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秦成功的两大关键:以合纵满足不同需求|秦实力不足以独霸天下

苏秦成功的两大关键:以合纵满足不同需求|秦实力不足以独霸天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琳讲故事 访问量:642 更新时间:2024/3/20 22:01:38

公元前334年,周人苏秦跋山涉水来到燕国,求见燕文侯。

虽然是召公之后,但进入春秋后,因为远离中原,燕国就一直处在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燕国国力甚至还不如郑、宋等等二流诸侯国。然而,地理位置上的劣势,某种程度上又成了燕国的优势。处在中原的诸多国家,在列强的长期争霸战争中不断被侵蚀、甚至被消灭;可远离中原的燕国却鲜少遭遇外来入侵,得以平安存活到战国,并一举跨入了“战国七雄”的行列。燕国成为“七雄”之一,并不是因为自身强大,而是因为比其它诸多诸侯国都活得更长。

来燕国之前,苏秦常年四处游说诸侯,却未能飞黄腾达,反而是穷困潦倒地回到了家里,受尽了家人的耻笑。为此,苏秦忍辱负重埋头苦读一年,然后再次出游。这次他也去过多个国家,却还是没能说服当权者。燕国,已经是苏秦这次游历的第四个国家了。如果再不成功,也许又将灰溜溜地滚回洛阳,学他的兄弟们一样去经商了!燕国,已是苏秦的最后希望。所以,即便是燕文侯迟迟不愿见他,苏秦仍然不甘心离开,在此足足盘桓了一年!

从春秋开始,在东周燕国一直就是“打酱油”般的存在,使得游说之士鲜少来此。这次突然有位来自于王室的客人拜访,还停留了一年之久,燕文公终于有些过意不去,便亲自接见了苏秦。

见燕文侯愿意见他,屡战屡败的苏秦心情刹那间激动不已。不过,他究竟要说些什么,才能说服燕文侯呢?

徘徊在燕国的一年时间里,苏秦也始终在思考这一问题。

见到了燕文侯后,苏秦先将燕国吹捧了一番:“燕国地方两千余里,带甲数十万,战车六百乘,骑兵六千,粟米能支持数年。南边有碣石(今河北昌黎境内)、雁门的丰饶物产,北部又盛产枣和栗子。百姓就是不从事生产,枣和栗子也足以让百姓饱腹。这就是所谓的‘天府之国’了。”

燕国的两千多里土地,大多是苦寒之地;以枣与栗子来作为百姓的主食,也不怎么太靠谱。称燕国为“天府之国”,这是不是太牵强了?

见燕文侯并不讨厌这套说辞,苏秦突然话锋一转,推销起“合纵”思想来:“国家安乐无事,没有覆军杀将之忧,其它任何国家都不能在这一点上超过燕国。然而,大王知道燕国能安枕无忧的原因吗?这是因为赵国在南面做了屏障!秦、赵两国交战五次,秦国胜了两次,赵国胜了三次。秦、赵二国疲敝了,可大王却以整个燕国控制了赵国的后方,所以燕国才鲜少遭遇外敌入侵。况且秦国如果想攻打燕国,要穿越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经过代地(今河北蔚县)、上谷(今河北张家口市怀来县),可谓是劳师以袭远。即便攻下了燕国城池,秦人也无法固守,所以秦不能伤害燕国是显而易见的事。而赵国攻打燕国,发号施令后十天内,数十万军队就到了东垣(今河北石家庄市东);再渡过滹沱河、易水,不过四五天,就能直达燕国国都城下!所以,秦国进攻燕国,在千里之外交战;赵国进攻燕国,战事就发生在百里之内。不担心近在百里的祸患,却重视千里之外的远忧,没有比这更差的计谋了。因此,希望大王能同赵国‘合纵’亲善,天下诸侯合而为一,那么燕国就一定没祸患了。”

面对燕国,苏秦并没有讲出天下“合纵”的大战略,只是让燕国与赵国结盟,可谓是“先完成一个小目标”。燕国原本就弱,春秋时与周边列国都鲜少来往,也很少结仇。但就在苏秦到达燕国这一年,秦国却前来联姻,秦惠王(此时还是惠文君)把女儿嫁给了燕国太子,明显是想联合燕国攻伐三晋。但苏秦这番话,就将联秦(连横)与联赵(合纵)的利弊阐述得清清楚楚,燕文侯也立即就明白了其中利害关系。因此,燕文侯立马就接受了苏秦的合纵思想:“寡人国家弱小,在西部为强秦所逼,南部又接近齐国、赵国。齐、赵都是强国,今天幸蒙您教导,以合纵之术来安定燕国,请举国而跟随您。”

苏秦“天下合纵”以抗秦的战略,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虽然被誉为战国纵横家之首,但后世却对苏秦的事迹颇多疑虑。因为在先秦文献中,挂以苏秦名头的史料实在太多。众多史料之中,苏秦的政治生涯长达近八十年;有些史料,甚至是发生在《史记》记载的苏秦死亡年份之后。随着新史料(如《战国纵横家书》)的出现,现代史学界甚至诞生了一种全新的观点:苏秦与张仪并非同一时代之人,而且苏秦出山应该是在张仪之后。

为增强这一结论的可信度,还有人指出:在《史记》所记载的苏秦年代,山东六国还没有必要全面“合纵”以抗强秦。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秦国还不足以独霸天下,另一方面山东六国中的齐、楚二国国力正强,也没有必要“合纵”来抵抗秦国。因此,当时山东六国全面“合纵”的政治基础并不存在。

果真如此吗?

公元前334年,其实是一个有些特殊的年份。十年前,齐人田忌孙膑在马陵(今河南长葛东北马陵岗)大败魏军,之后周王室就致伯于秦孝公;六年前,秦、赵、齐共伐魏,秦人突破崤函天险,抢占了魏国河西之地,并逐步向河东扩张;到了公元前334年,周显王再次赐予秦惠王(此时为惠文君)文武胙,而魏惠王则被迫向齐威王低头,来徐州(今山东滕州市南)与齐国会盟,并与齐威王互相称王;次年,因为田婴欺楚,楚威王大举伐齐,在徐州大败齐军;六年后,楚威王率军北上陉山(今河南新郑市南)讨伐魏国,结果在秦军帮助下,魏人取得大胜,连楚威王也在征途中不幸病逝……。

十年前,战国初期的霸主魏国,跌落霸主神坛;之后,魏惠王主动示弱,前往朝觐齐威王;齐人高兴还不到一年,就遭遇了徐州之败;大胜齐国六年后,楚国又在陉山惨遭重大挫折!由此看来,公元前334年,就是东周强弱轮转过程中的一个特殊转折年份。虽然这样的特殊,纯粹是种巧合。

但是,在东周“城头大王旗”频繁变更的背后,唯一不变的,就是秦国在快速崛起。

在列强频繁攻伐、互有胜败的同时,秦国不但稳稳收获了霸主之位,还突破了崤函天险,强势向中原扩张势力。

脱胎于晋国的韩、赵、魏三国,春秋时代就与秦国结成了世仇。如今三晋中最为强大的魏国被秦军抢占了河西之地,韩国在西部的重镇宜阳两次被秦军攻破,赵国虽然暂时没有与秦国发生大战,但也感受到了来自秦军的威胁。因此,直接面对秦国威胁的韩、赵、魏三国,自然有强烈的“合纵”需求,以抗击强秦。

南方的楚国,虽然当时是东周最为庞大的国家,而且是苏秦访问燕国后数年才遭遇陉山之败,但在抢占魏国河西的当年(公元前340年),秦国就已经向楚国伸出了魔爪。秦国的咄咄逼人,让刚即位的楚威王深感力不从心,甚至向莫敖子华抱怨身边无人。因此,楚威王内心深处也存在“合纵”以抗秦的渴望。

在看清楚国的困扰之后,苏秦这样来劝楚威王“合纵”:“楚国地方五千里,带甲之士百万,兵车千乘,骑兵上万,粟米可支十年,这可是霸王的资本啊!如果楚国都向秦低头,那么天下就无人敢不臣服于秦了。当前,秦国所嫉恨的国家,没谁能赶上楚国。楚国强大秦国就弱小,楚国弱小秦国就强大,两国本来就势不两立。所以为大王谋划,合纵以孤立秦国才是上上之策。如果大王不合纵,那么秦国一定会兵分两路来攻打楚国:一支攻出武关,另一支从黔中顺江而下。如果这样,那么鄢、郢之地就危险了!”

春秋中晚期以来,因为缺乏制度性变革,楚国进入了发展瓶颈,长期都是大而不强。也因为如此,楚威王才会对秦国的崛起深感力不从心。在来楚国之前,苏秦已先后说服了燕、三晋、以及齐国。有了其它五国的联盟作后盾,苏秦劝说楚国“合纵”以孤立秦国,自然能赢得楚威王的衷心欢迎。

相比较于楚国,齐国“合纵”的可能性其实最小。

两胜魏国之后,此时的齐国正处在鼎盛期。相比于秦国,直接将魏国拉下霸主神坛的齐国其实威望更高。齐、秦二国相距数千里,可谓是“风马牛不相及”,让齐威王同意合纵以抗秦,原本不存在任何迫切性的需求。

然而,在周王室封秦孝公为霸主后,这却激发了齐威王争霸的好胜心。将魏国拉下霸主宝座的是齐国,可周王室不封齐威王为霸主却封了别人,他能服气吗?周显王给秦惠王(此时未称王)赐文武胙的当年,齐威王就招魏惠王前来徐州共同称王,就足以证明这点。

所以,在劝说齐威王“合纵”时,苏秦就特别强调齐国是天下强国,秦国根本无法对齐国构成威胁:“不能想到秦国无法威胁到齐国,反倒要向西去事奉秦国,这是大臣们谋划的失误。如今下臣的计谋没有事奉秦国的名声,却可以得到富国强兵的实利,下臣希望大王能留心一下!”秦国是强,可齐国就差了吗?为什么要奉秦为霸主?

对齐威王而言,承认秦人为霸主,本来就心有不甘。更何况,参加“合纵”以孤立秦国,也符合齐威王一贯的争霸思路。

魏国还是霸主时,魏惠王依仗国力,频繁在三晋内部挑起事端,迫使韩、赵二国纷纷联合齐、楚等等其它国家,共同来对抗魏国。最终,在韩、赵、齐、楚、秦等国有意无意的“合纵”之下,通过桂陵与马陵两战,将魏国拉下了霸主神台。对抗魏国时,“合纵”是列国无意间的自发行为。如今秦国刚当霸主,苏秦就瞅准时机在山东六国间游走,第一次主动推行“合纵”以抗秦。所谓“合纵”,其实质就是“枪打出头鸟”,众多国家来合力绞杀其中的最强者。

因此,齐威王加入“合纵”,并不是因为害怕秦国,而是因为他想故技重施,借“合纵”来将秦国这一新霸主也拉下马来!所以,齐威王才痛痛快快地答应了“合纵”。

整体而言,韩、赵、魏三国是有明确的“合纵”抗秦需求,齐、楚二国却更希望借“合纵”来遏制秦国发展,燕国则是希望“合纵”以减少与周边国家的摩擦。

苏秦的“合纵”大计之所以能成功,不是因为秦国强大到能威胁山东六国的生死,而是因为苏秦看清了列国“合纵”的需求不完全相同,然后根据不同的需求来陈述“合纵”利弊,最后又以“合纵”战略,将不同需求的山东六国联合在了一起!苏秦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他能用“合纵”思想来满足不同国家的不同需求。

从另一方面来说,秦国实力不足以独霸天下,是山东六国能公开“合纵”的另一关键因素。否则,强秦稍一威胁,参加“合纵”的国家立场就要动摇,“合纵”的意义又何在?苏秦之后的“合纵”之所以再也难以达到苏秦的高度,恰恰是因为秦国实力已大幅超越了山东六国。

标签: 苏秦合纵秦国齐国魏国魏惠王

更多文章

  • 张仪、苏秦能算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外交官吗?其实不然,他才是!

    历史解密编辑:闲人观史标签:张仪,苏秦,张骞,匈奴,皇帝,大月氏,科学家,春秋战国

    如果说起历史上的外交官,大家会想起哪些人呢?我一直认为,张骞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外交官,而非张仪苏秦之类。为什么这样说呢?那在战国时期,张仪、苏秦巧舌如簧,舌战群儒,采取合纵连横来改变天下局势,怎么能说他们不是外交官呢?在春秋时期,恐怕张骞的爷爷还没有出世吧。仅从历史角度来评判张仪、苏秦

  • 合纵抗秦的苏秦

    历史解密编辑:意默语晨标签:苏秦,秦国,齐国,合纵,赵王,燕国,科学家,历史故事

    有谁能够同时被六个国家任命为相国?有谁可以做到“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息”?有谁可以凭借出众的口才和智慧叱咤战国时期的政治舞台?做到这点的人,恐怕只有善于辞令和外交的苏秦一人。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邑人。他出身贫寒,但是素有大志,据说曾与张仪一起向鬼谷子学习纵横术。学成后,他想要到秦国施展自己的才华

  • 白起、苏秦、李牧、项燕皆被封为武安君,哪个最名副其实呢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苏秦,李牧,项燕,白起

    常言道乱世出英雄,历史上的每一次战乱时期,都是英雄们建功立业的时期。正如三国时的吴国名将太史慈说的那样“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时势造英雄,乱世给了英雄们大展宏图的舞台,实现自己人生抱负的好机会。在古代,出将入相、拜将封侯一直是很多人的人生理想。君主们往往会对居功至伟的将军们赐予爵位

  • 六国封相的苏秦用行动告诉后人,拒绝躺平才能咸鱼翻身

    历史解密编辑:三煎客标签:苏秦,鬼谷子,六国,纵横家

    随着现在社会压力变大,很多深陷困境的人觉得翻身无望于是选择了躺平,可当大家了解了苏秦的故事后,才发现六国封相的苏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了后人,拒绝躺平才能实现咸鱼翻身。苏秦是战国时期洛阳人,年轻的时候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学成以后的苏秦信心满满地开始了自己的求职之路,可是现实却狠狠的给了苏秦一个响

  • 浙江小百花越剧《苏秦》杭州首演,以史诗风格讲述世界和平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日报网标签:苏秦,越剧,小百花,浙江,艺术,戏曲,杭州市,浙江省,大运河,中国文物,中国世界遗产

    诗画的舞台,唯美的爱情,这是很多人喜欢浙江小百花越剧的地方。但这次的《苏秦》,是史诗的风格。11月25日晚,新编历史剧《苏秦》在杭州剧院正式首演。该剧由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出品、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全新创作演出。由王宏编剧、杨小青导演,由文旅部2021年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浙江省舞台艺术“1111”人才、

  • 以战论史之战国时期:苏秦合纵 张仪连横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苏秦,张仪,合纵,秦国,连横,楚怀王

    一.合纵之前的形势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强盛,又获得河西之地,筑商塞夺武关,对中原威胁越来越大。赵魏韩三国,各自都有所兴盛但由于齐魏马陵之战后都受到不小损失。楚国任用吴起逐渐强盛,又吞并吴越之地成为南方大国。齐国两次击败魏国,称霸于东方。二.苏秦合纵苏秦,洛阳人,从小钻研纵横游说之术。苏秦先到秦国向

  • 鬼谷子的弟子们,张仪和苏秦,孙膑和庞涓,为何不能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张仪,苏秦,孙伯灵,庞涓,鬼谷子,孙膑,春秋战国,科学家

    而鬼谷子比较著名的徒弟有这么四位:张仪、苏秦、孙膑、庞涓。张仪和苏秦是著名的纵横家,张仪更是连横的创始人,他原本是魏国人,跟着鬼谷子学习谋略,下山之后就开始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游说诸侯与秦国联合,形成连横之势。为此,他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在列国间游走,为的就是为秦国带来利益,自然也是为了建功立业,功

  • 苏秦合纵十五年,秦兵“不敢窥函谷关”?不过是太史公夸大之辞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苏秦,秦国,合纵,魏国,函谷关,秦军

    身为战国权变术士之首,苏秦身挂六国相印,名满天下。在论述苏秦合纵的功效时,太史公说了这么一句话:“苏秦既约六国纵亲,归赵,赵肃侯封为武安君,乃投纵约书于秦,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公元前334年,苏秦北上燕国说服燕文公,并在他支持下游历山东诸国,于次年成功说服山东六国合纵。按太史公之说,之后的十五

  • 苏秦:改变命运的最好方式,不是拼命赚钱,多半是以下四种

    历史解密编辑:布衣粗食68标签:苏秦,秦国,齐国,张仪,庞涓,鬼谷子

    01古人说:“注福注禄,命里已安排定,富贵谁不欲?”似乎,很多人都认同了“命由天定”的道理,不管自己多么努力,最后能够变成什么样子,就管不了了。其实,古人还说过“时势造英雄、我命由己不由天”之类的话。显然,愚者听天由命,智者巧妙改命。不同的思维逻辑,不同的命运。战国时期,有一个叫苏秦的人,生于普通家

  •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外交策略家,与苏秦齐名,以连横之术纵横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苏秦,秦国,魏国,张仪,齐国,连横

    张仪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人,他是对战国政局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张仪曾与苏秦同在鬼谷先生门下学习游说,下山后求仕魏国,不得任用,后见马陵之战后魏国屡败,遂带妻子楚国,为楚相昭阳的门下客。昭阳与宾客游览途中丢失了和氏璧,张仪因家贫而受到怀疑,被答打数百,奄奄一息,于是又回到魏国。几经辗转之后,张仪找到了定位