为她命令焦仲卿休妻,完全是按照当时的礼法行事:刘兰芝触犯了七出之条的第一条:无子。

如果我们多读几遍原诗,就会看清焦家状况:焦仲卿应该还有一个大哥,但是已经不在了,焦仲卿结婚的时候,只有一个刚会扶床走的妹妹。

汉朝的床没有腿,实际就是坐卧之榻,现在某些国家还有,它们叫榻榻米。汉朝的坐卧之榻,也就是一尺高左右,可见焦仲卿之妹应该一岁到三岁之间,现在小姑子已经长得跟嫂子一般高了,可是还没有抱过侄子,焦母这么多年,也没抱上孙子

按照七出之条,焦母有权利要求焦仲卿跟刘兰芝离婚。

二、焦母和刘兰芝,是谁先提出的离婚?

婚后多年无子,刘兰芝应该是比较痛苦而且内心矛盾的,而且离婚也是她自己出动提出来的:“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刘兰芝这番话翻译过来,意思是这样的:你每天上班很忙,咱们很少见面,所以生不出儿子,不是我的责任;你家生活太辛苦,婆婆事儿太多,我不想待下去了,你去跟你爸你妈说,把我休了算了。

这本来是小两口的悄悄话,刘兰芝也就是抱怨几句,暗示焦仲卿常回家看看,不能种了公家的天荒了自家地,只要有了大胖儿子,老太太的态度也会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可焦仲卿是个老实孩子,居然把妻子的私房话当真向母亲汇报了。于是焦母很愤怒:“我忍了她很长时间了,只是还没好意思说出来,既然她要走,就赶紧打发了她!”

老太太想抱孙子,可是家里这棵独苗只开花不结果,纳妾肯定也是不可能的——这小两口感情很好,女方很有钱也很有势。

既然女方主动提出离婚,焦母自然求之不得顺水推舟,悲剧就这样发生了:孔雀东南飞,实际就是小窝里的私房话泄露出去引发的蝴蝶效应,双方积怨已深,焦仲卿不会弥缝,这才引爆了婆媳情绪,让本已紧张的关系彻底崩断。

焦仲卿无法拿法理来劝谏母亲,父亲又不表态,这不表态其实就是默许:因为婚后多年无子是事实,刘兰芝有父母兄弟可依附,夫妻二人也不是前贫贱后富贵,至于有没有替焦家守丧三年,这一点无从说起——公姥尚在,给谁守孝?犯了七出第一条,又不能按三不去规定留下来,只好劳燕分飞。

三、刘兰芝被休之后,是否受到了歧视?

刘兰芝与焦仲卿离婚之后,并没有受到任何歧视,登门求亲的还是络绎不绝,这跟当时的环境有关:汉朝并不禁止甚至鼓励妇女再嫁。

熟悉汉朝历史,尤其是汉献帝建安年间历史的人都知道,离婚或丧偶之妇,在当时很受欢迎。

建安年间大汉帝国的实际掌控者曹操,就特别喜欢离婚者和未亡人,比如张绣的婶子,就是一位未亡人,他为了这位孀妇,还搭进去了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大将典韦,曹丕也是在乱军中捡了一条命。

大难不死的曹丕后来娶了一个媳妇叫甄宓,还生了魏明帝曹叡——甄宓原先其实是袁绍的儿媳妇。

为了秦宜禄休掉的妻子杜氏,曹操还跟关羽弄得很不愉快——很多人都把秦朗之母杜氏说成是秦宜禄之妻,这是不对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前妻,当关羽和曹操争夺的时候,杜氏已经被秦宜禄休掉了,她的身份跟刘兰芝是一样的:“朗父名宜禄,为吕布使诣袁术,术妻以汉宗室女,其前妻杜氏留下邳。”

曹操收纳了不止一个有婚姻经历的女子,刘备也有样学样,笑纳了同宗刘瑁的未亡人,而且先封汉中王后,后立为皇后,最后此女成了蜀汉太后,连诸葛亮也要给她十分面子。

细看《孔雀东南飞》,我们就会发现:这其实是理念超前的小两口和观念传统守旧的婆婆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

焦母希望儿子传宗接代,儿子儿媳感情不错但乏嗣无后,眼见得焦家即将断了香烟。按照当时的礼法,刘兰芝可以离婚再嫁,但她忠于爱情,死也不肯改嫁,焦仲卿也抛下老母小妹,与爱妻携手共赴黄泉——至于家里失去了他这根顶梁柱之后会怎么样,心碎的焦仲卿已经无暇顾及了。

纵观整个事情经过,我们还能看出刘兰芝是一位自尊心极强的刚烈女子。

分手之际,焦仲卿表示这件事先冷处理一下,等老太太火消了,咱们再想办法,可能焦仲卿还有一句话没说出来:“老母时日无多,咱们来日方长。”

在回娘家之后,面对县令三公子和府君五公子的求婚和父母兄弟的劝说和冷言冷语,她挖了一个坑:“虽与府吏(指焦仲卿)要(有约在先),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刘兰芝此时已经报定了必死之心,临终前给家里留下了一个大麻烦:彩礼已经收了,婚事也预告了,结婚那天,新娘子死了,这脸可丢大了。

更为悲催的是空欢喜一场的府君和他那个当了望门鳏夫的五儿子:一家女百家求,你已经许婚,可是却在结婚当天投水自尽,我们招谁惹谁了?

四、结论:孔雀东南飞是自相矛盾的封建礼法酿成的悲剧

细看古代礼法,我们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矛盾之处:既向女性灌输“从一而终”的观念,有不反对女子再嫁,包括英明神武的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也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姐姐:孝景皇后王娡,也是在结婚生女之后跟金王孙离婚之后入宫,最后母仪天下,连她跟前夫生的女儿金俗、同母异父的弟弟田蚡,也都攀龙附凤飞黄腾达。

在汉武帝之前,就已经有“先贤”率先垂范:西汉丞相陈平娶了一个正妻,此女再嫁五次才成了陈夫人。

从皇帝到丞相再到割据枭雄,汉朝末年尤其是汉献帝建安年间,再醮之妇比比皆是,偏偏是焦仲卿这个庐江府小吏和刘兰芝这个大家闺秀,还抱着从一而终的旧礼法不放,甚至不惜以死明志。

归根结底,孔雀东南飞都是自相矛盾的封建礼法酿成的悲剧:要是放在现在,丁克是一种时尚,儿媳不欺负婆婆就算是好的了,很少有婆婆会为了抱不上孙子命令儿子离婚——命令也不好使,大不了去做一个试管就是了。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孔雀东南飞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要是放宽胸怀放远目光,我们就会发现在这幕悲剧中,谁都没有错:焦母为延续焦家血脉而命令儿子离婚,没错;焦仲卿刘兰芝以身殉情,也没有错,错的是那个时代,是那个时代自相矛盾的礼法。

焦父焦母老年丧子,刘家痛失爱女,府君父子颜面扫地,实际是起源于小两口的枕边絮语,被畸形礼制无限放大,这才酿成了孔雀东南飞的悲剧。

咱们回放孔雀东南飞悲剧,既不是为棒打鸳鸯的焦母辩解,更不鼓励青年男女殉情轻生——有舍生赴死的勇气,还有什么困难是不敢面对的?我们看问题,要放在事件的时代背景下综合考虑,焦刘两家的悲剧,在今天应该不会重演,但愿不会重演。

至于焦母、焦仲卿、刘兰芝到底谁错了,我们只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是非曲直,就留给读者诸君评判吧……

参考史料:《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更多文章

  • 《孔雀东南飞》并非歌颂爱情,刘兰芝是被焦仲卿PUA而死,太惨了

    历史解密编辑:瞬之恒标签:孔雀东南飞,刘兰芝,焦仲卿,磐石,结发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的故事人尽皆知,小时候也是被焦仲卿和刘兰芝忠贞不渝的爱情所震撼。可是人到中年后,没有了年轻时对爱情的懵懂和憧憬,再读此文时,才感觉震碎三观,真是怀疑年轻时都读了些什么呢?尤其是觉得刘兰芝死得可怜,她根本就是被焦仲卿给坑死的。没错,焦仲卿这货就是个坑货!虽然他

  • 韩嫣曾帮汉武帝,与其同母异父的姐姐金俗相认,为何还被赐死?

    历史解密编辑:小朵聊说生活标签:韩嫣,刘彻,王太后,金俗,刘启,太后,汉武帝,汉朝

    韩嫣原本就不是善类,司马迁的《史记》将韩嫣称作“佞”,他是依靠讨好汉武帝而上位的。很多人说韩嫣被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逼死,是因为韩嫣当众打脸王太后,让王太后曾经嫁人生女的事情大白于天下,这其实是说不过去的,毕竟王太后服侍汉景帝的时候,她曾经改嫁的时候并不是什么秘密,也没人觉得这有什么关系。 韩嫣是汉武

  • 闲聊强汉(廿二)从刘邦斩白蛇到靳歙斩巨蛇,说明蛇代表古代皇权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项羽,嬴政,秦国,白帝,韩信,靳歙,水生动物,巨蟹与巨蛇,汉高祖刘邦,大樟树与白蛇

    中国人有龙的传人的说法,很多朝代将龙作为民族的图腾,作为皇权最高的代表。然而从史料上看,这是在中古和近古时期逐渐形成的龙的文化,而在更早时候皇权的代表并非为龙,而是蛇。在秦汉之交的数十年时间内,正是处于中国古代史的变革期,中华文明从远古逐渐走向了中古时代。传说中刘邦斩白蛇起义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代,

  • 鬼扯东汉(卅八)为何梁冀专权无人反抗,宦官专权却有党锢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梁冀,宦官,汉桓帝,朝政

    众所周知,东汉灭亡是外戚、宦官和豪强轮流乱政所致。这些势力集团轮流的把持朝政,侵吞国家资源,挖掘国家根基,使得东汉数百年的基业为之崩塌。在这个过程中,这些集团之间发生了各种政治斗争,争夺各自的既得利益,使得皇帝成为他们手中的傀儡。其中党锢之祸成为这些政治斗争的典型,而因此已发的黄巾之乱直接拉开了灭亡

  • 李固与梁冀的是是非非

    历史解密编辑:不忘信仰标签:李固,梁冀,窦宪,太守,宦官,太后

    李固的身世当然不能与开国功臣加外戚的梁冀相比,但也是司徒之子,且家学渊源。李固的祖父和父亲都精通儒学,其父李颌青出于蓝精通五经,善河洛,只不过由于人所不识,屈居基层小吏。汉和帝即位后,派出使者暗访各地风土民情,被眼尖的李颌认出,推说夜观天象所知,给两位未来的朝廷大员留下很深的印象。其中一人做到汉中太

  • 曹操的爷爷:与外戚梁冀勾结,残害忠良,拥立昏君即位

    历史解密编辑:水中月眼前人标签:曹操,梁冀,宦官,李固,曹腾

    众所周知,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的宦官,所谓宦官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太监”。根据史书的记载,人们似乎觉得曹腾还不坏,“好进达贤能,终无所毁伤”,甚至别人弹劾他,曹腾都不以为意,甚至还称赞那个弹劾自己的人。可是细读史书,你就会发现曹腾与外戚相互勾结,是改变东汉历史的关键人物之一!一、推选皇帝出现问题1

  • 跋扈将军梁冀, 外戚干政的疯狂买单

    历史解密编辑:手绘的头像标签:梁冀,皇帝,干政,外戚,司马炎

    西晋时期的梁冀是一位嚣张跋扈的将军,他在朝中插手政治,甚至干预皇帝的决策。作为一名军人,梁冀最终却在外戚干政的漩涡中狂热般买单,遭受严重的处罚和谴责。梁冀自幼聪明好学,精通文武,早年进入西晋朝廷,担任宫中侍卫。但是,他的野心很快便显露出来。梁冀通过与宫中有权势的人交际,迅速获得了晋武帝的信任。他利用

  • 刘志翦灭梁冀一族

    历史解密编辑:志英好心情标签:梁冀,刘志,宦官,邓禹,霍光,汉桓帝

    刘志翦灭梁冀一族本来,汉桓帝刘志是抱定“好自为之”的打算的,为此,他也花了不少血本。桓帝对梁冀礼遇之优,超过了萧何;封地之广,超过了邓禹;赏赐之厚,超过了霍光。官员被任命,都必去拜见梁冀,而无需朝见桓帝,反而,汉桓帝日常的起居,必须时报与梁冀。至于梁冀的种种不法暴行,汉桓帝更是不闻不问。宛县令吴树,

  • “跋扈将军”梁冀六宗罪,外戚政治下的扭曲典型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梁冀,汉桓帝,李固,梁女莹,梁商,外戚

    外戚是东汉帝国最牛气的一个群体,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霸道的一个阶层,他们大多是当年的开国功臣之后。东汉从第三任皇帝汉章帝之后,每一位皇帝即位时都未成年,皇太后依托娘家势力代行皇权。这种格局周而复始,直到东汉帝国灭亡。梁冀是东汉开国功臣武威太守梁统的玄孙,汉顺帝皇后梁妠的哥哥。专横跋扈,几乎是东汉外戚

  • 梁冀到底有多混,竟然被皇帝当众称作“跋扈将军”?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梁冀,皇帝,汉桓帝,李固,梁女莹

    外戚是东汉帝国最牛气的一个群体,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霸道的一个阶层,他们大多是当年的开国功臣之后。东汉从第三任皇帝汉章帝之后,每一位皇帝即位时都未成年,皇太后依托娘家势力代行皇权。这种格局周而复始,直到东汉帝国灭亡。梁冀是东汉开国功臣武威太守梁统的玄孙,汉顺帝皇后梁妠的哥哥。专横跋扈,几乎是东汉外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