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乱世舞台,各种英雄豪杰在这个舞台上亮相,然后表演出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有英雄豪杰,自然有卑鄙无耻的小人,也会有阴险狡诈的阴谋家。本章所讲到的蒯通就是这么一位阴谋家,可以说是楚汉战争时期最顶尖的阴谋家。历史上认为他是集战国权变阴谋之术大成,有着高超的辩才和智慧。他在这段时期中的故事表现完全出其阴险狡诈的人性,也展现出他对人性和人心的把控能力。然而阴谋终究是上不了台面的东西,不择手段的卑鄙行为也无法更改天下大势,在历史的车轮下也只能化为尘埃。
蒯通是范阳人,本名蒯彻,后来为了避讳汉武帝刘彻的名字,在史书上便成为蒯通。从史料中少量的记载来看,他应该是战国时燕国贵族的后裔,有着很高的学识和智慧,尤其是辩才和权变阴谋之术极为了得。他这种人在讲究仁义的儒家学者眼中不屑一顾,却受到权臣、军阀和帝王的追捧,甚至将这种谋略称为"帝王之术"。因此这种人物在史料上大多评价不高,但每个成功的帝王将相身边必然有这类人。项羽身边的范增,刘邦身边的陈平,都是这类人。而相比于范增和陈平,蒯通则要纯粹得多,也功利得多。
从《汉书》上看,蒯通最早的身影出现在陈胜吴广起义事情。当时陈胜吴广起因,派手下大将武臣带兵经略燕赵之地。蒯通自告奋勇的劝说范阳徐公开城投降,然后又以此为案例劝说了燕国旧地三十多城池投靠武臣,因而立下大功,成为武臣身边的重要谋士。这段故事基本上表现的还是蒯通高超的辩才,还未涉及到他成名的权变阴谋之术。但这样的故事已经足以说明蒯通能力的卓越,也受到了很多贵族的认可。不过蒯通的运气不好,武臣被秦将王离击杀,军队被燕王韩广和大将臧荼收拢,于是失去了崛起的机会。
在反秦战争中蒯通没有什么表现的机会,在战争之后的争权夺利中他才有了表现的机会。由于反秦战争中臧荼带兵救赵,然后又随项羽入关,所以项羽在分封时把臧荼封为燕王,而把原来的燕王韩广迁往苦寒的辽东,封为辽东王。这件事情引起了燕国诸侯贵族们的不满,进而引发内乱。蒯通投靠了臧荼,帮他策划阴谋击杀韩广,占据了燕国和辽东之地,于是臧荼将蒯通作为自己的重要谋士。
由于燕国和辽东远离楚汉战争的中原战场,所以臧荼在这场战争中表现不是很积极。不论是彭城大战前加入刘邦联军攻打项羽,还是彭城大战后联合项羽反攻刘邦,臧荼都没有派大兵参与,而蒯通自然就没有发挥的余地。
蒯通展现他阴谋诡计的本是还是在楚汉战争的中后期,劝说燕王臧荼投降韩信之后的事情。韩信攻下赵国后,本来打算先攻燕国,再集合燕赵之兵攻打齐国,完成对项羽的迂回包抄。李左车认为汉军疲敝,采取战争手段事半功倍,外交劝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也能为汉军流出休整的时间。韩信采纳了这个建议,便派出使节向燕王臧荼劝降。燕国本来就不太强大,燕王臧荼见到韩信一路攻破了魏、代和赵三国,便被吓怕了,立刻就要答应投降。蒯通及时出面阻止了臧荼,他自动请命去韩信的军中探听虚实,再决定是否投降。
实际上蒯通哪里是探听什么虚实,而是主动去向韩信表功去了。他将劝降燕国的功劳都揽在自己头上,以此来韩信身边谋求更好的官位。结果意气风发的韩信相信了蒯通,给了他很高的地位和赏赐。而蒯通利用自己在燕国的人脉和资源网络,不但把燕王臧荼等燕国诸侯贵族卖给韩信,还帮着韩信在汉军中组建自己的人马。而韩信在灭了多国后也是膨胀了,野心勃勃的想要和项羽、刘邦玩三国演义,于是在蒯通的诱导下开始了反叛的历程。可以说韩信反叛刘邦,就是从接受蒯通的建议开始的,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韩信野心很大,但对于反叛刘邦的事情很纠结,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他是靠着刘邦起家的,手下军队中大部分都是汉军,来自沛县和陈留的将士比例极高,不利于他独立割据。第二,他根基很薄,缺乏根据地,无法支持长期作战,也就没有能力和楚汉两军抗衡。
蒯通看出了韩信的野心,也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对于军队的问题,他的策略是组织燕赵军队替代原有的汉军,建立韩信掌控的私人军队。对于根据地的问题,他认为可以夺取齐国,再依托燕赵两国,就足以与楚汉三足鼎立。而建立这一切的时机,正是刘邦项羽在荥皋对峙,对韩信无法顾及之时。
这个过程中到处都是蒯通阴谋的影子,比如韩信在修武对荥皋的战事隔岸观火,又比如蒯通劝说韩信背约攻打齐国。尤其是第二个事情,几乎把韩信推到了死路上。这个事情虽然帮助韩信夺取了齐国,建立了割据的大本营,却也让刘邦对韩信有了必杀的决心。
当时刘邦派韩信率领燕赵投降的军队攻打齐国,又派谋士郦食其去齐国劝降。齐国在彭城大战前是刘邦的盟友,当时的齐王田荣率领军队与项羽发生了战争,才为刘邦创造出攻打彭城的机会。田荣被杀后,他的弟弟田横立世子田广为齐王,继续再城阳率领军队与楚军作战。
虽然在彭城之战后项羽声威复起,齐国王室军队逐渐脱离了与项羽的战争,但是来自齐国的彭越一直活跃在楚汉战争的战场上。可以说刘邦派出郦食其劝降齐国是很有把握的,也能够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齐国主动投靠刘邦,那样汉军方面就能提前完成对项羽的大包围,楚军从战略上便处于劣势。这样做不但可以解荥阳成皋战线上的围,甚至可以逼迫项羽困守彭城,对汉军的整体战略上是非常有利的。可这样的事情发生却对韩信割据的野心不利,也不利于蒯通的私人利益,所以蒯通劝说韩信强行攻打齐国。
当时在蒯通的劝说下,齐王田广和相国田横已经决定投降,这对汉军来说是莫大的好事。蒯通同时向刘邦和韩信送信,并要求韩信停止进军。本来韩信打算停下军队的步伐,结果却在蒯通的劝说下强行攻打齐国《史记》上说蒯通劝说韩信伐齐的理由是不服气郦食其仅靠嘴巴就建立了功勋,视韩信麾下数十万大军的威势如无物。这种说法有些道理,但非常牵强,显然是蒯通的激将法。韩信一方面有着独立割据的野心,对在修武发生的夺帅印事情耿耿于怀,另一方面也是觉得天高皇帝远,趁刘邦被项羽压制的良机可以讨价还价。
由于韩信背约强行攻打齐国,齐王田广认为郦食其言而无信,因此烹杀了郦食其泄愤。然后齐国与楚国合兵攻打韩信,发生了著名的潍水之战。虽然此战以韩信的大获全胜而告终,项羽方面龙且战死,齐王田广和田横逃往高密,韩信为自己打下大片土地,但是他却成为刘邦心中必杀的对象。
郦食其是刘邦的重要谋士,虽然能力比张良、萧何略有不足,却立下很重要的功勋。尤其是郦食其在劝说陈留等中原腹地归顺刘邦,替刘邦招揽张良,制定攻打敖仓保荥阳的策略等方面都有大功。其地位在汉军谋士中仅在张良之下,连陈平等人都不及他。韩信背约攻打齐国,逼死郦食其,刘邦绝不可能接受。
蒯通的目标显然不是郦食其,而是为了齐国的大片土地。齐国自古强国,物产资源,兵力雄厚,是起兵的好地方。当初田瞻、田荣和田横三兄弟起兵反秦,后来反项羽,秦军和楚军都不能完全征服他们。蒯通为韩信策划的目标,便是割据齐国称王,背靠燕赵两国与楚汉鼎足而立,搞成三国演义。
可是背叛刘邦的代价也很严重,毕竟刘邦硬实力很强,又有张良等辅佐,韩信把握不是很大。他认为可以趁着刘邦和项羽在荥阳成皋对峙时割据,但主动背叛容易遭受到攻击。但是韩信又舍不得齐国这么好的地方,所以还是选择背约攻齐。事后韩信心满意足的成为割据一方的齐王,也上了刘邦必杀的黑名单,被蒯通推着走向了一条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