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初贯高刺杀刘邦事件,“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的典型代表

汉初贯高刺杀刘邦事件,“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的典型代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香茗史馆 访问量:4098 更新时间:2024/1/15 3:29:35

汉八年(前200年)冬,刘邦于东垣剿灭韩王信叛军残部后,南下经赵国回京,赵相贯高却埋伏刺客于柏人县馆舍壁中,意图趁机刺杀刘邦,然而最终失败,且导致赵王张敖被废。而这一切的原因,还要从“白登之围”说起。

“白登之围”后刘邦撤军,途经赵国对张敖无礼

汉七年(前201年)秋,匈奴冒顿单于率领十万大军南下攻打马邑,韩王信自知不敌投降匈奴,并与匈奴合兵南下进犯太原郡。同年冬,刘邦亲率三十二万大军北上讨伐叛军,结果因轻敌冒进惨遭“白登之围”,被困七天七夜后方才脱险。

汉六年(前201年)正月,刘邦封兄长刘喜为代王,但一直没有就封。匈奴撤军之后,刘邦命兄长前往代地就封,负责镇守代地、防备匈奴。之后,刘邦命樊哙断后,率领大军绕道赵国南下撤军。

早在秦朝时期,刘邦便与张耳交好,经常前往外黄县拜见张耳。后来秦末天下大乱,张耳辅佐赵歇恢复赵国,“巨鹿之战”后张耳随项羽西入关中,项羽分封天下,张耳被封为常山王,但不久便被陈馀击败,转投刘邦。

韩信开辟北方战线,平定赵地后,刘邦又封张耳为赵王,后张耳于汉五年(前202年)七月去世,其子张敖承袭王位。张敖少年时期,便曾与刘邦相识,因此无论是出于如今的君臣关系,还是早年的叔侄关系,在刘邦路过赵国时,张敖都没有理由对刘邦避而不见。

刘邦抵达邯郸后,赵王张敖脱去外衣、戴上袖套,以子侄之礼亲自侍奉刘邦的饮食。

然而,刘邦由于刚刚遭逢大难,心情本就不好,沿途却又无处发泄,还得安抚下属,早就憋了一肚子火,如今见到自己的晚辈,又见其如此谦卑,反而找到了发泄怒火的渠道。即便是张敖服侍的再如何周到,大喇喇坐在那里的刘邦,却是横挑鼻子竖挑眼,呵斥辱骂不断。

张敖虽然不知道“白登之围”的具体细节,但也得到了汉军此次战事不利的消息,见刘邦心情不好,张敖不敢触其霉头,只能更加小心的在旁伺候。刘邦骂了一阵,见张敖始终小心应付,时间久了也自觉无趣,便起身拂袖而去。

赵相贯高为张敖出气,私下商议刺杀刘邦

先秦时期,权贵都乐于养门客,很重要的一点便是门客吃人家的、住人家的,因此也只效忠于主公,一切以主公为主。赵相贯高早年便是张耳的门客,张耳被封为赵王后,贯高再度前来投奔,张耳死后则继续辅佐张敖。

正所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对于刘邦的无礼,赵王张敖迫于现实还能忍受,但赵相贯高和臣子陈午等人虽然已经六十多岁,但极度重视主上荣辱的他们,对此却是实在忍受不了。

刘邦离开之后,贯高、赵午等人便围住了张敖,说道,“大王何必如此懦弱!”

更有人直接上前说道,“天下之大,有德者居之,大王您侍奉陛下如此恭敬,但他哪有一点当皇帝的样子,不如让我们替您杀了他算了。”

不过,张敖却表示自己父亲曾经亡国,是因为刘邦才得以复国,自己不能忘恩弑君。

张敖虽然不同意犯上弑君,但贯高、赵午等人却忍不下去,于是私下商议道,“大王有仁厚长者风范,不愿背负恩德。正所谓‘主辱臣死’,如今皇帝侮辱我王,我们杀了皇帝就是,为何还要牵连到我王呢?如果事情成功了,功劳归我王所有;如果失败了,我们自己承担罪责就是了”。

不过,刺驾毕竟不是小事,几人决定之后还要仔细商议计划,但刘邦并未给贯高等人刺杀的机会,在邯郸简单停歇了几天之后,刘邦便率军返回了洛阳。

不久后,匈奴便再度南下侵略,代王刘喜弃国而逃,刘邦一怒之下将兄长贬为合阳侯,改封儿子刘如意为代王,并命陈豨为代相,统领赵代军队抵御匈奴。同时,刘邦采纳刘敬建议,选了个宫女封为公主出嫁匈奴,并派刘敬出使匈奴,与匈奴签订和约,汉匈关系开始趋于缓和。

贯高谋刺刘邦失败,赵王张敖最终被废

汉匈关系缓和之后,刘邦经过大半年的休整,这才腾出手来对付仍旧留在境内,到处打家劫舍的韩王信残部。汉八年(前200年)冬,刘邦再度领兵出征,于东垣剿灭韩王信残部后,再度南下经过赵地。

由于上次挨了骂,赵王张敖这次表现得更为殷勤,不仅早早率人北上赵国边境迎接,而且还进献了一位赵地美女赵美人侍寝。刘邦这次心情大好,又收此大礼,自然也没有再为难张敖。

数日之后,刘邦率兵自邯郸郡的柏人县,赵相贯高等人见刘邦毫无防备,遂决定趁机刺杀刘邦于此,于是埋伏刺客于柏人县馆舍壁中,并邀请刘邦在此留宿。

然而,由于几人表现得太过殷切,再加上神色不太自然,顿时让刘邦心中警钟大作,刘邦遂以“柏人者,迫于人也”为由,并未留宿便急匆匆的继续率军南下了,不仅没有在赵地予以停歇,就连张敖进献的美女也扔在了赵地,而不敢留在身边。

刘邦虽然对贯高的举止有所怀疑,但由于没有证据,因而并没有行动,直到汉九年(前198年),贯高的仇家向朝廷举报了贯高的阴谋,刘邦这才下令逮捕了贯高、赵午等人,就连赵王张敖也被下狱。赵午等人原本想要自杀,贯高却说要是大家都死了,谁给张敖开脱。

刘邦命人严加审讯,面对狱吏的严刑拷打,贯高却始终表示张敖没有参与谋反,也不知道刺驾之事。刘邦知道后,命中大夫泄公去质问贯高,贯高仍然坚称张敖不知情,刘邦于是释放了张敖,贯高得知后自杀身亡。

张敖虽然最终摆脱了刺驾之罪,但由于当时燕王臧荼、韩王韩信、楚王韩信等都事涉谋反,刘邦还是废了他的王位,就此留居长安。后来,因为张敖确实没有什么异常,再加上娶了鲁元公主的关系,刘邦于是再度封他为宣平侯。

题外话:贯高刺驾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却导致赵王张敖被废,后刘邦改封刘如意为赵王,陈豨也转任赵相,并借此掌握了赵代两国军权,最终发动叛乱,而陈豨叛乱可以说是刘邦在位期间波及范围最广、牵扯诸侯王最多的一次叛乱。

更多文章

  • 故事:大侠郭解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曹操,方元,门客,行侠仗义,郭解之死

    我叫郭解,是河内郡轵县人。小的时候,特别想成为一名大侠,身高八尺,腰间挂一把三尺长的铁剑,一人一马,哪有不平事,哪里就有我那种。听说大侠喜欢吃阳春面,我也去吃了一碗,发现不合胃口,看来想当大侠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侠是什么?我问了许多人,有人说大侠就是行侠仗义、除暴安良,也有人说大侠就是逍遥天地间

  • 老赵聊二郎花钱中的郭牙直2:郭舍人为什么又叫郭压直呢?

    历史解密编辑:我乐艺会标签:神兵,二郎神,猪八戒,孙悟空,郭牙直,郭舍人,郭压直,观音菩萨

    西夏《内宿待命》铜牌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乐艺会资料牙门卒花钱 王帆供图辽壁画中执骨朵武士那么,为什么郭舍人又叫郭压直呢?其实,元明戏剧宝卷作品中的“郭压直”,在元明的其他文本中,有的地方叫郭压直,有的称为 “郭牙直”,也有称“各牙治”的(比如《二郎宝卷》),《西游记》中在描述二郎神的随从时说:这

  • 老赵聊二郎花钱中的郭牙直1:郭牙直为什么又叫郭舍人?

    历史解密编辑:我乐艺会标签:配祀,二郎神,郭舍人,范成大,郭牙直

    呈现六要素的二郎花钱 胡坚藏品呈现六要素的二郎铜镜 李宇涛藏品杂剧宝卷文本中的二郎也存在六要素在二郎花钱探索的第一篇文章中,我们梳理了二郎艺术图像的要素问题,参见:老赵聊二郎花钱系列1:从艺术图像史见证二郎花钱的观念变迁也总结了二郎艺术图像中的完备六要素,不仅存在于《搜山图》长卷等绘画作品中,也存在

  • 从韩安国说到李广:请善待每一个落魄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标签:李广,韩安国,太守

    文:董辉(读史特约作家)西汉有一个著名的政治家韩安国,有一年因犯法入狱,大概是因为没有给狱卒贿赂,有个名叫田甲的狱卒对韩安国非常苛刻。(西汉狱吏的威猛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当年绛侯周勃出狱后曾叹言:我曾指挥百万大军,哪知道狱吏如此尊贵呀。)韩安国忍无可忍,说:“难道死灰不能复燃吗?”田甲狂妄地说:“如果

  • 《汉武大帝》中的韩安国,表现得亦正亦邪,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韩安国,汉武大帝,刘彻,刘启,司马迁,周亚夫

    韩安国是法家代表人物,同时又兼具儒墨之风。法家人物基本有两个共性:一是有能力;二是品行受质疑。韩安国大体也是如此,他的能力主要体现识别人才的能力、看穿时局的能力、危机公关的能力和统兵御边的能力。与一般法家人物尖刻寡恩不一样,韩安国具备君子之风,为人宽厚,但是也没有逃脱人品遭到质疑的下场。韩安国的“四

  • 死灰复燃,原来是讲述西汉名臣韩安国的反转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倾城一夜雪PLUS标签:韩安国,安国,司马迁,刘启,梁孝王,太后

    “死灰复燃”是一个成语,我们现在常用它来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然而,它最早出自司马迁《史记·韩长孺列传》,用来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是个颇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故事的男主角是西汉名臣韩安国,他原先在汉景帝之弟梁孝王刘武幕下任中大夫,深得梁王信任,后来因罪被捕,关押在蒙地监狱中。当时有个狱

  • 韩安国才华无双,为何却在大时代陨落?解读汉武时代的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勃然大怒标签:汉武,刘彻,汉朝,韩安国,大时代,司马迁,东方朔

    韩安国才华无双,为何却在大时代陨落?解读汉武时代的无奈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曾经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大臣,他纵横于汉景帝和汉武帝两个时代,这个人曾被认为是官场老油条,可以与东方朔相媲美,而且认为他有大智慧,可以与晁错等人不相上下,这个具有多方面优势的官场老油条名字叫做韩安国。或许大家听到他名字的时候会觉得比

  • 西汉名臣韩安国,其能力究竟如何呢?我们又该怎么评价他?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韩安国,刘彻,刘启,梁孝王,匈奴,汉书

    作为西汉的名臣,韩安国虽然因为在和平年间,所以名声在一般人的眼中并没有那么大,但是在《汉书》当中,却对韩安国有着很高的评价。在书中,他被史官评价为见识高,气量大,善于处理事情和揣测人心。而且在七王之乱当中,韩安国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是在专业人士之中非常有名的人物。但是悲剧的事情就在于,这位知名

  • 持重:读懂了韩安国的人生底色,对于规划好我们的生活大有裨益!

    历史解密编辑:你关注的实时娱乐标签:梁王,刘武,刘启,持重,汉朝,韩安国,周亚夫,窦太后

    西汉时期能臣辈出,有天生擅长骑射,但一辈子不能封侯,最后自裁而亡的李广;有横暴倒行逆施,推行推恩令,被当做替罪羊主父偃;也有凭借资源和天赋,远征匈奴封狼居胥,英年早逝的霍去病;还有执法不二,令匈奴人谈之色变,最后被迫自裁的酷吏郅都。他们每一个人的形象都深入人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那个时代留下

  • 死灰复燃:历史上的御史大夫韩安国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落水的焱燚标签:丞相,梁王,刘武,刘启,田蚡,刘彻,汉朝,韩安国,死灰复燃,汉高祖刘邦

    “死灰复燃“的由来公元前130年,韩安国因为得罪了梁王,被抓进大牢,狱吏田甲对他百般羞辱,韩安国对他说:“你没有听过死灰复燃吗?”田甲轻蔑地说:“那又如何,我一泡尿将它浇灭。”没过多久,梁国内史职位空缺,内史是二千石的高官,汉景帝思良很久,想起来一个人,那就是韩安国,汉景帝很欣赏他的才华,于是派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