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闲聊强汉(卅五)蒯通劝韩信背约伐齐,其志在割据齐国自立为王

闲聊强汉(卅五)蒯通劝韩信背约伐齐,其志在割据齐国自立为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信箱 访问量:2708 更新时间:2023/12/10 21:34:18

楚汉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乱世舞台,各种英雄豪杰在这个舞台上亮相,然后表演出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有英雄豪杰,自然有卑鄙无耻的小人,也会有阴险狡诈的阴谋家。本章所讲到的蒯通就是这么一位阴谋家,可以说是楚汉战争时期最顶尖的阴谋家。历史上认为他是集战国权变阴谋之术大成,有着高超的辩才和智慧。他在这段时期中的故事表现完全出其阴险狡诈的人性,也展现出他对人性和人心的把控能力。然而阴谋终究是上不了台面的东西,不择手段的卑鄙行为也无法更改天下大势,在历史的车轮下也只能化为尘埃。

蒯通是范阳人,本名蒯彻,后来为了避讳汉武帝刘彻的名字,在史书上便成为蒯通。从史料中少量的记载来看,他应该是战国时燕国贵族的后裔,有着很高的学识和智慧,尤其是辩才和权变阴谋之术极为了得。他这种人在讲究仁义的儒家学者眼中不屑一顾,却受到权臣、军阀和帝王的追捧,甚至将这种谋略称为"帝王之术"。因此这种人物在史料上大多评价不高,但每个成功的帝王将相身边必然有这类人。项羽身边的范增,刘邦身边的陈平,都是这类人。而相比于范增和陈平,蒯通则要纯粹得多,也功利得多。

从《汉书》上看,蒯通最早的身影出现在陈胜吴广起义事情。当时陈胜吴广起因,派手下大将武臣带兵经略燕赵之地。蒯通自告奋勇的劝说范阳徐公开城投降,然后又以此为案例劝说了燕国旧地三十多城池投靠武臣,因而立下大功,成为武臣身边的重要谋士。这段故事基本上表现的还是蒯通高超的辩才,还未涉及到他成名的权变阴谋之术。但这样的故事已经足以说明蒯通能力的卓越,也受到了很多贵族的认可。不过蒯通的运气不好,武臣被秦将王离击杀,军队被燕王韩广和大将臧荼收拢,于是失去了崛起的机会。

在反秦战争中蒯通没有什么表现的机会,在战争之后的争权夺利中他才有了表现的机会。由于反秦战争中臧荼带兵救赵,然后又随项羽入关,所以项羽在分封时把臧荼封为燕王,而把原来的燕王韩广迁往苦寒的辽东,封为辽东王。这件事情引起了燕国诸侯贵族们的不满,进而引发内乱。蒯通投靠了臧荼,帮他策划阴谋击杀韩广,占据了燕国和辽东之地,于是臧荼将蒯通作为自己的重要谋士。

由于燕国和辽东远离楚汉战争的中原战场,所以臧荼在这场战争中表现不是很积极。不论是彭城大战前加入刘邦联军攻打项羽,还是彭城大战后联合项羽反攻刘邦,臧荼都没有派大兵参与,而蒯通自然就没有发挥的余地。

蒯通展现他阴谋诡计的本是还是在楚汉战争的中后期,劝说燕王臧荼投降韩信之后的事情。韩信攻下赵国后,本来打算先攻燕国,再集合燕赵之兵攻打齐国,完成对项羽的迂回包抄。李左车认为汉军疲敝,采取战争手段事半功倍,外交劝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也能为汉军流出休整的时间。韩信采纳了这个建议,便派出使节向燕王臧荼劝降。燕国本来就不太强大,燕王臧荼见到韩信一路攻破了魏、代和赵三国,便被吓怕了,立刻就要答应投降。蒯通及时出面阻止了臧荼,他自动请命去韩信的军中探听虚实,再决定是否投降。

实际上蒯通哪里是探听什么虚实,而是主动去向韩信表功去了。他将劝降燕国的功劳都揽在自己头上,以此来韩信身边谋求更好的官位。结果意气风发的韩信相信了蒯通,给了他很高的地位和赏赐。而蒯通利用自己在燕国的人脉和资源网络,不但把燕王臧荼等燕国诸侯贵族卖给韩信,还帮着韩信在汉军中组建自己的人马。而韩信在灭了多国后也是膨胀了,野心勃勃的想要和项羽、刘邦玩三国演义,于是在蒯通的诱导下开始了反叛的历程。可以说韩信反叛刘邦,就是从接受蒯通的建议开始的,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韩信野心很大,但对于反叛刘邦的事情很纠结,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他是靠着刘邦起家的,手下军队中大部分都是汉军,来自沛县和陈留的将士比例极高,不利于他独立割据。第二,他根基很薄,缺乏根据地,无法支持长期作战,也就没有能力和楚汉两军抗衡。

蒯通看出了韩信的野心,也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对于军队的问题,他的策略是组织燕赵军队替代原有的汉军,建立韩信掌控的私人军队。对于根据地的问题,他认为可以夺取齐国,再依托燕赵两国,就足以与楚汉三足鼎立。而建立这一切的时机,正是刘邦项羽在荥皋对峙,对韩信无法顾及之时。

这个过程中到处都是蒯通阴谋的影子,比如韩信在修武对荥皋的战事隔岸观火,又比如蒯通劝说韩信背约攻打齐国。尤其是第二个事情,几乎把韩信推到了死路上。这个事情虽然帮助韩信夺取了齐国,建立了割据的大本营,却也让刘邦对韩信有了必杀的决心。

当时刘邦派韩信率领燕赵投降的军队攻打齐国,又派谋士郦食其去齐国劝降。齐国在彭城大战前是刘邦的盟友,当时的齐王田荣率领军队与项羽发生了战争,才为刘邦创造出攻打彭城的机会。田荣被杀后,他的弟弟田横立世子田广为齐王,继续再城阳率领军队与楚军作战。

虽然在彭城之战后项羽声威复起,齐国王室军队逐渐脱离了与项羽的战争,但是来自齐国的彭越一直活跃在楚汉战争的战场上。可以说刘邦派出郦食其劝降齐国是很有把握的,也能够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齐国主动投靠刘邦,那样汉军方面就能提前完成对项羽的大包围,楚军从战略上便处于劣势。这样做不但可以解荥阳成皋战线上的围,甚至可以逼迫项羽困守彭城,对汉军的整体战略上是非常有利的。可这样的事情发生却对韩信割据的野心不利,也不利于蒯通的私人利益,所以蒯通劝说韩信强行攻打齐国。

当时在蒯通的劝说下,齐王田广和相国田横已经决定投降,这对汉军来说是莫大的好事。蒯通同时向刘邦和韩信送信,并要求韩信停止进军。本来韩信打算停下军队的步伐,结果却在蒯通的劝说下强行攻打齐国《史记》上说蒯通劝说韩信伐齐的理由是不服气郦食其仅靠嘴巴就建立了功勋,视韩信麾下数十万大军的威势如无物。这种说法有些道理,但非常牵强,显然是蒯通的激将法。韩信一方面有着独立割据的野心,对在修武发生的夺帅印事情耿耿于怀,另一方面也是觉得天高皇帝远,趁刘邦被项羽压制的良机可以讨价还价。

由于韩信背约强行攻打齐国,齐王田广认为郦食其言而无信,因此烹杀了郦食其泄愤。然后齐国与楚国合兵攻打韩信,发生了著名的潍水之战。虽然此战以韩信的大获全胜而告终,项羽方面龙且战死,齐王田广和田横逃往高密,韩信为自己打下大片土地,但是他却成为刘邦心中必杀的对象。

郦食其是刘邦的重要谋士,虽然能力比张良、萧何略有不足,却立下很重要的功勋。尤其是郦食其在劝说陈留等中原腹地归顺刘邦,替刘邦招揽张良,制定攻打敖仓保荥阳的策略等方面都有大功。其地位在汉军谋士中仅在张良之下,连陈平等人都不及他。韩信背约攻打齐国,逼死郦食其,刘邦绝不可能接受。

蒯通的目标显然不是郦食其,而是为了齐国的大片土地。齐国自古强国,物产资源,兵力雄厚,是起兵的好地方。当初田瞻、田荣和田横三兄弟起兵反秦,后来反项羽,秦军和楚军都不能完全征服他们。蒯通为韩信策划的目标,便是割据齐国称王,背靠燕赵两国与楚汉鼎足而立,搞成三国演义。

可是背叛刘邦的代价也很严重,毕竟刘邦硬实力很强,又有张良等辅佐,韩信把握不是很大。他认为可以趁着刘邦和项羽在荥阳成皋对峙时割据,但主动背叛容易遭受到攻击。但是韩信又舍不得齐国这么好的地方,所以还是选择背约攻齐。事后韩信心满意足的成为割据一方的齐王,也上了刘邦必杀的黑名单,被蒯通推着走向了一条死路。

更多文章

  • 当初韩信能听从蒯通建议,三分天下的局面就提前到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韩信,蒯通,刘邦,项羽,汉王,勾践,汉朝,春秋战国,秦朝

    韩信被封齐王后,实力最雄厚的人变成了三个:楚王项羽、汉王刘邦、齐王韩信。韩信的地位骤然上升,其一举一动关系着刘邦和项羽的兴亡成败。项羽也看到了这一点,连忙派说客武涉去游说韩信。武涉直接开门见山,一见韩信就说:“今楚汉二王相争,您起决定作用,投楚则楚胜,投汉则汉胜。但您应该看到,您之所以有今日,是因为

  • 如果韩信当年听了蒯通的话,割据齐国自立,是否会三国鼎立?

    历史解密编辑:小史搞笑标签:韩信,齐国,刘邦,项羽,蒯通,龙且

    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汉朝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便大杀功臣。而淮阴侯韩信,因为功高震主,所以也成了被杀的人员之一。虽然是吕后与萧何下得手,但背后肯定也有刘邦的影子。如果刘邦不同意,吕后是断然不敢把这么一位汉朝“军神”给处死的。韩信其实韩信落得这个下场,完全是自找的。他手下有位谋士曾劝他割据齐国自立,

  • 如果当年韩信采纳了蒯通的建议保持中立,那么历史是否会被改写?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韩信,刘邦,齐王,齐国,樊哙,蒯通,英布,秦朝,汉朝,春秋战国,霸王项羽

    韩信采纳了蒯彻(即蒯通)的建议,历史无法被改写。为什么?且看凌烟阁分析一番。一、楚汉相争之时,韩信是天下决胜的砝码前203年冬,汉王刘邦正与西霸王项羽在荥阳胶着对峙。此时韩信已经全部占领了齐国故地。韩信自恃功高,派来使者向刘邦要官,要做代理齐王。刘邦在谋士建议之下,顺水推舟封韩信为齐王。此时,天下局

  • 韩信被吕后残害,死前怒喝:悔不用蒯通之计!刘邦吓得冷汗直流

    历史解密编辑:旧约故事馆标签:韩信,刘邦,吕雉,齐王,秦朝,蒯通之,春秋战国,霸王项羽

    公元前196年,萧何找到韩信说:“陈豨已经被杀了,群臣都要去庆贺,你虽然有病在身,但是这种场合还是参加一下比较好。”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韩信闻言一惊,沉默了半晌,最终还是同意了萧何的要求,前往长乐宫拜谒吕后,谁知刚一迈进宫中的大门,吕雉就就派人把韩信捆了起来。民间传说,刘邦曾经对韩信许诺:见天不杀、

  • 三国杀活动专属锦囊牌, 李傕的亲爸爸不过如此!

    历史解密编辑:秦大胜标签:三国杀,锦囊牌,商鞅,商鞅变法,贾诩,秦国

    三国手杀哪家强,且看小锋来拆墙。各位客官老爷们大家好啊,小锋又和您见面了。秦始皇之所以能统一天下,是因为秦国比六国都强大,秦国之所以比六国强大,是因为商鞅变法。可以说,商鞅变法就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开始。所以,在三国杀推出合纵抗秦的活动时,商鞅就顺理成章的当上了第一关boss。活动甚至还把商鞅变法作为一

  • 莽夫当政 李傕为患 王允死有余辜

    历史解密编辑:羞羞的谈标签:李傕,王允,董卓,吕布,三国,汉朝

    莽夫当政李傕为患王允死有余辜李傕[jué]、郭汜[sì]、张济、樊稠四人为董卓得力干将,董卓被杀,四人求赦,本来是个大好的安抚机会,不想狂妄自大的王允却梗着脖子说,虽大赦天下,独不赦此四人。但是这个自不量力的愚蠢举动很快就招来了后果,四人被迫反叛,打败吕布,攻入长安,反而杀了王允,诛其全族。这个结局

  • 汉献帝的嫂子,汉少帝的爱妃,被李傕强占后终身未嫁

    历史解密编辑:炜数码标签:李傕,汉献帝,汉少帝,董卓,刘辩,汉灵帝

    东汉末年,汉灵帝死后,东汉王朝便一蹶不振。实际上,汉灵帝在位期间,买卖官爵,独宠宦官势力,爆发黄巾起义,此时的东汉王朝已经千疮百孔。汉灵帝去世,嫡长子刘辩继位,是为汉少帝。汉少帝年幼,这时的皇权分别被两股人掌控,其一是以何进为首的外戚势力,其二则是以张让为首的宦官势力。这两股势力相互牵制,争斗不断。

  • 李傕挟持汉天子刘协,完全是情急之下的昏招,导致内部的叛变

    历史解密编辑:曲殇别离标签:李傕,刘协,汉天子,董卓,曹操,贾诩

    凉州军阀控制东汉朝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中平六年到初平三年(即公元189年到192年)董卓控制朝政;然后董卓被杀,李傕、郭汜等人反攻长安,时间段是在初平三年到兴平二年(即公元192年到195年)。之后杨奉和董承(虽然杨奉和董承做过李傕和董卓的部下,不过在控制汉天子刘协的时候已经洗去了这个标签)短

  • 此人无能,屡屡战败,却被董卓王允李傕先后重用,皆因其特殊身份

    历史解密编辑:神圣海王殿标签:董卓,王允,李傕,刘备,孙坚,三国,汉朝

    东汉董卓以及其部将李傕郭汜祸乱朝纲之时,有一个大家认为不起眼的武将,他成为了那个乱局中,董卓、王允、李傕先后招揽的人,也可以说从他身上就能看出东汉末期由士族豪强左右的天下格局,这个人就是胡轸。胡轸是谁,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是凉州士族代表,“胡文才、杨整脩皆凉州大人”,胡文才就是胡轸,他是凉州大人,这

  • 董卓、曹操、李傕三大汉贼中,汉献帝最恨谁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董卓,曹操,汉献帝,刘协,曹丕,袁绍

    有人说曹操不是真正的汉贼,汉献帝最恨的人既不是董卓,也不是曹操,他真正恨的人其实是李傕。李傕待他非常不好,经常不给他东西吃、辱骂他。对于这一问题,我的观点是:谁也不是汉献帝肚子里的蛔虫,谁也不是汉献帝身边却仍活着的僵尸,汉献帝到底最恨谁,这种问题基本上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从汉朝角度谈,曹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