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蒯通是如何劝韩信独立的?如果韩信听蒯通的,结果会怎么样呢?

蒯通是如何劝韩信独立的?如果韩信听蒯通的,结果会怎么样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宠到家了 访问量:3119 更新时间:2024/1/5 21:10:27

韩信打败龙且占领了齐国之后,齐国的术土蒯通见刘邦和项羽都在极力争取韩信,知道韩信所处的地位举足轻重,就想劝韩信自立,齐国不再依靠他人。

蒯通见到韩信后,先转弯抹角地对他说:“我曾经学过相人之术。”韩信问: “你相人相得准吗?”蒯通回答:“一个人的贵贱,看他的骨法;喜怒哀乐,表现在外表上;至于事业之成败,主要看他的决断。从这几个方面综合起来相一个人,准确无误,万无一失。”

韩信见他说得头头是道,就问: “那请你给我相一相怎么样?”删通说:“请闲人离开这里。”韩信令左右都退下后,蒯通才对韩信说:“我从你的正面看,贵不过封侯,可前途上又潜伏着不安的因素;从你的背面看,你却是大贵之相。”韩信问: “这怎么解释呢?”蒯通借此对天下大事发挥了一通议论。

那么蒯通是如何劝韩信独立的呢?

蒯通首先分析了刘邦与项羽斗争的形势。

他说:“天下开始起义反秦的时候,英雄豪杰只要起而自立为侯王,一号召反对暴秦,就会有很多人集合在他的周围。因为那个时候,人人都想推翻秦的统治,所以有个风吹草动,就能把大家发动起来。现在刘邦和项羽争天下,使很多无辜的百姓,暴死在沙场,更多的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蒯通接着分析了项羽、刘邦的处境。

他说:“项羽在彭城打败刘邦后,一直追刘邦到荥阳,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威震天下。但是现在项羽的军队被刘邦阻击在京、索(今河南郑州市)之间,由于地形不利,三年都无所进展。项羽军队的锐气,已经在刘邦险要的军事防线前受挫,粮食供应也很困难,后方的百姓厌倦战争,项羽难以再持续坚持下去。”

蒯通又分析了刘邦的处境说:“刘邦拥有数十万人马,依据山河的险要之势,在巩县、洛阳一带建立起防线,一天要打几仗,但在军事上毫无进展。他败走荥阳,又在成皋受伤,不得不转而在宛县、叶县活动,智勇都已受困,无法得到施展。”

蒯通接着又归结说:“现在刘邦和项羽的锐气,都已在长期的对垒中受挫,他们的粮食供应都很困难,后方的百姓都疲惫而厌战,不知何时能尽快结束这场战争。依我看,必须有贤能之土出面干预,才能结束这场战争的祸害。刘邦和项羽的命运,都决定在你手里。你支持刘邦,刘邦就会战胜项羽;你支持项羽,项羽就会成为胜利者。”

蒯通接着向韩信献计说:“我从你目前的地位和利益考虑,诚心实意地为你设想,最好的选择是与刘邦与项羽都和好,采取平衡的外交,你自己独立,与刘邦和项羽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谁也吃不掉谁。”

蒯通分析了韩信在三分天下之后的优势。

他说: “以你的智谋,有这么多兵力,占据了齐国这样富庶的地方,燕,赵又听从你的指挥,控制了刘邦和项羽的大后方,你再按照百姓的愿望,出面制止刘邦与项羽间的战斗,恢复暂时的和平,天下谁敢不听你的话。你再趁此机会,分割大的诸侯的封地,支持和分封弱小的诸侯立国,各路诸侯各就其位后,大家都会感谢你的恩德,谁还敢不听你的话。”

蒯通还就齐国怎么强大起来向韩信建议。

蒯通说:“齐国据有淮河、泗水流域富饶的地方,你只要整顿内政,安抚百姓,对各个诸侯王都怀之以德,尊重他们的利益,那时你就可以称霸诸侯,大家都听从齐国的命令了。

蒯通怕韩信犹豫不决,最后还反复告诫他说:“我听谚语说,‘天赐你不取,反而会受其害;时机到了不抓住,反而会遭殃’,你现在遇到了最好的良机,请你好好考虑,不要失掉这个机会。”

韩信听了蒯通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但心里又很矛盾,犹豫不决。他对蒯通说:“刘邦待我很好。他让我坐他的自用车,把他最好的衣服给我穿,还送我他最爱吃的东西。我常听人说,坐了别人的车就要负担别人的患难,穿了别人的衣服就要常想人家的忧愁,吃了别人的东西就要冒死为人家办事。刘邦这样厚待我,我哪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对他背信弃义呢!”

蒯通见他主要是掰不开与刘邦的交情,又对他分析了这种朋友之交的不可长久。

蒯通说:“你自以为和刘邦是好朋友,想永久和好下去,我认为你的想法错了。张耳和陈余当百姓时,两人为刎颈之交,后来因为在巨鹿之战中发生了误会,他俩成为仇敌。张耳被陈余打败后,逃到了刘邦处,陈余还不死心,非要刘邦杀了张耳才肯出兵打项羽。刘邦欺骗了陈余,没有杀张耳,你与张耳又在击赵时,杀陈余于泜水之南。他们两人相交之厚,天下人都知道,可后来终于决裂,互相残杀,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因在于他们两人都有很高的欲望,当彼此间的欲望发生了冲突时,就会发生矛盾,变成仇人,人心难测呀!你今天以忠信之交对待刘邦,可也未必能超过张耳与陈余当时的交情,而你们之间发生的矛盾,肯定会有不少大于张耳和陈余在巨鹿之战中发生的误会。所以你认为靠与刘邦之间的交情,刘邦今后决不会危害你,这种估计是错误的。”

蒯通在举了张耳和陈余的例子后,又举了战国时文种、范鼓与越王勾践的例子,说明君臣之间也是一种互相政治利用的关系,并无不变的友谊可言。

蒯通说:“战国的时候,越王勾践被吴王打败。越国的大夫文种和范蠡与勾践同生死共甘苦,帮助他振兴了越国,击败了吴王后,范蠡很聪明,趁着勾践胜利之时,不辞而别,逃离了越国,而文种却被勾践赐死。当时布句谚所说:‘野禽打完,就要烹食猎犬;敌国破灭,就该杀害谋臣,’以朋友之交而言,你与刘邦的交情不会超过张耳与陈余;以对朴乇的忠诚来说,你又不会超过文种和范蠡。从这两个例子,也就可以看到你今后的下场。请你现在还是要好好考虑选择,不然可就失掉了机会。”

蒯通接着又分析了韩信因为战功显赫,已引起主人的不安,他今后很难再协调和刘邦的关系。

蒯通说:“勇敢谋略超过自己主人的,自身的处境就很危险;功劳盖天下者,就不会得到赏赐。你这次出兵,渡过黄河后,俘虏了魏王豹,擒拿住代相夏说,又在并陉口一战,杀了陈余,平定了赵国,接着又威胁燕国投降,最后在讨伐齐国中,还打败了项羽的二十万援军,杀了他的统帅龙且。你立了天下无二的大功劳,计谋也没有人可以与你相比。你现在的威望已经危及主人的地位,立下了无法赏赐的功劳。投降了项羽,项羽不敢信任你;依靠了刘邦,刘邦又会害怕你。你现在处于人臣的地位,而名望却高出了你的主人,谁也不敢容纳你。你找不到靠山,只有独立,这才是你可以选择的唯一出路。你现在还犹豫不决,处境可就愈来愈危险了。”

韩信听了蒯通这一番既有事实又讲道理的分析,心里很矛盾,虽然心动,可仍然下不了背叛刘邦的决心。他认为自己功劳大,刘邦不会夺去他齐王的地位。所以考虑的结果,还是决定依靠刘邦。当韩信把他的最后决定,告诉蒯通后,蒯通说:“只考虑细节的人,不可与他谋大事;只想为人臣的人,当然不会有当君王的意图。”他见韩信听不进他的建议,就离韩信而去。

蒯通知道,韩信虽然不采纳他的建议,但会怕他把与自己的交谈情况泄露出去,传到刘邦那里,引起刘邦对自己的猜疑。蒯通怕韩信因此而杀人灭口,就装疯之后,以巫术来谋生,借以逃避韩信的注意。

韩信的地位在当时真的是举足轻重吗?

韩信攻下齐国后,成为刘邦、项羽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的力量。刘邦和项羽都很重视这支新兴起的力量,都在争取和拉拢这支力量,刘邦在困难之中,仍派张良去封韩信为齐王;项羽在自己的援齐大军刚被韩信击败,大将龙且战死的情况下,不记此仇,仍派武涉去劝说韩信投向项羽,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韩信的地位在当时确实是举足轻重。在刘邦与项羽经过几年的搏斗,都已疲惫不堪的情况下,韩信支持刘邦,就使项羽处于腹背受敌的地位,刘邦就可以从被动防守转入主动进攻,项羽将会前后被夹击,从而陷入困境;韩信如果投靠项羽,项羽就会无后顾之忧,集中力量进攻刘邦,使本来处境困难的刘邦更难抵抗项羽的进攻,从而很快被项羽击败。所以蒯通说的韩信支持谁,谁就会成为胜利者的话,并不是没有道理。

如果韩信照蒯通的意见,自己成为独立的第三种力量,结果会怎么样呢?

如果韩信独立是否会形成三分天下的政治格局,或者像蒯通所预料的那样,韩信把刘邦和项羽制服,让他们停止争夺天下,韩信成为新的霸主。这两种可能性都不大。最大的可能是三雄并争天下,战争更加复杂和激化,最后有一个强者来统一天下。这个强者可能是刘邦,也可能是项羽和韩信,或者是另外冒出来的某个人。

因为群雄纷争割据,由一个强者当霸主的政治格局,比之统一的集权国家来,已经证明是一种落后的政治组织形式,它不利于走向和平与安定,而却是政局动荡不定的一个重要原因。秦始皇的统一和集权,在政治上是一大进步,可是过分的统一和集权,又给人民带来了新的灾难,所以很快就被推翻了。项羽的分封,是想从复旧的道路上纠正秦始皇的错误,事实上已经证明行不通。所以如果韩信按蒯通的意见,自己称霸之后,仍然用分封的办法来稳定社会,肯定仍然会碰壁,带来新的混乱。

至于三分天下,这不但刘邦和项羽不会接受,百姓也不会赞同。虽然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他们都会暂时接受一些分割地盘的妥协办法,如后来项羽接受以鸿沟为界的划分势力范围,但这种分割不会持久,只要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就会破坏这种妥协。因为刘邦和项羽都是有统一天下大志的人,他们都不会甘心割据一方。百姓也从割据中,深受战争不息的痛苦,所以他们也会支持统一者。

结语

从韩信攻赵伐齐的战略战术看,他在军事上确实有比刘邦和项羽高明的地方,但从他与蒯通的谈话,以及后来处理与刘邦的关系,终于被刘邦所擒的结果来看,他在政治上并不比刘邦和项羽高明。所以他即使当时听了蒯迩的话,脱离刘邦而独立,也很难说就会战胜刘邦和项羽,成为新的政治主宰。

标签: 韩信蒯通刘邦项羽齐国龙且

更多文章

  • 闲聊强汉(卅五)蒯通劝韩信背约伐齐,其志在割据齐国自立为王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韩信,蒯通,齐国,刘邦,燕王,秦朝,汉朝,闲聊强汉,春秋战国,霸王项羽

    楚汉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乱世舞台,各种英雄豪杰在这个舞台上亮相,然后表演出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有英雄豪杰,自然有卑鄙无耻的小人,也会有阴险狡诈的阴谋家。本章所讲到的蒯通就是这么一位阴谋家,可以说是楚汉战争时期最顶尖的阴谋家。历史上认为他是集战国权变阴谋之术大成,有着高超的辩才和智慧。他在这段时期

  • 当初韩信能听从蒯通建议,三分天下的局面就提前到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韩信,蒯通,刘邦,项羽,汉王,勾践,汉朝,春秋战国,秦朝

    韩信被封齐王后,实力最雄厚的人变成了三个:楚王项羽、汉王刘邦、齐王韩信。韩信的地位骤然上升,其一举一动关系着刘邦和项羽的兴亡成败。项羽也看到了这一点,连忙派说客武涉去游说韩信。武涉直接开门见山,一见韩信就说:“今楚汉二王相争,您起决定作用,投楚则楚胜,投汉则汉胜。但您应该看到,您之所以有今日,是因为

  • 如果韩信当年听了蒯通的话,割据齐国自立,是否会三国鼎立?

    历史解密编辑:小史搞笑标签:韩信,齐国,刘邦,项羽,蒯通,龙且

    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汉朝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便大杀功臣。而淮阴侯韩信,因为功高震主,所以也成了被杀的人员之一。虽然是吕后与萧何下得手,但背后肯定也有刘邦的影子。如果刘邦不同意,吕后是断然不敢把这么一位汉朝“军神”给处死的。韩信其实韩信落得这个下场,完全是自找的。他手下有位谋士曾劝他割据齐国自立,

  • 如果当年韩信采纳了蒯通的建议保持中立,那么历史是否会被改写?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韩信,刘邦,齐王,齐国,樊哙,蒯通,英布,秦朝,汉朝,春秋战国,霸王项羽

    韩信采纳了蒯彻(即蒯通)的建议,历史无法被改写。为什么?且看凌烟阁分析一番。一、楚汉相争之时,韩信是天下决胜的砝码前203年冬,汉王刘邦正与西霸王项羽在荥阳胶着对峙。此时韩信已经全部占领了齐国故地。韩信自恃功高,派来使者向刘邦要官,要做代理齐王。刘邦在谋士建议之下,顺水推舟封韩信为齐王。此时,天下局

  • 韩信被吕后残害,死前怒喝:悔不用蒯通之计!刘邦吓得冷汗直流

    历史解密编辑:旧约故事馆标签:韩信,刘邦,吕雉,齐王,秦朝,蒯通之,春秋战国,霸王项羽

    公元前196年,萧何找到韩信说:“陈豨已经被杀了,群臣都要去庆贺,你虽然有病在身,但是这种场合还是参加一下比较好。”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韩信闻言一惊,沉默了半晌,最终还是同意了萧何的要求,前往长乐宫拜谒吕后,谁知刚一迈进宫中的大门,吕雉就就派人把韩信捆了起来。民间传说,刘邦曾经对韩信许诺:见天不杀、

  • 三国杀活动专属锦囊牌, 李傕的亲爸爸不过如此!

    历史解密编辑:秦大胜标签:三国杀,锦囊牌,商鞅,商鞅变法,贾诩,秦国

    三国手杀哪家强,且看小锋来拆墙。各位客官老爷们大家好啊,小锋又和您见面了。秦始皇之所以能统一天下,是因为秦国比六国都强大,秦国之所以比六国强大,是因为商鞅变法。可以说,商鞅变法就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开始。所以,在三国杀推出合纵抗秦的活动时,商鞅就顺理成章的当上了第一关boss。活动甚至还把商鞅变法作为一

  • 莽夫当政 李傕为患 王允死有余辜

    历史解密编辑:羞羞的谈标签:李傕,王允,董卓,吕布,三国,汉朝

    莽夫当政李傕为患王允死有余辜李傕[jué]、郭汜[sì]、张济、樊稠四人为董卓得力干将,董卓被杀,四人求赦,本来是个大好的安抚机会,不想狂妄自大的王允却梗着脖子说,虽大赦天下,独不赦此四人。但是这个自不量力的愚蠢举动很快就招来了后果,四人被迫反叛,打败吕布,攻入长安,反而杀了王允,诛其全族。这个结局

  • 汉献帝的嫂子,汉少帝的爱妃,被李傕强占后终身未嫁

    历史解密编辑:炜数码标签:李傕,汉献帝,汉少帝,董卓,刘辩,汉灵帝

    东汉末年,汉灵帝死后,东汉王朝便一蹶不振。实际上,汉灵帝在位期间,买卖官爵,独宠宦官势力,爆发黄巾起义,此时的东汉王朝已经千疮百孔。汉灵帝去世,嫡长子刘辩继位,是为汉少帝。汉少帝年幼,这时的皇权分别被两股人掌控,其一是以何进为首的外戚势力,其二则是以张让为首的宦官势力。这两股势力相互牵制,争斗不断。

  • 李傕挟持汉天子刘协,完全是情急之下的昏招,导致内部的叛变

    历史解密编辑:曲殇别离标签:李傕,刘协,汉天子,董卓,曹操,贾诩

    凉州军阀控制东汉朝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中平六年到初平三年(即公元189年到192年)董卓控制朝政;然后董卓被杀,李傕、郭汜等人反攻长安,时间段是在初平三年到兴平二年(即公元192年到195年)。之后杨奉和董承(虽然杨奉和董承做过李傕和董卓的部下,不过在控制汉天子刘协的时候已经洗去了这个标签)短

  • 此人无能,屡屡战败,却被董卓王允李傕先后重用,皆因其特殊身份

    历史解密编辑:神圣海王殿标签:董卓,王允,李傕,刘备,孙坚,三国,汉朝

    东汉董卓以及其部将李傕郭汜祸乱朝纲之时,有一个大家认为不起眼的武将,他成为了那个乱局中,董卓、王允、李傕先后招揽的人,也可以说从他身上就能看出东汉末期由士族豪强左右的天下格局,这个人就是胡轸。胡轸是谁,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是凉州士族代表,“胡文才、杨整脩皆凉州大人”,胡文才就是胡轸,他是凉州大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