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小满以后,麦子由青渐黄。麦收也就从此徐徐拉开序幕。
在以前,这个阶段的日子是难过的。难就难在上一年的粮食已经吃完,当年的麦子还没有成熟,真正的青黄不接。旧社会,穷人家在这个时候,眼看一家人都饿得饥肠辘辘,实在熬不到麦熟时刻了,就把地里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麦子割上一些,急急忙忙地又是簸又是筛,然后放石磨上推。青麦子经过石磨研磨,形成了长长的麦絮絮,我们叫它“碾转”。当今,这个季节的街上也有卖的,买碾转的人不是为了充饥,是吃饱喝足之后的尝鲜。而那个时候,它可是让青黄能够相接的“桥梁和纽带”。甚至有的人实在饿的不行,不等拿回去煮熟,在磨盘上就用手掬着往嘴里塞。因为长期饿肚子,肠胃薄弱,经受不住这暴食的突如其来,也因为肚子太饿而吃的多了,这种情况下撑死人的例子屡见不鲜。
生产队的时候,粮食集体化,多少年没有吃碾转的条件。只是在上学经过麦地的路上,或去麦地拔猪草时,两头瞅瞅,趁着没人看见,就偷偷拔几个麦穗,两个手掌合着那么一搓,用嘴吹去麦糠,倒进嘴里嚼嚼,有种青青的麦香味儿。还有胆大的,竟敢拽上一裤兜儿麦穗,拿回去放煤火上烤熟,那味道就又是一个档次了。
造场,是麦收大战的基础工作。场地要选择在通风通路和离家较近的地方,这场地一般是提前预留好的。如果该造场的时候没有下雨,土质太干燥就压不瓷实。就要泼些水,用来调剂干湿程度。衡量土壤干湿的方法是:把土捏成团,从胸口齐的高度自然掉到地上,刚好散开为宜。通过犁耙找平后,就套上牲口,拉着石滚反复碾压。直到压得起明发亮,车轮走过不显车辙,才能保证收麦打场的正常使用。
夏天的麦收是虎口夺食。有“春争日,夏争时”之说。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让麦子颗粒归仓。男劳力负责拉麦碾麦这些重体力和技术性较强的活儿;女劳力负责割麦打场,还要回家做饭,劳动量也不小。
为了让孩子们也能帮助夏收,类似现在的暑假就用那时候的“忙假”给代替了。主要任务是拾麦穗。把收割散落在地里的麦子拾干净。由一个成年人领着,按斤秤的多少记工分。竟有俏皮捣蛋者,往拾麦子的篮子底下放石头来增加重量。一经发现,必遭一顿痛骂。
文革时期,也给夏收工作蒙上了“红色”和“政治”的色彩。高音喇叭里天天播放的都是“农业学大寨”和“大干快上”的声音;表现积极的人,他如果累得干不动活了,就会忽然“想起”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的英雄事迹;或者“想起”了最高指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马上就会干劲倍增。
遮阳的草帽上除了写自己的名字外,还要写上“斗私批修”或“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戴着写有口号的草帽很得意,因为这些词语就是当年最大的时髦。
无论麦收再忙,出工干活那是必须要带“红宝书”的。甚至不认字的老头老太太也要带上。以方便干活间歇时掏出来学习,提高思想觉悟。
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麦场上,社员们摊了一大片麦子,等着晒干了入库。这时候忽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着一场大雨即将降临。麦场负责人就吆喝树底下正在学习语录的人,让他们赶快起来拢麦子,免得集体的粮食遭受雨淋,造成损失。可是,政治小组长领着他们坚持学习,就是不去拢麦子。麦场负责人心疼麦子,那心里头能不着急吗!就指着小组长的鼻子质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小组长把语录本放到胸前,显示出“无限热爱”的架势,斩钉截铁地回答:学习语录要雷打不动。淋湿了麦子算什么,学习才是高于一切的头等大事。你让我们去拢麦子,就是以生产压革命,你是要犯大错误的!吓得麦场负责人再也不敢多说话了。学习还在进行,麦子依然淋雨。现在看来,这是多么的荒唐和可笑。
交公粮,往往是农民为国家做贡献的具体体现。是既严肃又光荣的政治任务。在对麦子的计划安排上,也是先交足公粮,留下种子,储存了备战备荒的粮食,然后再按上级规定的吃粮标准分给大家,少了应该少吃,多了则不能多吃。种粮的没有粮吃,是农村长期存在的奇怪现象。
我叔父刘世琏当年在开封市粮食局工作,“反右”运动时,因工作需要,写了一篇很好的切中时弊的短文,被打成右派,全家遣返老家蒙冤受屈二十年。一次,麦场上的麦子已经晒干装好,贫下中农出身的社员们都扬眉吐气地坐上胶皮轱辘马车,去给国家交公粮扛麻袋了。唯独我世琏叔不能去。因为他政治面貌有问题,担心他到粮站这样重要的国家物资部门搞破坏。也就是说,他连去粮站扛麻袋的资格都没有。
而后来,落实政策官复原职后,开封市粮食局的重要决策,得世琏叔参与;有关粮食方面的重要文件,得世琏叔起草……
历史,有意无意地给世琏叔开了一个大玩笑。可这个玩笑他是一点也笑不出来。因为它夺走了他人生不可挽回的二十年黄金时代。
作者简介
刘太年,曾在西安工作,现居河南济源。文学爱好者,历年来偶有作品散见于纸刊和电子平台。
乔海平 | 贵阳的雨
许奎明 | 最喜小儿无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