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战国时洛阳人,师从鬼谷子,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战国时纵横捭阖,呼风唤雨,以游说各国君王而名噪一时。后促成六国合纵,任从约长,身配六国相印。终因离间齐国而被处于车裂之刑。
据《史记》记载,苏秦早年抛弃当时周王室属地人的经商习俗,而去学习游说之术,数年归乡,一事无成。“:苏秦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其言”,面对乡间兄弟嫂妹妻妾的讥笑,这个擅辩之士竟然无言以对。他夜间摆出十几本书,以锥子刺大腿防止困倦。成就“锥刺股”的传说。苦学阴符书,终于悟得游说当世君王的道理。苏秦推开夜门,再次开启游说之路。终于获得成功,腾达富贵,身居高位。再次路过家乡准备回家时,家人伏地跪迎,不敢仰视。
苏秦再次归乡,家人伏地
太史公曾评苏秦“其术长於权变”“天王除道,家人扶服。”可以看出,苏秦的一生,布衣、荣臣、“间谍”、死囚,身份多变,起伏跌宕。但是真正对他的情感产生重大冲击的就是他的家人。在他辉煌的游说生涯中,都是为他人出谋划策,目的是自己获取禄位,并不是展示自己的才学。试想,他的游说君王之道,是在半夜困倦之时,以锥刺大腿而习得,哪还有什么治学之理想?哪还有贤者之理想?所以,司马迁在评价他时,说他的学问是“术”,说他最后的成就是“家人扶服”。
以锥子刺自己来读书
苏秦为什么会以锥刺股得去学习?在关于他不多的记载中,他仿佛不停地喃喃道:“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是一个落魄的读书人,在他读完书,学完道之后,离开恩师,没有获得官爵禄位,所以流落回乡,可是最应该也最有可能带给他温暖的家乡,让他羞愧难当,让他痛不欲生。
苏秦之后的游说是不是都是功利之术?
接下来,很简单,苏秦要出人头地,咬着牙拿着锥子读书,这个可怜的读书人!他学习的阴符书,就是游说君王之道,就是能带给他高官厚禄的学问,就让他的家人重新作出态度选择的学问。等到终于有一天他再回乡的时候,看见伏在路边的兄嫂,他是否发出了一声复仇般的哂笑?不得而知。
为世道人心而变冷的知识分子
战国,那个遥远的古代,几乎是国人文化思想源头。可是那时的苏秦已经有了这样的遭遇和感慨,今日听来,仍旧是直捣人心。他家人的两次变脸,使他看到了人情冷暖。所以,此后的苏秦,不是奋斗的苏秦,不是前进的苏秦,不是坦荡的苏秦,不是开怀的苏秦。他是被时代挟裹的读书人,是失去了灵魂的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是不是最软弱的群体?起初应该是的,性格优柔,不愿付诸血和铁。但是他们却是最有力量的群体,思想的力量,他们最不应该对社会失望,因为这是社会的灾难。在他认识到人世间最阴冷的东西时,他要拿最炽热的火和铁去融化或者去毁灭。此后的苏秦是个木头人,是个只会为保官位而不用其极的人。再也没有他个人的真情实感,只有他为报复冷漠的脸而进行的复仇,他的奋斗是悲哀的奋斗,是让后人想来还阵阵心寒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